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果甚大,损失也非常惨重。
      
        临汾一战,费时72天,徐向前麾下9 个旅约7 万人有万人伤亡,晋中战役如徐
      向前报告所言,亦然非常惨烈。当北线太岳部队和晋中部队将第七集团军赵承绶后
      撤太原的退路拦腰截断,阎军从7 月3 日起,先后以9 个团的兵力,配合装甲车3
      辆,山炮30余门,轻重迫击炮 40 余门,在数架飞机掩护下,轮番向太岳部队与晋
      中部队防线进攻。赵承绶与国民党军三十三军军长沈瑞亲自坐镇指挥,榆次守敌出
      动两个步兵团和一个机炮团,向晋中部队阵地猛攻。这是一场非常惨烈的阵地争夺
      战。进攻,再进攻,击退,再击退,连着打了三天三夜。这分明就是一场力量悬殊
      的绞肉战。阎军上有飞机支援,下有装甲掩护,占尽先机。徐向前给部队首长下了
      死命令,不管多么疲劳,伤亡多大,也要“钉”在那里,也决不能让敌人跑掉。太
      岳部队和晋中部队的战士们以一当十,以百当千,同疯了一样想打出一条退路的阎
      军反复拼杀,白刃格斗。坚守董村的太岳第四十一团,打退优势敌军多次进攻,毙
      伤敌千人以上。有一个连打到最后,仅剩9 个人坚守在阵地上。
      
        在这种情况下,徐向前、周士第提出,攻取太原之作战原则拟订为:切实完成
      对太原市之包围围困,控制南北机场及若干外围工矿,断绝其外援及粮弹、燃料补
      给,逐步攻取必要的外围据点,消灭其有生力量,瓦解动摇敌人,以造成攻城的有
      利条件,开辟攻城道路,完成攻城准备,然后一举攻取之。
      
        中央军委同意了他们的意见,并命令华北军区第一兵团成立以徐向前为书记、
      周士第为副书记的前敌委员会,指挥华北第一兵团及西北第七纵队、晋中军区部队、
      华北军区第一炮兵旅。
      
        尽管太原已经是孤城一座,守敌无可逃遁,但是,摆在面前的太原城,确实是
      一块难啃的骨头。
      
        太原古称晋阳,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史上屡经战火,像一位饱经沧桑的
      老人一样矗立在汾河左岸。现有人口40余万,是华北地区的工业中心之一和军事重
      镇。它位于晋中汾河谷地北部,西枕汾河,东、北、西三面都有高山拱卫,形成一
      道天然屏障,易守难攻。
      
        抗战胜利之后,阎锡山由晋西克难坡一回到太原,就马上召集关于建立太原防
      御体系的会议。会议制订了“百里圈”计划,即在太原城东起罕山,西至石千峰;
      北起黄寨、周家山,南至武宿、小店,百里方圆的范围内,构筑5000到6000个防御
      碉堡。这些碉堡不仅数量多,而且式样繁多,据说是请了德国专家和日本专家专门
      规划精心设计。根据地形,有主碉、副碉的布置,根据火力,又有炮碉、机枪碉配
      置,依兵力多寡,则有半班碉、排碉和连碉之分,不仅如此,而且形状各异,高碉、
      低碉、人字碉、十字碉、方碉、圆碉、伏地碉、半径碉犬牙交错,既可独立作战又
      可相互支援,围绕太原“百里圈”,还有环城铁路,装甲列车不舍昼夜环行巡视。
      大多数碉堡之内存有粮、水,还有睡觉的地方。如果将太原城比作一座航母,那么
      这些星罗棋布的碉群则是蜂拥蚁聚的护航驱逐舰艇。
      
        在阎锡山苦心经营下的太原城,就是一架由钢铁与水泥构架起来的绞肉机器。
      
        一位美国记者到太原看了这些碉堡后,说:“任何人到了太原,都会为数不清
      的碉堡而吃惊。高的、低的、方的、三角形的,甚至藏在地下的,构成了不可思议
      的严密火力网。”
      
        陈毅曾经到前线看过太原的防御体系,对徐向前说:好厉害哟!
      
        阎锡山不愧是山西王、土皇帝,对太原周边的形势了然于胸。他编有一段顺口
      溜,说:太原形势像人样,东山好比太原头,手是南北飞机场。石嘴子和凤阁梁,
      好比眼睛高又亮。两脚伸在汾河西,太原城内有五脏。
      
        得意之色,溢于言表。但所言不虚。
      
        东山,乃太原的主要屏障,高出太原城区500 米,最高峰距城25公里,名叫罕
      山。整个山区南北约15公里,东西约30公里,筑有大小碉堡3000多个。每个山头都
      有一个碉堡群,有10个左右的钢筋水泥或水泥、片石筑成的各式碉堡,拱卫在外壕
      劈坡之上。
      
        劈坡就山势劈削而下,一层层垒叠起来,层与层之间相隔丈余,有的多达十几
      层。外壕深三丈多,碉堡与碉堡之间有坑道相连。各个山头、各个碉堡之间,构成
      严密的火力网。罕山西麓、太原城东的山神庙是炮兵地,周围碉堡林立,用以屯兵,
      而从城东北至城东南,有卧虎山、牛驼寨、小窑头、淖马、山头、双塔寺,都筑有
      坚固的工事,构成环形的要塞堡垒线,距城各5 里、10里不等。
      
        太原东山的牛驼寨、小头、淖马、山头,被称为“四大要塞”。双塔寺有大碉
      堡13个,小碉堡35个;黄家坟有大小碉堡160 多个,密密层层,望之如林。
      
        阎锡山用了三年多时间经营太原东山地区。他曾说过,凭此三千堡垒,足抵十
      万精兵。他任命第十集团军司令王靖国为太原守备司令,指挥全局。
      
        早在晋中战役结束之初,阎锡山就提出了所谓总体战的主张,1948年9 月,成
      立“总体战委员会”,在太原市内实行“大保卫战”,驱赶普通市民组成“民卫军”,
      将青壮年划归到“铁血师”开赴四大要塞充当炮灰。将军事、政治融为一体,孤注
      一掷,顽抗到底。
      
        1948年7 月21日,蒋介石冒雨从济南飞临太原。为给阎锡山打气,承诺继续空
      运援兵到太原,还亲自接见山西高级军政要员,称赞太原为“### 模范堡垒”。阎
      锡山胆壮气足,决心用火海战术打败徐向前的“人海战术”。
      
        经过晋中一战,阎锡山损失精锐之师十万之众,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他
      手里仍然有十万军队,此刻钻在如林似刺般的碉堡里,注视着解放军的一举一动。
      
        摆在徐向前面前的,就是如何攻破太原这座钢浇铁铸的“碉堡城市”。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