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给20  元,按个手印就算入团。将青年集中军训,拉到招待所请吃饭或看电影
      后硬拉入团
      
          按照三民主义青年团的干部政策的基本原则,有所谓“选贤任能”、“使人才
      辈出”的决定。并依照工作的性质,把团的干部分为领导干部、工作干部和社会干
      部。
      
          领导干部:如各级干事、监察、以及各区分队长,负责决定计划督促工作实施
      ;工作干部:如各级书记、佐理、组科股长,及其他工作人员,负责各项工作的推
      进、指导和考核;社会干部:如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生产等各部门以及职业
      各阶层团的领导分子,负责扩大团的影响,完成团的任务。
      
          三民主义青年团团章规定,团的各级干部,应从团员中,按其资历及功绩逐级保
      选,不断选拔,“逐渐建立起合理的人事制度,俾迁调有序、激励有方,内无幸进,
      外无抑郁”。
      
          但实际上,三青团在组织上保留着许多从它的母体中带来的先天性疾病。由于
      三青团上层领导内部的矛盾冲突,使派系角逐滋生繁衍于下层各级组织。一些属于
      CC  系的三青团领导人看来,他们对于国民党的忠诚必须超过对三青团本身的忠诚,
      因此,这些人被叫做“党方”或“党方”成员;与之相对的则是“团方”或“团方”
      成员,他们是由复兴社领导的。尽管不论是“党方”还是“团方”,都信奉同样的
      主义,忠于同一个领袖,但是他们互相诽谤,争权夺利,形同水火,层层划圈,点
      点连线,自中央以至省县,使派系的毒瘤衍生于下层组织,演成了各派层层争夺的
      新对垒、新局面。陈立夫对此看得很明白,他说:“在党里是我在领导,在团里是
      陈诚与康泽在领导,”“康泽与陈诚均有野心,他要成为青年团的领导人物,将来
      可取党而代之。于是,各地方、各省的党部和团部变成对抗的状态,自己和自己找
      麻烦。”⑤这两派的团的各级领导者,把选拔干部和发展团员,当成扩充势力的手
      段,任人唯派,任人唯亲,安插私人,将不会钻营又有才干的青年拒之门外,把许
      多投机分子拉入团内。这些团员和干部系私的因缘而来,因此,他们只知道阿谀奉
      承,取悦于上,把自身的命运前途与派系势力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自身的
      利益,而顽固地维护派系的利益。对于国家的利益,对于实行主义、对于团的训练,
      都漠不关心,他们入团的唯一动机在于利用团往上爬。蒋介石也认识到这一点:
      “坦率地说,他们大多数人的目的只是为了结识几个大官和重要人物以及他们的圈
      子,以利于自己争夺地位和饭碗。”而少数具有献身精神的团员对团的热情逐渐变
      得冷淡。蒋介石也不得不承认:“这就是本团不能获得社会尊重的一个原因,亦是
      不能唤起团员热烈信仰的最大毛病”。⑥蒋介石创办三青团的出发点,是要把各党
      派的青年集合在这一组织内,在他的统制之下,达到控制统一青年运动的目的,并
      使三青团成为他的主要依靠力量。但是由于三青团的团章所限,各级团部的领导成
      员仍然是复兴社、CC  分子,特别是康泽这样的特务头子负实际的主要责任,那种
      陈旧的工作作风仍很浓厚,亦很难转变。
      
          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领导大权,主要是在复兴社康泽等人的手里,但是在各地
      情形并不一致,各地的情况是看当地属于那一种势力而决定的。如在重庆,为复兴
      社主持;在广西,则为李宗仁、白崇禧之“三青团”;在江西、成都、陕西则为CC
      ;在云南,龙云对三青团采取反对态度。在敌战区则较为进步,如在上海、在华北,
      是秘密性质的抗日组织,对当地的日伪势力“采取积极破坏”的方针,并能“长久
      地与各党派合作活动”。⑦总之,三民主义青年团的名称虽是一个,但是在他内部
      情况极为复杂,是不统一的。在某些地方成为国民党内小派别斗争争夺的重点,在
      某些地方成为复兴社的变相。有些地方的三青团是坚决反对共产党的,而有的地方
      的三青团则较进步,共产党还可以利用其内部矛盾,在抗日等工作上与之进行合作,
      比如程思远被指定代表桂系参加三青团中央干事会,就起着一种装点门面的作用,
      白崇禧则另有打算,他要通过程思远参加三青团起到排拒复兴社进入广西的作用。
      所以在广西有不少进步青年参加,三青团广西支团的组训组长,就是由中共地下党
      员周可传担任,周直接在李克农的领导下开展工作。③三青团的发展方针是:在共
      产党力量大的地方则小发展,在共产党力量小的地方则大发展,结果在共产党力量
      大的地方则成为秘密的特务性的组织。他的方法或者是威胁利诱,如:他找来问你,
      你信仰三民主义吗?你拥护领袖吗?如果答是的,则他必说:现在有一个团体是三
      民主义的,是最高领袖领导的,现在请你立刻加入,如果你表示拒绝,他则认为你
      是共产党,迫害也就随之而至了;或者是采取金钱收买,凡是想加入三青团的青年
      打个手印即可,打个手印给20  元钱;或者采取用集中军训、开会等办法,强迫全
      体宣誓加入;或者采取组织三青团招待所,请吃饭或看电影后硬拉入团内。
      
          因此,三青团的发展是很狭隘的,重庆为中央团部直接领导之地,到1939年7 
      月,才只有一千多人。其余各地人数更少,有的只是以训练班、干训团的全体人员
      加入为限。一般有思想有认识的青年学生不愿加入。已加入的,有极大部分为公务
      人员,这些政府、党部职员并不是由信仰,而是为了保住饭碗,不得不加入三青团。
      有鉴于此,CC  系的头子陈立夫主张中等学校以上的学生及教工全体加入三青团,
      他的理由是:中国共产党已经宣布不在国民党内发展组织了,这样可以使中共无处
      发展,他发展团员的主要目的,是与中国共产党争夺青年。
      
          正是由于这些内部纷争,使三民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一再延期。三
      青团产生于1938  年,但是直到五年以后的1943  年,才召开团的第一次全国代表
      大会。
      
          国民党后来到台湾对在大陆的失败有一番反思,三青团的重要成员王升说:
      “过去我们大陆为什么失败?原因固多,其中派系对立未尝不是失败原因之一。因
      为你有派,他有系,结果力量自相对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⑨不得不承认派系对立和派系争夺是导致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原因之一。
      
      
      
          注:
      
          ①李璜:《学钝室回忆录》(下),第445 页。
      
          ②于国勋等著《篮衣社复兴社力行社》,第101 页。
      
          ③陈立夫:《成败之鉴》,第225 —226 页。
      
          ④许狄村编《蒋经国系史话》,第25  页。
      
          ⑤陈立夫:《成败之鉴》,第226 页。
      
          ⑥《三民主义青年团团史资料第一辑初稿》,第179 页。
      
          ⑦《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下),第236 页。
      
          ⑧程思远:《政坛回忆》,第130 页。
      
          ⑨台湾中央日报社编《历史巨人的遗爱》,第138 页。
      
      --------
      泉石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