每日进步1% (1)
      
          《礼记? 大学》中有段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老子在《道德  经
      》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如果实践起来,“天天  向上”
      是个非常难以达到的境界。  由于中国经济连续二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如同上世
      纪初的美国,市场上有了许多机会,一  夜  暴富,一个创意( 点子、一单买卖) 
      致富的例子比比皆是。可能是这个因素,在我们 
      
          所熟悉  的故事中,大家更多关注、耳熟能详的是那些财富神话。所以,在中
      国企业中,在中国各级  官员的口中,创新成为使用频率最高、最时髦的词句。但
      在我们选择研究的企业案例中,仔  细分析研究,财富的积累更多是一点一滴完成
      的,而几乎没有一家是靠所谓一个点子“一夜  暴富”的。 
      
          钱宁先生是中国资深外交家钱其琛之子,上世纪90年代初留学美国,后来写了
      本书:《留学  美国》。他在书中结合亲身体验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留学美国的大
      陆和台湾留学生进  行了对比评价,很有意思。他在书中说道:“相比之下,台湾
      的学生更实际一些,他们留在  美  国能开一家小店就很知足了;而大陆去的同学
      对此却是不屑一顾,大家差不多都是怀着‘解  放全人类’的远大理想。”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这个有着世界上最大食品需求市场上,十年时间做
      成中国最大  食品企业的是台湾商人,而不是我们大陆商人的原因之一吧!1991年
      底,我第一次接触康师傅碗面。当时感到很新奇:自带方便碗的速食面居然有这样 
      浓烈的味道。而且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小小的“一碗面”,居然做成了一个
      大市场。  台湾商人魏应怀  用一碗面做成一个行业,打造了一个产业帝国。 
      
          1988年,已经做了40年榨油生意的台湾彰化魏家四兄弟,发现在台湾整个市场
      已经被各个家  族企业细分完了。如,食品有味全、光泉,化工有王永庆,航运有
      长荣的张荣发,等等。对  其  他后来人来讲,机会已经不多,而且门槛非常高。
      这一年,台湾放开大陆探亲禁令,在魏家  老  大魏应州的动议下,老四魏应怀揣
      着全家拼凑上的200 万美金到大陆寻求机会。但由于不了  解大陆市场,到1991年,
      所有投资差不多亏损殆尽。1991年底,在一次从上海到北京的  夜行列车上,魏老
      四掏出自带的快食面充饥——机会悄然光顾了这个年轻的台湾商人。这  是当时大
      陆市场没有见过的碗装快食面,这种碗面和奇特的香味吸引了同车厢的旅客。大  
      家纷纷询问:哪里能买这种面? 
      
          魏老四以一个商人应有的智慧和敏锐迅速捕捉到这个商机。很快,“康师傅”
      方便面引领起  来一个巨大的  市场。 
      
          在如今的中国市场已经没有做什么赚钱、做什么不赚钱之分,区别在于你怎么
      干。
      
          多少年来,我们更多看重的是他们发现财富的效应,而很少注意他们企业的做
      法。魏家四兄  弟中,最高学历是高中,但他们知道怎样做。我们许多怀有创业志
      向的企业家和企业,  缺少的恰恰是这一点。 
      
          2002年11月,冬日里一个少有的温暖天气中,我在飘散着“康师傅”方便面特
      有浓烈牛肉调  料味的天津塘沽顶新总部与顶新国际副总裁李家群先生谈话。李先
      生深有感触地对我说:我  们赚的是辛苦钱,现在,一包方便面只有不到一角钱的
      利润。 
      
          我没有看到中国内地食品企业有像他们那样做“通路”( 渠道) 的,没有看到
      中国内地食品企  业有  像他们那样做企业信息化的。从1992年开始,他们陆续投
      资8000万美元在“通路”布局上。  到20 02 年,“康师傅”在中国内地已有300 
      多个营业点,由“康师傅”直接管理的分公司直接统  管近5000  个经销商、55万
      个销售点、139 个中心枢纽仓库。  这种耕耘换来了巨大的收获,2003年底,顶新
      国际把饮品事业群独立出来,作价30多亿美元  ,并以50% 的份额出售给日本的朝
      日啤酒,换回十几亿美元现金。日商看中的就是它们在中  国市场仅次于中国邮政
      的渠道网点。用这个“通路”可以销售任何东西,这是无价之宝。 
      
          顶新的企业文化核心是“日新又新”。
      
      
      
          只要翻开优秀企业的历史,他们都很少有跨越式、爆发式的成长。他们大多只
      是在某个时间  段企  业成长快一些,某个时间段企业的成长慢一点。当然,如果
      有机会他们不会放弃那  种爆发式的增长的机遇,但他们更多的时间是以一种平和
      的心态,一点一滴地做他们每日需  要做的“工”。而正是这种做“工”,使他们
      不停地进步。相反,20年时间中,那些利用  各种  手段和途径实现了超速增长、
      在中国市场成为行业“巅峰”的企业,许多是“其兴也勃其衰  也忽”,倏忽之间,
      “樯橹灰飞烟灭”。 
      
          “日新又新”,“每日进步1%”,并不是否定创新。其实,这是在实践和操作
      层次上的创新  ,是一种变革,是用变革、变化表现的创新。 
      
          “日新又新”对企业来说实在是一种境界。
      
          华为老总任正非在企业内部明确声称:“我反对创新。”他要求华为员工,
      “99% 是模仿  、消化,只有1%是你自己”。 
      
          希望集团的刘永好也说,在企业发展中,要“借鉴别人一大点,自己再创造一
      小点”。
      
          进步和进化一样,是不断的。
      
          被中国媒体推崇的海尔集团的管理精华“OEC ”管理模式,既是海尔的学习和
      模仿,也是海  尔的  一种创新。精髓,就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