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蒋经国、蒋纬国应征从军。蒋经国出任青年军政工班中将主任,“太子系”插
      手军队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是抗战后期由国民党和三民主义青年团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的
      青年学生参军运动。
      
          知识青年从军,是从青年远征军衍生而来的。
      
          1943  年,陈诚出任远征军司令长官,统帅中国派往印度、缅甸的国民党军队
      对日作战。为了补充特种兵,例如汽车兵团、装甲兵团等,需要有文化的青年。11 
      月15  日,四川省军管区接到蒋介石的手令:“於四川省内,征集四万五千名优秀
      知识青年,飞印度受训,补充远征军,以作反攻中印路之准备”。①由此开始了知
      识青年从军。并实施征兵制与志愿兵制并行的兵役制度,以志愿为主,在成都等城
      市的大、中学校中,征集知识青年从军,名为青年远征军。青年远征军先后成立了
      四个教导团,其中三个在四川,一个在陕西,经过短期训练后,即分批空运到印度。
      这支青年远征军是由陈诚系统所掌握的。
      
          知识青年从军,由四川省揭开序幕后,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鉴于客观形势,
      认为有全面推广之必要,遂于1943  年12  月19  日,颁布《学生志愿服役办法》,
      通令施行,明确规定中等学校以上学生志愿服役,年龄以18  岁为限。志愿服役的
      学生向所在学校申请登记,经检查合格者,由学校造具清册请军管区复查,定期听
      候召集,入教导团编训三个月后,按志愿分发服任特种兵、特业兵(驻印军),或
      选送军校航校深造。服役期间保留学籍,由部队考核其成绩,通知原学校,以备退
      伍时,按程度酌予升级,如有逃亡情形,依法办理,并开除学籍。该办法亦适用于
      公教人员、党团员志愿服役者。至于女生志愿服役者,先予登记,听候调任军事辅
      助勤务。
      
          为切实控制知识青年从军运动,1944  年1 月,国民党最高当局特饬三民主义
      青年团主持此事宜。该团奉今后,即约集教育、政治、军政各部商讨,决议成立学
      生从军指导委员会,聘请张治中、陈立夫、梁寒操、曾养甫、程泽润、周至柔、康
      泽、郑彦棻、程思远为委员,并指定张治中、陈立夫、程泽润为常务委员,下设考
      核、服务、宣导三个组,并在学生从军指导委员会下设主任秘书一人,康泽被推选
      为主任秘书。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正式发起于1944  年秋,张治中回忆说,是年8 月24日,不
      知蒋介石根据何人的建议,交给张治中和吴铁城一个手条,要他们发动党、团员10 
      万人从军。三青团中央干事会和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及有关方面研究的结果,
      认为与其发动党、团员从军,不如改为发动知识青年从军,由党、团员推动。蒋介
      石同意了这一方案。②至于名称,有人主张用“青年志愿军”,有人主张用“青年
      远征军”,最后决定用“青年军”。
      
          蒋介石特命三民主义青年团主持知识青年从军事宜,由此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动
      了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为什么把知识青年从军作为如此突出和迫切的任务呢?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改革兵役制度,扩充军事力量。
      
          在中国古代,对于武事是相当重视的,武士也是文士,兵农常常合一。
      
          从东周以至唐末,都施行“寓兵于农”的制度,故能全国皆兵,人人都能尽到保
      卫国家的责任,所以唐代以前并未因外患而影响封建国家的发展。到北宋以后,改
      行募兵制度,所有参加战阵的兵勇,都是由募集而来。从此以后,文武异途,凡是
      有知识的人,多不肯讲习武事,挺身卫国,以致于兵的素质逐渐降低,战斗力逐渐
      衰弱。国家民族经常受到外患的侵凌。每逢中国强盛统一的时代,都是文武并重,
      而朝廷的领导人物,都是出将入相,文武兼备的人才。每逢中国衰弱分裂的时代,
      都是重文轻武。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于重文轻武,也由于封建军阀统治和各派军阀
      混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因而民间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谚语和观
      念。
      
          抗战爆发,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兵役法。当1937  年7 月7 日,对日全面抗战开
      始的时候,青年学生纷纷投身到抗战的最前线,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在支援前线的
      后方,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的人数,虽然可以万计,但相对于全国广大的青年学
      生来讲,只不过是少数人的活动。因为兵役法规定,凡是在校青年,皆在免除兵役
      之列。这种规定,当然是极不合理的,对外作战,抵抗侵略,是每一个国民的责任。
      而当兵打仗,只有穷苦不识字的农工大众去干,知识分子则袖手旁观。这种不合理
      的制度,又造成了役政上的种种弊端,不少人以在学的名义,逃避兵役。有钱人家
      的子弟,逃入省会,进入中学,即可免役,如抗战中成都私立中学大都学生拥挤,
      生意兴隆,其中不少人是逃避兵役。一般国民对于服行兵役的观念,还没有切实养
      成,对于当兵的义务,更没有普遍地履行。再加上人们深受传统观念“好男不当兵”
      的影响,造成了兵源的枯竭。
      
          第二,为应付当时的严重局势,弥补兵员的不足。
      
          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虽然公布了兵役法,依靠保甲组织征兵。但中国没有户
      籍制,人口无确实登记。人口的数目是由年销多少盐来推算的。保甲组织是封建统
      治者用来控制人民的,利用它来征兵难以行通。结果它的征兵变成了掠伕和绑索,
      表面上虽进行抽签,实际上有钱人家的子弟,就是中了签也可以出钱等方式免去应
      征,保甲长就把最穷苦的人或行路的人捆去塞责,不肖乡绅和保甲长从中上下其手,
      牟取私利。捆来的兵到前线去,既没衣服又没被盖,一路上睡觉时只能用草遮风避
      寒,见到老百姓的东西,抓起来就吃。为防止捆来的兵逃跑,在送补训处之前都是
      关在小屋子里,既无草,又无铺,热天闷得要死,冬天冻得要命,吃喝大小便都在
      这里,生病的很多。
      
          新兵能到达前线的,达到50%就算是最好的,通常只能保持30%。甚至有这样
      的情形,有的县为应付兵役,由老百姓凑些钱养一些人,征兵时交这些人去应差,
      这类得一笔钱替人入伍者,或在被遣送的路上,或在受训之中,趁机逃走,逃往他
      县,又照样改名换姓,另替人应征,另得一笔钱财,不久又逃之夭夭。于是在各地
      兵役征训中,产生了一大批“营混子”,将兵役搞得一塌糊涂。
      
      
      
          抗战到了末期,由于政治腐败、经济危机,推行兵役法的种种弊端更为明显,
      如强拉壮丁,绳捆索绑待壮丁如囚犯,在营士兵生活困苦,营养不良,士兵在前线
      后方大批逃亡,兵源已感匮乏。张治中说:各部队缺额很多,通常一个师在一次战
      役之后只能编四个连,而每个连也只有三五十人。有些军官反映,“不要说打仗,
      就是行军时连枪支也没有人背!”国民党军队基本上已丧失战斗力。
      
          1944  年6 月,长沙弃守,8 月,衡阳沦陷,日寇由湖南长驱直人,经广西到
      达贵州独山,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重庆陪都岌岌可危。人们纷纷收拾细软,准备
      再撤退。在一片恐慌混乱之中,为应付当时异常严重的局势,蒋介石提出“一寸河
      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号召知识青年从军。
      
          第三,为巩固国民党的统治,在政治上与中国共产党争夺青年。
      
          抗战后期,特别是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大溃败以后,广大青年对国民党的
      统治越来越反感,延安成为许多爱国青年向往的地方,认为到延安去才是“抗日救
      亡”之道。对于中国共产党力量的日益增强,蒋介石十分恐惧,他曾有一个演讲,
      清楚说明了这一点,他说:日本还在内侵,“奸党”到处横行,“党国”已到了危
      机存亡的时候,挽救危机的关键,是恢复黄埔建军的精神,必须发动10  万党团员
      从军,成立党军。蒋介石的军队是集体入党的,号称五百万,已经是党军了,为什
      么还要成立党军呢?蒋介石知道军队中的党员是个虚数,不可靠,故另打主意。蒋
      以为国民党有200 万党员,三青团有60  多万团员,编成10  万党团员的军队是容
      易做到的。蒋再三表示,“本总裁愿任该军军长”,“总裁”是国民党内领袖的职
      衔,总裁任军长,说明要组织的这支军队是最理想的党军。
      
          但是,其后蒋介石号召的知识青年从军并不限于党团员,这是由于内外两方面
      的原因。内部的原因是蒋介石宣布成立党军后,国民党中央党部讨论认为,从军是
      青年的事,大部分人应该是团员;三青团中央团部方面则说,那不成了团军了吗?
      而现在成立的是党军。争执的结果,决定党团西方面各分一半。而这个决定,在中
      央党部就行不通,引起党员的辞职退党。于是又决定党团员只按5 万再折半各分2 
      万5 千名,其余5 万号召知识青年从军。
      
          因为只有一半是党团员,所以就不能叫“党军”,而改为“青年军”。外部原
      因是蒋介石不仅希望新成立的这支军队生活好,训练好,而且武器装备也特别好,
      这就必须向美国要。但美国最恼火的是中国的法西斯化,美国固然愿意扶助蒋介石,
      但不愿中国法西斯化,因而对蒋介石成立党军是不愿意帮助的。美国对共产主义固
      然不赞成,对法西斯主义更不赞成,这也是蒋介石不能成立党军的原因之一。所以
      蒋介石为与中国共产党争夺青年,许诺种种优越条件,吸引青年学生从军,并希望
      把青年军办成一个训练干部的大学校,重建“黄埔精神”,创立新军,为抗战胜利
      以后的反共内战作准备。
      
          第四,为配合当时国际形势的需要,谋求军队素质的提高。
      
          1944  年,在国际形势方面,盟军已在欧洲战场节节胜利,中国为配合在太平
      洋战场的反攻,击溃日寇,根据《中美抵抗侵略互助协定》,应尽力供应兵员,美
      国则负责装备、训练,当时已有由美国装备36  个师的计划。新武器新技术的运用,
      可增强反攻实力,然而武器是要人来掌握的,没有文化的士兵不会掌握新式武器。
      新武器只有由素质较高的知识青年使用,方可发挥威力。为适应这一需要,也有赖
      于知识青年加入军队。而当时中国驻印度和入缅作战的远征军里缺员很多,尤其需
      要补充中下级军官。美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和魏德迈将军,常催促中国改
      善役政,迅速补充缺额。为适应这一需要,蒋介石也必然发起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到了1944  年秋天,日军大举进攻桂黔,严重威胁重庆的时候,蒋介石亲自出
      来号召“全国知识青年从军”,提出“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
      国民党遂决定发动十万青年从军运动。
      
          10  月11—14  日,“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会议”在重庆召开,参加者有国
      民政府各部会、各省市党部和教育界人士150 多人。对知识青年从军征集办法、编
      练办法、干部选拔及各级从军指导征集办法等,做出了决定。蒋介石两度出席会议
      致词。他说: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宗旨是,“第一,要使一般社会民众改变过去对
      兵役的心理,从而踊跃应征,来充实作战的实力。
      
          第二,要使社会民众改变对于中国国民党的态度,认识中国国民党革命牺牲的
      精神,因之接受国民党的领导,共同一致来完成革命的使命。??这两层用意,后者
      尤重于前者”。蒋介石说:“党员团员,应率先入伍,以为社会的倡导”。“不仅
      要鼓励学校青年从军,而且要同时鼓励一般公务人员以及中小学教员、大学教授等,
      应使之自动从军,做一般国民的表率。这样才能真正在社会上造成一种风气,一新
      人民的耳目”。③蒋介石还讲了他少年从军的经过,认为当兵为生平最快乐之事,
      并当即指定蒋经国和蒋纬国首先应征从军。张治中也即席表示立即电告其在美国的
      儿子回国从军。这时,会场情绪高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梁寒操、副部长马超俊、
      三青团中央干事会副书记长胡庶华、中央干事何浩若、虽均年逾半百,也立即签名
      从军。
      
          这次会议制订的《全国青年志愿从军办法》规定:“凡受中等以上之教育或具
      有相当程度知识之青年,年满18  岁至届满35  岁者,依法缓征及应征服役者,其
      体格合于下列之规定,均可志愿参加,若超过35  岁而经特准者,亦得参加。”这
      次会议正式成立由党、团、军、政各方面负责人及各大学校长、社会名流组成的全
      国知识青年从军征集委员会,推定张伯苓、莫德惠、蒋梦麟、何应钦、白崇禧、陈
      立夫、张厉生、周锺岳、谷正刚、吴铁城、张治中、陈果夫、康泽等为委员,并推
      何应钦、吴铁城、陈果夫、陈治中、白崇禧、陈立夫、康泽等为常务委员。随即,
      全国知识青年从军指导委员会开展工作,通令全国自11  月11  日一律办理申请登
      记。于是,各省市县各学校纷纷成立知识青年从军征集委员会,进行青年从军的申
      请登记。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一开始受到了广大青年的抵制,尤其是在国民党中央政治学
      校和中央大学,学生反应冷淡,在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还引起了罢课的风潮。国民
      党当局捉了4 个学生,才把风潮压下去。这样一闹,蒋介石才决定发表告知识青年
      书。
      
          10  月24  日,蒋介石发表《告知识青年从军书》。首先,他说:“我们中国
      过去知识分子向以温文儒雅自命,重文轻武,好逸恶劳,演成今日文弱颓靡的风气,
      因而造成了国家的衰弱,遭受了‘东亚病夫’的讥评,召致了如此空前的外侮,这
      实在是我们国家民族的莫大耻辱!”继而,他指出“经历了七年的艰苦抗战,已到
      了决定胜败的最后关头,今后的一年,将是我们争取最后胜利的一年,也是决定我
      们民族盛衰,国家存亡的一年,这正是我们知识青年报效国家千载一时最难得的时
      机!倘若我全国知识青年,皆能振臂而起踊跃从军,发扬蹈厉,挺身为国,就可以
      彻底改造我们社会的颓风,洗雪我们民族的奇耻大辱,不仅可以完成抗战的胜利,
      并且足以奠立建国永久的基础。否则,如我们知识青年,至今还是漠视国家的安危,
      坐视将士的牺牲,而不痛改其本身以往苟且偷安贪生怕死的恶习,仍以社会上的特
      殊分子自居,则亡国的惨祸,无可幸免,而中华民族世世子孙,势将万劫不复。”
      最后,他道出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真实目的,是把青年集合在他统帅的团体之
      内,做他的部下和“子弟”、“手足”,他说:“我国家兴旺民族盛衰的前途,完
      全寄托在我们全国知识青年的肩上。乃由中央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号召我有志
      节、有血性的知识青年,一致奋起,志愿从军,共同集合在一个集团之内,在我亲
      自统率之下,来做我的部下。凡是立志革命、决心报国,愿与我同患难、共荣辱,
      来作我部下的青年,我必与之同生死、共甘苦,视之如子弟,爱之如手足,竭我心
      力,尽我职责,来领导你们完成抗战实现三民主义的大业”。④为了鼓励和招徕知
      识青年从军,蒋介石还提出了一系列的优待条件,如:
      
          在入伍期间,公务人员原薪照发,从军前所任职务,原在党政教育机关、国营
      公营事业机构或工厂、商店的,予以保留;各级学校之在校学生从军,保留其学籍
      ;所有从军人员的待遇,除按较一般部队为优之远征军标准供给外,并酌量增加副
      食费。
      
          在职公教人员退伍后,如回原机关服务并复职时,享有优先升迁之机会;回原
      工厂、商店复工,如已停业,则由政府优抚。在学知识青年退伍后,得依其志愿返
      回原学校复学外,并享有升级、升学及参加考试优先录取之优待;原系公费生免费
      生及领有奖学金者,一律恢复,并特许享有参加升级考试之权;原系中等学校应届
      毕业生,得免试升学。从军期间和复员后家属可以享有优待等等。⑤在此以后,才
      逐渐得到知识青年的响应,并形成了一个从军运动。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号召数目是10  万人,报名应征人数有12  万人。蒋介石国
      民党这一号召能够实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还在一天天深入,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依旧是中华民族的头等大事,抵御外侮仍能激起全民族的同仇敌忾,广大青年的抗
      日热情依然存在,这是能够吸收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的主要原因。如控制在地方实
      力派手里和民主运动非常活跃的云南,组织起龙云任主席西南联合大学常委梅贻琦、
      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等任委员的知识青年从军征集委员会。西南联大成立了劝征委
      员会,联大常委会还致电蒋介石,表示拥护知识青年从军运动。11  月29  日下午,
      西南联大破例全校停课,由教授们做从军动员讲演。梅贻琦致词中说:“假使现在
      不从军,则二十年后将会感觉空虚”。钱端升说现代化战争需现代化技术,更需现
      代化的青年掌握现代化的武器,所以对日作战必须有知识青年的参加。冯友兰说过
      去是老百姓以血肉之躯与日寇对拼,现在美国输送新式武器,知识青年难道可以推
      卸责任吗!闻一多说,抗战已到了最后的关头,知识青年此时应自动放弃不当兵的
      特权,而在抗战最后阶段担负起责任。善于言词的教授们,鼓动得学生们跃跃欲试,
      磨拳擦掌,当即就有180 多人报名登记。⑥第二,蒋介石以组织远征军相号召,这
      样也容易吸引一些人从军。因为大家不愿意打内战,而愿意打日寇,远征自然是对
      外打日寇的。而且远征军去印度,一些知识分子认为参加远征军可以脱离大后方的
      沉闷气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他们愿意为抗战事业投笔从戎。
      
          第三,大后方大批的失业青年,也是从军的来源之一。沦陷区的流亡学生、知
      识分子,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跑到大后方,学校容纳不下,又无法找到职业,甚
      至东北每年流亡到大后方的青年也不少,他们都是亲身领略过日寇奴役的滋味,他
      们都愿意打回老家去,收复失地。这也是1943  年知识青年从军在四川三台的东北
      大学最早发起的原因。
      
          第四,来源于公务人员从军。公务人员从军,除原薪不动外,外加5000元安家
      费。大后方公务人员,生活很苦,一个科长,月收入1 万元,看来似乎不少,但物
      价高涨,青菜和柴薪每斤五六元,食盐每斤40  元,油每斤200 来元,平均每人每
      月需4000  元,才能维持生活。这样万余元的收入维持一家数口人的生活是困难的。
      如去从军,自己的一份薪水多养活家里的一口人,并有5000  元的安家费,这样就
      可以暂时解决一下生活问题。
      
          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编练总监部宣布:到1945  年4 月底止,实际入营的有
      86000 人,后来又因一部分分发驻印军和其他部队,到1945  年9 月,在国内的有
      76000 人,编成9 个师。其番号自二0 一师至二0 九师。蒋介石对青年军的人事按
      排非常重视,师长由他亲自挑选(实际上多半是陈诚、胡宗南推荐),团长由嫡系
      部队挑选少将级干部充任。
      
          青年军9 个师的师长和驻地如下:
      
          二0 一师师长戴之奇驻四川壁山,编练四川重庆地区从军青年。
      
          二0 二师师长罗泽凯驻四川聂江,编练四川重庆、贵州地区从军青年。
      
          二0 三师师长钟彬驻四川泸县,编练四川、西康地区从军青年。
      
          二0 四师师长覃异之驻四川万县,编练河南、湖北地区从军青年。
      
          二0 五师师长刘安琪驻贵州修文,编练西南地区从军青年。
      
          二0 六师师长杨彬驻陕西南郑,编练西北地区从军青年。
      
          二0 七师师长方先觉驻云南昆明,编练西南地区从军青年。
      
          二0 八师师长黄珍吾驻江西黎川,编练东南地区从军青年。
      
          二0 九师师长温鸣剑驻福建上杭,编练东南地区从军青年。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开始只是补充青年远征军,集中编练后,即分批开往印度,
      所以编练事宜,仍由陈诚系负责,设立青年远征军编练总监部,由陈诚推荐罗卓英
      担任编练总监,总监部设在重庆大坪,并开办干部训练团,主要是训练青年军的将
      校级干部,罗卓英自兼教育长。同时,蒋介石又指示成立“青年军政工人员训练班”
      (简称政工班),派蒋经国为该班中将主任。
      
          这样一来,蒋经国不仅任了军职,而且晋升为中将。从而“太子系”展开了插
      手军队、掌握“实力的实力”的新阶段。
      
      --------
      泉石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