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证真伪
      
        他找到山西省军区党史办原主任高荣贵。
      
        高荣贵和王艾甫年纪相仿,现在也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年轻的时候是有名的
      军中才子,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以版画创作为主,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和全军美
      展。近年来,老人退而不休,致力于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征战史的研究,参与多部抗
      战题材大型专题片的撰稿和拍摄工作。同样的志趣,使得这位军史专家和王艾甫这
      位收藏老人甚是相契。
      
        当他看到王艾甫带来的这些东西的时候,也感到特别意外,他端详着沉睡了47
      年的阵亡通知书,审慎地作了比较,确定无疑地对王艾甫说,这些东西,是真的。
      
        高荣贵分析说,84份阵亡通知书都是油印而成,印迹墨色比较粗劣,是当时普
      遍采用的油墨;纸张不统一,很杂,有连史纸,有高丽纸,还有乡间作坊土制的草
      纸,甚至是废纸二次利用,而且颜色都不统一,这正反映出战争环境下物资匮乏的
      情形。这些纸张的来源有的是部队自己留存,有的则是战争的缴获品,有什么用什
      么,就地取材,所以会出现这种驳杂的现象。
      
        第二就是印章,当时军队的印章虽然变动比较大,但一级和一级的形状不一样,
      哪一级是圆形的,哪一级是椭圆形的,哪一级又是方形的,都有严格的规定。所以,
      阵亡通知书和烈士登记册上面各级的印章不统一,实际上是造表单位的级别不同。
      
        至于阵亡通知书怎么会流落到民间,进而出现在旧货文物市场,说奇怪也不奇
      怪,这就得从太原战役本身说开了。
      
        太原战役从1948年的10月上旬开始,到1949年的4 月24日结束,一个战役拖这
      么长时间,在解放战争的重大战役中绝无仅有,而且在战争史上是罕见的。
      
        解放太原战役的第一阶段是扫清外围,第二阶段是攻城。由于阎锡山的守城部
      队武器相对精良,构筑的水泥碉堡众多,攻城的解放军在第一阶段的攻克碉堡要塞
      战斗中伤亡较大。比如说淖马攻坚战,一个营上去下不来一个连,一个连上去下不
      来一个排,有时候整个连的人上去就全拼光了,相当惨烈,敌我双方来回拉锯,尸
      体能将一条沟生生填平。
      
        从阵亡通知书名单里将士牺牲的时间来判断,几乎贯穿了整个太原战役。因为
      战斗比较激烈,部队的伤亡也比较大,填写这些登记表、通知书的人一般是连队的
      文书,也可能这个连队已经打光拼尽,经办人也牺牲在战场上,没有办法再继续搞
      下去,只能收拢在一块保存起来。
      
        高荣贵分析说,虽然太原战役结束了,但是全国的解放战争还在继续,部队的
      调动频繁,没有及时发出的阵亡通知书有可能就遗留下来,最后流落到民间。这是
      一种可能。
      
        而战役结束之后,来不及及时办理的善后事宜就移交地方,地方政府当时根本
      没有什么正规的办公场所,今天在这里,明天又在那里,大部分就在老乡家里,或
      者,办理交接的同志牺牲了,这批东西也就流落在了民间。总之,在残酷的战争条
      件之下,什么情况都会随时发生。
      
        王艾甫又拿着这些东西,辗转找到参加过太原战役的原十四军副军长王立岗将
      军。这些东西拿在王立岗的手上时,老将军百感交集。
      
        王立岗,1921年出生,山西省徐沟县(今清徐县)人,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
      历任太行第二军分区班长、排长、连长,武工队长、同蒲支队副队长、分区侦察队
      长、营长,六十一军侦察科长、团参谋长,十四军参谋长、副军长,1981年离休。
      
        翻着王艾甫递送过来的阵亡通知书,这些东西都像会说话似的,老将军一眼就
      认出了它们。他确定无疑地说,这都是真的。你看,部队的公章当时就是这个样子,
      椭圆形,印泥红不红黑不黑,假不了;当时资料就是这样装订,有的还叠起来,不
      正规。再说填写的墨迹,不是墨水,是颜料调和水用蘸笔填写的--那时候到哪里找
      墨水啊!老人再一次肯定说,没问题。
      
        和高荣贵一样,老人直接说到当年那场惨烈的战役。
      
        整个太原战役,战斗最激烈,牺牲烈士最多的就是攻打要塞,牛驼寨、淖马、
      山头、小窑头四大要塞是拱卫太原的战略要地,四个要塞拔掉,太原城就无险可守
      了。他所在的十四军参加攻打山头要塞的战斗,在那个地方全军将士伤亡最多,光
      牺牲的就有500 多人。支前的民工昼夜不息往前方运送物资,其中一项物资是绝不
      可少的,那就是棺材。那些从群众那里动员来,或新打制的棺木,抬来的时候来不
      及上油漆,白茬子棺材板散发着木头新伐的香气。有些调皮的战士干脆就把自己的
      名字写在棺材上,说他死了有棺材了!这真是非常残酷的玩笑,而且往往就不幸言
      中。
      
        整个太原战役的伤亡数目老人记不清了,他仅记得十四军一个军伤亡将近8000
      人。
      
        84份阵亡通知书,有24名烈士的通知单上除了姓名和部队番号外,其余几项栏
      目里留着大片令人心痛的空白,连是什么地方的人都看不出来。老将军告诉王艾甫,
      这些无籍贯和具体信息的烈士可能属于这样一种情况:太原战役前的晋中战役和太
      原战役清扫外围阶段,有一大部分国民党军队反正投诚,或者俘虏之后参加了解放
      军,这批人被称为“解放战士”。还有的是在阵地上俘虏投降然后参加咱们部队,
      这一批战士,刚脱下国民党军服换上解放军军装就投入战斗,根本来不及造册登记
      上报,如果没有同乡或者战友活下来,有的连姓什么都不知道,遑论籍贯生平?他
      们牺牲之后能够记下名字就不错了。
      
        在部队里,当时改名字的人也不在少数,从村里走的时候登记的是小名,王三
      狗,张三兔,到部队不久就改名字了,村里头家里头都不知道,阵亡通知书当然无
      法送出去。
      
        老将军给王艾甫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1948年太原战役的阵
      地上。在攻坚战最惨烈的那一段时间,十四军某营接收了一批俘虏参军上阵,其中
      一个连队来了一个还不满16岁的“解放战士”,活蹦乱跳的一个孩子,一到连队报
      到,战斗就打响,冲锋号一吹,这个孩子应声跃出战壕,冒着敌人炮火向前冲去,
      谁知道刚一上去就被雨点般射过来的子弹击中,连指导员眼看他倒下去,用手托住
      他后仰的身体,几乎是本能地大声对他喊,你叫啥,你叫啥?留下你的名字!
      
        但是,这怎么可能?他早就没气了。
      
        烈士倒下的天空,子弹仍在呼啸,炮弹炸开后的气浪阵阵袭来。天崩地坼,硝
      烟正浓。指导员抱着这个孩子的遗体不禁失声恸哭!
      
        一尺土地十寸血,寸寸土地血染红。
      
        像这位战士,根本来不及留下姓名。
      
        王立岗老人感慨地对王艾甫说,老乡们把自己的娃娃送到部队,娃娃牺牲了,
      就相当于把一个家里的顶梁柱折断了。娃娃牺牲在战场上,家里还不知道,这是什
      么滋味?尤其是那些从国民党部队投诚过来的战士们,他们的家里还一直以为他们
      参加的是国民党部队,恐怕一辈子都担着一个恶名抬不起头来。
      
        正所谓“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啊!
      
        老将军的一席话,王艾甫感到非常震惊,他不知道最终落在他手上的这些泛黄
      的纸片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丰富的内容。
      
        此时,84张太原战役将士阵亡通知书,已经远远不是一张张简单的收藏品,也
      不再是承载着历史信息的文物,它就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就是一具具遗体,
      他手里的这些东西,的的确确是一堆死人。已经冰凉的尸骨那一头,还牵挂着仍然
      健在的生者,还有这些生者在烈士阵亡之后47年的命运啊!他们的父母双亲、妻子
      儿女、亲人们现在何处,过得如何?
      
        他们是升官发财背本忘祖了呢,还是有什么闪失无颜见江东父老?他们是死还
      是活,是牺牲了还是背叛了?对这些生者而言,思念之余,最痛苦的是诸如此类的
      悬念。烈士这一高尚的荣誉辗转流落了47年之后,转了一圈,转到了自己手上。
      
        求证真伪之后的那段日子,是王艾甫一生中最难熬的日子。他告诉我说,他一
      想起那些被自己珍藏在铁皮柜子里的阵亡通知书,心上就像压着一盘石磨一样寝食
      难安,有时候甚至感到是自己犯了什么大错,这些通知书发不出去就是自己的错,
      自己的失职。毕竟,人家这些东西此刻就躺在自己的家里。
      
        这些东西没有抵达烈士亲人那里,他也有一份罪责似的。
      
        就这样,王艾甫萌生了为烈士寻找亲人的念头,渐渐萌生的想法,渐渐地有了
      升华,他甚至觉得,那些牺牲在太原战役战场上的战士,就是自己的战友。
      
        “我不敢想象,当年他们在弹雨纷飞的战场上倒下的情景;我也不敢想象,一
      位位烈士的亲人遥望远方、悲痛欲绝的情景。为烈士寻亲,只是一种纪念的形式,
      但这种形式的实质是:我们应该为先烈招魂!”王艾甫在记事本扉页上写道。
      
        他更不敢想象,这些东西万一送到造纸厂打了浆怎么办?伴随着为烈士寻亲念
      头的萌生,王艾甫感到非同寻常的庆幸,这3000元花得值。还得感谢那位小贩把这
      批东西送到自己手上。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