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日军分五路进攻武汉,强敌压境却怪事迭出
      
          三民主义青年团产生于1938  年秋夏之交的武汉,此时中华民族在日本帝国主
      义的大举进攻面前,已进行了将近一年的顽强抵抗。在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上,这期
      间虽然有台儿庄战役等局部战役战斗的胜利,但是华北、华东的大片国土沦于敌手。
      
          1938  年5 月中旬,日军占领徐州后,立即沿陇海路西进,5 月下旬至6 月初,
      连陷商丘、兰封、开封、中牟,准备夺取郑州,以打通津浦、陇海、平汉三条铁路
      的联系,造成进攻武汉的有利态势。6 月9 日,国民党军事当局为了阻止日军的前
      进,下令炸开郑州东北花园口黄河大堤,黄河决堤的滔滔洪水固然破坏了日本侵略
      军攻占郑州、沿平汉路南下的计划,但淹没了河南、皖北、苏北40  余县的大片土
      地,形成了连年灾荒的黄泛区,给广大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随后,日军统帅部
      调整战略部署,扩编华中派遣军,并调动海军第三舰队,采取沿长江航道及其两岸
      和大别山北麓分数路围攻武汉的作战计划。国民政府统帅部决定保卫武汉,组织武
      汉会战。6 月中旬,成立第九战区,任命陈诚为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并扩充第五战
      区兵力,第九战区防守长江沿岸要塞和鄱阳湖以西长江南岸附近战略要地;第五战
      区主力防守皖西至鄂豫边境一线大别山地区。
      
          武汉会战历时4 个多月,战场延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湖南等数省,是
      抗战以来最大的一次会战。此时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保卫武汉、保卫全国”的口号,
      毛泽东指示八路军、新四军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以对口军的有力袭击配合友军
      的作战,中共中央长江局为动员民众保卫武汉作了大量工作。全民族战争的要求和
      客观的环境有利于国民政府号令的发布,也延伸了蒋介石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因为
      这段时期人们对抗战形势的认识还不深刻,抗战对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影响还不甚显
      著,人们还存在着对蒋介石信任和崇拜的心理,国民党统治区的人们,在没有读到
      斯诺的《西行漫记》一类的书时,大家并不知道抗战是怎样起来的,只觉得那真是
      由于一个英勇刚毅的领导的结果。①抗战的神圣火焰燃遍了每一个爱国青年的心,
      他们的空前的热烈情况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无比的热情为抗战服务,
      一方面是以无比的热情为抗战而求知。千万男女青年为着拥护抗战、参加抗战,离
      父母、背乡井,过着流亡的生活,他们不怕艰苦的流亡生活,每念不忘的是求得参
      加抗战工作的机会,尽量贡献自己的聪明才力于正在苦斗中的祖国。不但有成千上
      万的男青年奋发蹈厉地参加抗战工作,而且有整千整百的女青年奋发蹈厉地走出家
      庭,奔赴前线。青年的本质都是纯洁热烈的,他们还不懂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
      存在复杂的矛盾和斗争,这是三民主义青年团成立之初能迅速吸引一大批青年的主
      要原因。
      
          诚然,应当看到,由于日本侵略者的大举进攻和全民族抗日义愤的高涨,这时
      国民党政府政策的重点还放在反对日本侵略者方面,他们对日作战比较努力,对待
      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抗日党派的态度比过去也有一些改变。但是,也应当看到,国民
      党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一党专政的立场,总想把全民族的抗战大业由它一党包办。
      国民党领导集团存在十分矛盾的心理,既需要以中国共产党与各党派的力量去反对
      共同的外敌,又害怕群众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超越出自己的控制范围,危及自
      己的统治地位;它既需要用中国共产党对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去牵制日本侵略者,又不愿意看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武装力量的扩大。
      因此,国民党极力垄断发动民众抗战的领导权,尤其害怕并限制共产党领导人民起
      来抗战。它所实行的是只要政府和军队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三民主义青年团的设
      置就是为适应这一政策服务的产物。
      
          在强敌压境的武汉会战时期,就出现了以下的咄咄怪事:
      
          国民党当局一方面筹备建立三民主义青年团,另一方面乘动员“保卫大武汉”
      的机会,加紧限制并压迫群众性的抗日运动。正当日本侵略军开始五路进攻武汉,
      太阳徽飞机几乎每晚都要向这个陷入痉挛状态的城市里投掷成吨巨型炸弹时,国民
      党的卫戍总部却在8 月20  日,颁布了所谓“民众团体战时行动规约”,剥夺了人
      民集会、结社的权利,明令规定:民众团体召开会员大会,要在三天之前呈请核准,
      各民众团体不得召集联席会议等。与此同时,以莫须有的罪名,宣布解散“民族解
      放先锋队”、“青年救国团”、“蚁社”三个青年抗日团体。
      
          以“青年救国团”为例,它是在上海、南京失陷以后,有许多爱国青年从平、
      津、京、沪各地流亡到武汉,联合武汉的当地青年,参加各种救国工作,由钱俊瑞
      等在1938  年初建立起的青年团体。青年救国团积极响应政府的每一号召,切实开
      展各种工作。该团曾经提倡青年参战运动,鼓励青年投考中央各种军事学校及干部
      训练班,介绍过二三百个健壮英勇的青年充实到军队,到豫东和第五战区开展游击
      战的青年达七八千人。该团也曾努力参加后方各地动员民众工作,服务于伤兵医院,
      在武汉及其他有伤兵医院的地方,该团的女团员组织了服务队,按时到医院去代受
      伤的将士写书信,向他们报告时事,为他们包扎敷药,用歌咏或谈话来鼓励安慰他
      们战胜伤残,重返抗日前线。凡是有难民收容所的地方,该团的青年就定时去作宣
      传和教育工作。
      
          他们在各地办图书馆、书报供应所,办民众学校,举办各种研究会、讲演会,
      只要是有益于的工作,他们都克服困难努力去做。在成立后的七个月的时间内,拥
      有会员两万人。然而,这样一个爱国的青年团体,竟被无故勒令停止活动。
      
          “蚁社”则是在文化团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由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
      沙千里与徐德良、李伯龙、杨修范、徐庚敖、徐以礼、徐仲军、任先、马燮庆等20 
      余人于1930  年12  月正式成立的。他们以蚂蚁自诩,蚂蚁虽小,但能团结,能为
      共同的利益战斗;一只蚂蚁虽小,但一群蚂蚁力量就大了,他们以蚂蚁的精神互相
      鼓励。他们创办蚁社的宗旨是:“联络感情,增进友谊,从事文化运动。”其目标
      是以文化运动为手段,改造中国社会。“九一八”事变之后,蚁社投入了抗日救亡
      运动,并在斗争中不断发展。1936  年6 月,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以后,蚁社
      成为救国会之下一个著名的救亡团体。1937  年底上海失守后,上海蚁社的许多人
      先后到了武汉。他们到武汉后,组织了以沈钧儒、沙千里为首,何惧为总干事的武
      汉蚁社,并经过登记,成为合法的抗日团体。在武汉的八个月,武汉蚁社发展到四
      五百人,参加了郭沫若担任厅长的政治部第三厅组织的许多活动,并独立开展了以
      下工作:
      
      
      
          举办过一期战时训练班,有数十人毕业,奔赴抗战前线;开办后方伤兵医院;
      成立流通文库;组织群众大会和剧团、歌咏团公开演出;特别是在抗战一周年的募
      集慰劳袋代金活动中,蚁社捐款达1600  元,为武汉民众团体之冠。通过这些活动,
      蚁社成为武汉地区最有影响的三个抗日群众团体之一。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是在“一二九”运动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
      的以抗日民主为奋斗目标的先进青年的群众性组织。它对于团结广大青年,促进抗
      日救亡运动起过很大的作用。到抗战爆发后的第二年,它已发展成为拥有二万余人
      的全国性的青年抗日组织。
      
          国民党当局解散这三个“最有工作历史、最有群众基础”的民众团体,是抗战
      爆发后,国民党对抗日群众团体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公开迫害摧残。
      
          当然,迫害摧残民众团体的事绝不仅仅限于武汉,在其他省市,更是层出不穷
      地发生抗日群众团体被解散或是遭破坏的事情。同年2 月,国民党陕西省党部就解
      散了西安的13  个救亡团体。国民党当局对待群众团体的作法是,能操纵的就打进
      去,控制不成的就干脆借故把它们解散,另成立一此没有群众基础的由其包办控制
      的团体。
      
          面对这种种现实,不少青年的脑海中开始呈现出“谁在抗战”的大问号,而伴
      随着“谁在抗战”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谁借抗战以自肥”。一个战地记者,曾这样
      记述了他的所见所感:
      
          “初夏,我曾经参加一个战地服务团,在鲁南苏北一带战地做民运工作,当我
      以记者身分访问刚从敌军手中夺回来的鲁南重镇台儿庄时,我在腾着硝烟和尸臭的
      战场的一角,在被毁于炮火的一间半倒塌的车站站房里,挤在数以百计的伤兵中间,
      度过了一个终身难忘的夜晚。这些伤兵的伤势都很重,大多数失去了臂和腿,连爬
      行的能力也没有,才停留在这断垣残壁之下,忍受痛苦和饥饿的熬煎。他们血肉模
      糊,形容槁瘦,奄奄待毙。景象的残酷,令人难以卒睹。入夜以后,更是一片呻吟、
      哀啼、诅咒和詈骂。伤兵中间,有些浙东农民,显然是被抽壮丁抽来的,他们就操
      着浙东土话,彻夜高声咒骂。我屏住气息,蜷缩在站房的墙角边。旁边有个伤兵,
      他明明知道我只是个战地记者,身上并没有武器,却不住地哀求我‘做做好事’,
      给他补上一枪,结束他的痛苦。第二天黎明时分离开那里时,我发现他已经四肢僵
      直,两眼无光,发不出声音。脆弱的神经实在受不住那样的刺激,我希望今后自己
      永远不致再碰到类似的局面。可是,谁知到了长沙,竟在报社附近的陆军医院大门
      前,又看到了同样悲惨的景象。那些在前线流了血的伤兵,好不容易被抬下战场,
      运送到这个后方的城市里来,却进不得医院的大门,就被抛弃在墙角边和隔着条马
      路的山坡下,他们也是伤势沉重,无力爬行,只好躺在那里呻吟、哀啼、诅咒和署
      骂。你只要经过医院大门口,老远就闻到一股浓重的血腥和肌肉腐烂的气味??”。
      ②以血肉之躯抵抗侵略者的正是最广大的极普通的民众,但是他们受到的是极不公
      正的待遇。
      
          在武汉,却又是另一种景象,报上登的和嘴上喊的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是“全民抗战”,实际上已经出现大批抗战官僚、发“国难财”者,欺骗人民的宣
      传家。他们要民众为抗战竭尽膏脂,而他们却不为抗战牺牲点滴,甚至企图用抗战
      的时机,培植和发展个人势力,是他们“用抗战以自肥”。
      
          因此,有思想有觉悟的知识青年,当反侵略的全民族战争的弥漫硝烟呼唤他投
      身于抗日的时候,一方面在国民党地方政府的束缚之下,不能自由活动,起来抗日,
      感觉报国无路,投效无门;另一方面,因政局的扑溯迷离和当权者的腐败无能,又
      对国民党统治集团十分反感,拒绝接受国民党的影响,并不甘心为其所利用,这是
      抗战初期普遍存在于广大青年中的心理状态。一度的疑惑、苦闷、烦恼、彷徨之后,
      他们中间大多数人最终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走上了延安的革命道路。这是蒋
      介石设置三民主义青年团而不能影响、凝聚广大青年的根本原因,也是蒋介石颇费
      周章,却始终不能达到其组团目的原因之一。
      
      --------
      泉石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