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艾甫爽快地答应下来。
      
        第二天,学校的车如约而至,将一行人直接接到华中科技大学校部。这个小规
      模的座谈会已经安排得井井有条,王艾甫被迎进会议室。霎时,几十双年轻的眼睛
      齐刷刷地投在这位白发老人身上,接着,全体起立,掌声雷动!
      
        面对着一双双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眼睛,王艾甫深深感动了。王艾甫觉得,他的
      身后还有9 位随他而来的湖北战友,也和他一起接受这份尊敬和欢迎。
      
        王艾甫对我说,咱还不知道咱的轻重?一个普通老百姓嘛,但是他从太原出发
      的时候,这些湖北烈士就一直跟在他的身边,寸步未离。说这话的时候,王艾甫再
      一次抑制不住心中涌起的悲情,摇摇头。
      
        寸步未离啊!他说。
      
        “大蛮”:亲人记忆中的李漠元烈士
      
        事实上,早在王艾甫跋涉千里为郝载虎烈士送阵亡通知书的消息传开之前,他
      的事迹在新闻媒体朋友的帮助和运作下,引起全国各地媒体的广泛关注。其时,全
      国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活动余温未降,这一消息无疑在另
      一重意义上给纪念活动增加了色彩。
      
        整理太原市收藏协会留存的资料,随便列出一个新闻报道统计表,就可以看到
      2005年11月武汉之行前后新闻媒体对王艾甫事迹的关注程度。
      
        10月28日,《山西晚报》刊发通讯《英名长留晋地亡魂终归故乡》。
      
        10月31日,四川《天府早报》刊发通讯《十一位川籍解放军烈士寻亲人》,文
      中附有11位四川籍烈士名单和籍贯,以方便读者查找。
      
        11月1 日,贵州《贵州都市报》刊发通讯《“阵亡通知”五十六年后送出》,
      寻找84份“阵亡通知书”中唯一的贵州籍烈士龙华章的亲属。
      
        11月2 日,湖南《潇湘晨报》刊发通讯《阵亡通知书五十六年未到请帮湘籍烈
      士找亲属》,呼吁读者行动起来,寻找四位湖南籍烈士的家人。
      
        11月4 日,山西《太原晚报》刊发通讯《未发出的阵亡将士通知书》。
      
        同日,山西《发展导报》刊发通讯《为“无名烈士”寻找亲人》。
      
        同日,安徽《江淮晨报》刊发通讯《血洒疆场的英雄们盼“回家”》,报道称,
      该报记者已经踏上寻找八位安徽籍烈士的行程。
      
        11月6 日,中新山西网开始转载《三晋都市报》追踪报道,“寻亲”范围在继
      续扩大。
      
        同日,中央电视台记者已与王艾甫联系赴晋采访事宜……
      
        参与这一报道的除山西的新闻媒体外,还有湖北、湖南、贵州、安徽、广东、
      四川等省及中国新闻社、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单位。
      
        《三晋都市报》为寻亲做了详细安排,一有消息,随时报道,连续几期跟踪报
      道做下来,这个专题成为2005年底太原市乃至整个山西省新闻界的一个巨大亮点,
      为烈士寻亲的消息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他们公布在报纸上的热线电话一天响个
      不停,一天最多的能接到84个电话,收到10多封读者来信。
      
        从2005年11月开始,王艾甫的生活节奏被彻底打乱了,他成天忙得不可开交。
      
        岂止他一个人,太原市收藏协会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协会从这一个月开始,
      居然非得像正规单位那样上班下班甚至得加班加点,协会里几个兼职工作人员几乎
      全部上阵,接电话,查资料,连年近七旬的老秘书长也闲不下来,而且好多具体事
      情都是这一位名副其实的“老部下”出面联系。
      
        就在从湖北汤华明那里传来关于郝载虎烈士消息不几天,接到了安徽来的电话
      :安徽籍烈士李漠元的亲属也找到了。
      
        原来,早在10月28日,山西的《生活晨报》记者就将安徽籍的八位烈士名单传
      到江淮晨报社,希望报社协助王艾甫老人寻找安徽籍的烈士亲属。报社立即与王艾
      甫和牛驼寨烈士陵园取得联系,表示一定倾尽全力帮助寻找烈士亲属。
      
        《江淮晨报》的采访组织紧锣密鼓,行动迅捷。记者张伟和他的同事详细地记
      载了寻找安徽籍烈士李漠元的过程。事过经年,仍然能感受到文字中间流淌的激情,
      余温犹在。
      
        就在接到山西《生活晨报》传真过来的烈士名单的当天上午,江淮晨报社立即
      成立专题报道组,专门组织报道力量,派出多批记者,分赴全省相关地方进行寻访。
      11月4 日,首篇报道《血洒疆场的英雄们盼“回家”》刊发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
      烈的反响,众多读者和单位纷纷给报社提供线索。其间,有85人次致电报社提供线
      索,或者声援这一充满道义的行动;有9 位70多岁的老人赶到报社,给记者提供资
      料;还有12封来信,提供相关信息。
      
        就这样,有关烈士的准确信息首次呈现在记者的面前。
      
        线索来源于一位读者。报纸刊登消息的第二天,一位78岁的张先生第一个打进
      电话来。老人在离休前,一直在肥东农委工作,对合肥一些地名很熟悉。他认为公
      布名单中的李漠元烈士阵亡通知书上的地址“合肥县内央乡李长村”,应该在合肥
      市包河区卫乡村和李城等地附近,因为在合肥方言中内央与卫乡的发音很相近。
      
        11月6 日,打过电话的张先生不放心,居然亲自赶到报社。他诚恳地说,他认
      为这个线索非常重要。前一天晚上为了思考这个地址的问题,整个晚上都睡不着觉,
      上午就立即赶到报社来,想当面告知记者。
      
        尽管有这样一位热心读者如此热心提供线索,为慎重起见,记者立即请教了相
      关的专家,同时采访原合肥县附近一些70多岁老人,他们了解到,当时的合肥县并
      没有一个叫内央乡的地名。根据史志专家提供的线索,重点排查卫乡村、李城等地。
      李城是当年李姓大户家族所在地,仍然未果。
      
        接待完张先生这天中午,记者来到合肥市骆岗平塘王村委会,该村委会党总支
      副书记王家荣,立即找来两位70多岁的李姓老人。两位老人回忆,他们村的李姓中
      没有“漠”字辈的,也没有听说过在1948年左右有人参军的事。同时他们告诉记者,
      在附近有一个叫李长岗村的,村内也有很多李姓人家,他们建议记者前往查找。
      
        记者的脚是跟着线索跑的。他们立即驱车到达李长岗村。村口有几位老人正在
      聊天,他们都是80岁以上的人了。他们说,李长岗村分前村和后村,在前村还没有
      听说这个人,家族里也没有“漠”字辈。他们建议记者到李长岗后村去找找。
      
        按照老人们提供的地址,记者马不停蹄一路找到李长岗后村。他们请来几位年
      长的老人。50多岁的李发宝一听到记者说出“李漠元”三个字,立即紧锁着眉头想
      了一会儿,随后他肯定地说:“我听过这个名字!”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