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准备按班的第二步:蒋主任感慨“手里没有枪杆子不行”,应给中央干校学生
      全副武装
      
          1944  年秋,由于豫湘桂战役中国民党军队的溃败,重庆吃紧,战局急转直下,
      使蒋经国深深体会到了枪杆子的重要性。国民党到了风声鹤唳的地步,又开始作西
      迁的准备。国民政府准备迁西康省的西昌,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校拟迁西康康定。
      9 月问,蒋经国奉蒋介石之命,去了西康康定,回来后他即召集中央干校高层干部
      开会,透露蒋介石的旨意,干校应即作好部署,准备西迁康定,他在会上感慨:
      “手里没有枪杆子不行!”“军队才是实力的实力。”会后,即着手中央干校学生
      的武装,每个学生发一枝步枪,装备齐全,加紧军训,作好应变迁校的准备。
      
          10  月,蒋介石正式发出“知识青年从军”的号召,起初干校还在犹豫,没有
      积极响应。经过短期的酝酿,蒋经国得到蒋介石指示,于是又召集干校高层干部开
      会,决定西迁的部署从缓,全力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抓住青年军”,“趁机掌握实力的实力”,是“太子系”随着战局的演变采
      取的新方针。
      
          蒋经国由苏回国后,是以千军职开始,准备进入军界的。他的第一个官职是江
      西省保安处少将副处长,随后调任江西新兵督练处长,然而蒋经国的这些军职都是
      有职无权,有名无实。从赣南起家的第一阶段起,“太子系”就不曾真正抓到枪杆
      子。因此,在抗战进入尾声,内外将要剧变之时,蒋经国要全力以赴地拼命争夺枪
      杆子,以争得在国民党内的发言权。
      
          蒋经国控制青年军的第一手,是举办“青年军政工人员训练班”。
      
          按照编制,青年军政工人员训练班隶属于青年远征军编练总监部,政工班主任
      是编练总监的部属,但蒋经国不甘心屈居于罗卓英之下,也不愿受制于陈诚系。于
      是蒋经国把政工班设在三青团中央干校内,干部及工作人员全部由于校人员兼任,
      除了向编练总监部领取经费补给外,所有的行政措施和训练计划,都自有一套。
      
          青年军政工班第一期,于1945  年12  月开办,有将近一千人。这些学员是蒋
      经国以政工班主任的名义,发公函到各大专学校从军征集委员会,在从军学生中直
      接挑选的。
      
          他的这一作法首先招致康泽的干预。作为全国从军征集委员会的秘书长,康泽
      总揽知识青年从军的全部征集工作,他以为这一下子就可以稳操控制这支军队的权
      力,殊不知冤家路窄,又遇到了蒋经国。蒋经国直接由从军学生中挑选政工干部,
      在康泽看来,自己负责打开的青年从军局面,等于是替“太子系”搜罗人马,为蒋
      经国夺取军事权力修桥铺路。
      
          康泽当然不甘心为他人做嫁衣裳。于是由秘书处召集重庆各大专学校征集委员
      会的负责人开会,会议在康泽的主持下,主题是纠正从军征集中的混乱现象,矛头
      直接指向青年军政工人员训练班,康泽指责政工班影响了征集工作的正常进行。会
      议做出决定:征集从军的青年,必须由各征集委员会集中送交各部队入伍,直接进
      入政工班者,不在从军之列。
      
          但是大有来头的蒋经国不吃康泽这一套,依然我行我素。他安排中央干校研究
      部第一期从军的一百多人,全部进入了政工班,分配在各大队受训,学生中的佼佼
      者,如李焕、楚崧秋、易劲秋等,都是报名从军送到政工班的。
      
          此外,蒋经国的一些赣南旧部和部属,都被特地安排进了政工班。
      
          青年军政工人员训练班第一期受训时间一个月,主要是根据在赣南“青干班”
      和中央干校的经验,是建立学员与蒋经国之间的特殊的关系,领悟蒋经国的意图和
      独特作风,以便把这种师生关系作为联结政治派别的纽带。蒋经国与师生同吃同住,
      同在一起活动,他常常在寒冷的早晨,冒着山城迷漫的浓雾,光着膀子带着青年们
      跑步,以建立和增进感情。
      
          政工班一期受训结业,中央即宣布成立青年军政治部,任命蒋经国为青年军政
      治部中将主任。总政治部就设在中央干校内。各师政治部正、副主任,均由总政治
      部主任任命。各师政治部正主任除余纪忠、范魁书(蒋经国的亲信)有实权外,大
      多数都是挂名的,实际工作则由蒋经国的亲信副主任负责。
      
          各团督导员及师政治部组训科长、总干事等主要干部,均由三青团中央干校研
      究部学员担任。一般连级政工干部,则由政工班结业学员担任。
      
          蒋经国在青年军中的政治工作,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1 )加强政治思想训练。蒋经国认为,政治工作是“军队的灵魂”,他给青
      年军提出的几个中心口号是:“青年军是青年的革命武装学校!”“青年军是国民
      革命的生力军!”“青年军是实现三民主义的先锋队!”“青年的胸膛就是祖国的
      国防!”各师青年军的营地,都把这些口号,制成巨幅标语。为实施政治思想训练,
      蒋经国特别规定士兵每日上政治课2 —4 小时,各师政治部主任聘任专职政治教官
      十余人,进行授课。此外,还邀请外界人士作专题讲演,或请所在驻地党政官员训
      话。蒋经国用这种政治思想训练统帅军事训练,“太子系”一层层的政治组织控制,
      取代了国民党军政部和编练总监部对青年军的统辖。当时青年军又没有一个统一的
      指挥官,所以蒋经国成为青年军实际的主帅,各师师长都惟他的命令是从,大多数
      师长日后都追随蒋经国,成为“太子系”青年军派的主要人物。
      
          (2 )以政工干部控制士兵,通过康乐活动(文体活动),使政工干部与士兵
      打成一片,团有俱乐部,连有康乐室;通过小组活动,了解士兵思想情况。潜移默
      化地进行反共和忠于蒋氏父子的教育,最终达到使青年军官兵集体加入三民主义青
      年团的目的。在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团长蒋介石即下手令,“青年军除文盲外,一
      律须加入本团,是以本团在青年军中,必须建立团务组织,以便领导”。青年军集
      体加入三青团,青年军的师长刘安祺、覃异之,师政治部主任余纪忠、范魁书等成
      了三青团的中央干事,有些师长和政治部主任成了中央监事。蒋经国利用三青团中
      央干校来掌握青年军,又利用青年军来吞并三青团。
      
      
      
          (3 )逐步在士兵中选拔和培养亲信。具体作法是,从各班选出一二名士兵,
      组成全团的“小组长训练班”,由团督导员亲自负责,在师政治部的指导下,经过
      一个月的训练后,回到各连任学习小组长;师政治部从每排士兵中各选出一二名,
      组成师“康乐干部训练班”,经过一个月的训练后,回连协助连训导员搞康乐活动。
      以后这些经过短期训练的士兵,后来大多数成为蒋经国在青年军士兵中的骨干分子。
      
          从青年军的人事安排上,已经初步看出“蒋介石——陈诚——蒋经国”的布局,
      有人说青年军是蒋经国登上政治舞台,准备接班的第二步阶梯,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蒋经国在取得青干校和青年军的实际控制权后,进一步通过胡轨等联系原复兴
      社成员,中央团部训练处处长倪文亚和宣传处长郑彦棻等排挤康泽。
      
          1945  年春,蒋经国升调复兴社骨干刘健群为三青团中央副书记长,上官云佑
      为组织处副处长,吴兆棠为训练处副处长之后,以倪文亚顶替康泽任组织处长。康
      泽则经蒋介石批准赴美考察,实现了蒋经国子承父业的计划。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的青年军,同它原来号召的青年从军的性质、作用就大相径
      庭,在本质上发生变化了。
      
          首先,青年军成为蒋介石培养其子在国民党、三青团内进行派系角逐的工具。
      青年军的9 个师,基本上成了“太子系”的嫡系部队,从而大大加强了蒋经国的声
      威和实力。
      
          其次,青年军是蒋氏父子对外避战观战,借抗战装备嫡系,保存实力以用于反
      共内战的一个典型事例。发动知识青年从军是以对外抗日相号召的,然而青年军并
      没有参加对外战争,没有对侵略者放一枪一弹。青年军9 个师的建制,和青年远征
      军脱离了关系。同时,青年军的9 个师一直驻在后方的城镇训练,按照青年军编练
      总监部的计划,入伍训练3 个月后,即开赴前线。
      
          这9 个师1945  年1 月入伍,到4 月训练即告结束,随即转入实战训练,应开
      赴第一线,投入对日作战,为抗战出力。但是,蒋介石指示,青年军驻扎原地延长
      入伍军事训练,实际上是避战观战,保存实力,以用于对内反对中国共产党。因而,
      号称为抗战而组织的青年军,并没有为抗战牺牲一兵一卒。
      
          第三,青年军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以对外作战号召知识青年从军,当
      国民党统治区笼罩在失败主义浓雾中时,知识青年们确实曾为“一寸山河一寸血,
      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振奋,他们为抗日救国投笔从戎,而这支军队最终用于反
      共反人民,这些青年的爱国热情被愚弄,思想被蒙蔽,人格被欺骗。在蒋氏父子的
      股掌之中,青年军已失去抵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意义和作用,而变为反共反民主
      的工具,充当国民党反共反民主棋盘上的一个车。
      
          对于这个车,蒋氏父子既不愿轻易动用,更不愿轻易放弃。
      
          1945  年9 月日寇投降后,蒋介石最初决定把0 八师、二0 九师合编为三十一
      军,由黄维任军长,开到杭州集中;二0 四、二0 五师合编为第六军,开到粤汉线
      护路;二0 、二0 三师合编为第九军,开到沪宁线护路。蒋介石最初并未作第一批
      青年军很快复员的考虑,因而未作复员的准备。
      
          青年军产生于在抗战面临紧急关头,其中的莘莘学子,不乏有志抗日报国之士。
      然而装备精良的八个师的官兵,留驻后方,远离前线一训再训,抗日的炮声都未听
      到,胜利却到来了,他们深深感到是十分遗憾的事。那么既然当初中断学业,是为
      抗日的神圣使命而来,现在抗日战争已经胜利,日本帝国主义已经无条件投降,他
      们自然应该解甲归学,继续学业或就业,为祖国恢复战争的创伤和各项建设尽力,
      而不愿意充当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战争的炮灰。因而在1946  年初,各师
      都有相当一部分青年强烈要求立即复员,以便升学或就业。
      
          对于这些青年军士兵的合理要求,蒋经国却怀疑有共产党地下党员从中鼓动,
      乃密令政工干部在各连队组织所谓“防奸小组”。同时为了安定军心,宣布在复员
      前必须进行三个月的预备军官教育,期满后发给预备军官证书。
      
          在这三个月期间,一方面加紧反共宣传,派一些反共老手到各师巡回讲演,反
      共专家叶青曾到二0 四师作过两星期的反共宣传;另一方面令青年军集体参加三青
      团。
      
          蒋经国对自己所能控制和掌握的这支军队自然不甘心放弃,他竭尽全力地争取保
      留这支军队。在他指示下,他的亲信、青年军政治部副主任胡轨在三青团中央第46 
      次常会上提出:“查十万知识青年军系应领袖之号召而来??为领袖威信计,为国家
      前途计,决不能使青年军违反初衷,而告失败”。
      
          据此,他提出《编练全国知识青年军方案(草案)案》。表示坚决反对青年军
      复员,要继续编练青年军。他说,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一)可贯彻领袖最初号
      召知识青年从军之意旨及诺言,绝对维持领袖威信。(二)可合理解决多年实施而
      无成效,现在犹未决定具体办法之学校学生军训问题。(三)可作为实施军国民教
      育之示范。(四)可作为建设新国防军之基础。”胡轨还强调,“如本案不能邀准
      实施,如将青年军编组为普通之军”,“青年军如告失败,且影响今后知识青年之
      军训,或整个青年运动均甚大”。而会议经过反复讨论,仅以决议“保留”二字搁
      置了此案。⑦蒋经国的希望落空了。
      
          完成反共宣传工作之后,蒋介石宣布青年军一律退伍复员,三民主义青年团中
      央常务委员会第50  次会议决定成立青年军复员委员会,办理青年军退伍后就学就
      业等有关事宜。
      
      --------
      泉石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