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以派制派”,“军统”、“中统”剑拔弩张
      
          国民党自1928  年实施训政制度以来,一直高唱“党外无党、党内无派”的口
      号,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国民党不仅竭尽全力而不能消除党外之党,而且不能消除
      党内异常复杂的你争我夺的各个派系。
      
          抗战初期国民党内存在的各派系主要有:
      
          汪精卫派。蒋、汪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由来已久。
      
          1927  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实行反共“清党”以后,紧接着就发生了宁汉两个
      国民政府的对立和“党统”之争。他们都以继承孙中山的法统相号召,争夺国民党
      中央的领导权。陈公博、顾孟余等拥护汪精卫为领袖,组织“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
      会”,在国民党内正式成立派别组织。于1928  年冬,在上海成立中央机构。他们
      主张国民党应当成为“农工小市民联盟”的党,“泯灭”党的阶级特性,反对“左
      倾、右倾、腐倾、恶倾”,声称“南京的中央,表面上挂的是三民主义的招牌,打
      的是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实际上已成为“反动集团”,“他们的主义只是分赃
      主义升官主义发财主义,决不是三民主义,他们所代表的利益,是豪绅资产阶级的
      利益,”“他们把三民主义搬到文庙,做继承尧舜的道统,”“已经离开了三民主
      义的道统,背叛了总理遗教。”(22)因此,必须以“孙中山先生的全部遗教”作
      为行动标准,统一国民党的理论,整顿组织,重新改组国民党。并扬言要恢复1924 
      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精神,反对共产国际,组织三民主义国际。它不仅反对南京
      蒋介石国民党中央,而且反对中国共产党、第三党、中国青年党等其他一切党派,
      认为只有改组派才是“真正的革命派”。
      
          从1928  年至1930  年1 月,这个派别在国民党混争中一直是主要角色之一。
      1930  年蒋、冯、阎、桂中原大战中,汪精卫的“改组派”联合冯、阎、桂、西山
      会议派各反蒋派系在北平召开“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成立国民政府。
      但是在蒋介石猛烈的军事进攻之下,反蒋各派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后来汪精卫曾
      联合粤系在广州另立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但自此“改组派”宣告解体,汪精卫
      派一蹶不振。
      
          “九一八”事变后,蒋、汪为应付内外交困的局面有貌合神离的联合,既互相
      利用,也互相争斗。在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汪精卫不仅极力支持“攘外必先
      安内”的“剿共”政策,而且高唱“抗战必亡论”,主张对日妥协。1934  年汪派
      核心人物周佛海等成立了对日媾和的小团体——低调俱乐部。随着日本对中国侵略
      的逐步深入,汪精卫试图挟日制蒋,实行媚日的外交政策,以包揽对日外交为政治
      资本与蒋介石争权,为争领袖地位而置民族利益于不顾。在西安事变以后,仍然坚
      持反共“剿共”的顽固立场,阻挠和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再造派”。再造派是国民党内的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于1928年2 月
      组成的。发起人为王昆仑、钟天心、谌小岑,随后梁寒操、周一志、程元斟等也加
      入进来。他们以孙科为首领,尊崇胡汉民为国民党的领袖,这个派别是在孙文主义
      学会北方分会的基础上建立的。他们拥护蒋介石、汪精卫的反共、“清党”,但是
      不赞成屠杀政策。他们主张国民党应当学习土耳其党,实行凯末尔主义,反对蒋介
      石的大权独揽,认为国民党已经处于危机之中,必须“再造”一番。再造派批判改
      组派的“农工小市民联盟”是“马克思主义的翻版”,改组派是“共产党的右派”,
      对改组派持坚决的反对态度。再造派以《再造》旬刊为理论阵地,王昆仑、梁寒操
      先后任主编,后又出版《民众日报》。王昆仑曾依据孙中山的“五权宪法”理论,
      设计了五权宪法的政治方案,批判蒋介石的独裁政治,反对CC  系对国民党党务的
      操纵把持和对其他派系的打击。主张国民党的内部要团结。再造派势力较小,在国
      民党派系角逐中表现脆弱。它只是寻求蒋胡合作,从蒋介石的手中分得一部分权力,
      并不谋推翻蒋的统治。1936  年5 月胡汉民因病逝世,再造派的力量衰弱下去,但
      仍以孙科为首领继续存在。
      
          国民党内除存在各以汪精卫、胡汉民、孙科为首的政治派别外,蒋介石的嫡系
      中又存在两大派系,即CC  系和复兴社。
      
          CC  系是以陈果夫、陈立夫为首的一个政治派别,属蒋介石控制党政系统的派
      系。陈立夫至今在他的回忆录中依然否认有CC  的组织,但是CC  已成为中国现代
      史上一个特定的名词,是事实上存在的一个政治派系。
      
          浙江湖州的吴兴,出了一位陈英士,又名陈其美,追随孙中山参加推翻清王朝
      的革命,在辛亥革命后的1912  年任过上海的都督。蒋介石初出茅庐,即在其手下
      任团长,结下了一段因缘。蒋介石、陈其美、黄郛有所谓的“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陈其美有两位兄弟,兄陈其业,字勤士;弟陈其采,字霭士。陈其业有两个儿子,
      一是陈果夫,生于1892  年,名祖寿;一是陈立夫,生于1900  年,名祖燕,中国
      现代史上臭名昭著的CC  系,即因这两兄弟而得名。陈其业是前清禀贡生,早年在
      家乡做丝业开当铺,据说是个不大作声的深沉人物,在日后他的两个儿子飞黄腾达
      之时,也只出任过本县商会会长、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陈其采是日本士官学校毕
      业生,曾创办湖南武备学堂,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先后担任主计长和总统府国策
      顾问等职。陈果夫早年曾在他父亲的当铺里做过掌柜,作风上近似乃父,深沉寡言,
      多思善虑,因有肺病,常论卫生医政,表面闭口不谈政治,然而操纵政治。陈立夫,
      好演讲,锋芒毕露,毕业于北洋大学,留学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煤矿工程系,1924年
      获硕士学位。以后的“中统”特务头目曾养甫、叶秀峰是陈立夫在天津北洋大学时
      代的同班同学,徐恩曾是匹兹堡大学的同学。陈立夫于1925  年秋回国,他当时的
      志愿是当一名煤矿工程师,但是蒋介石通过陈果夫三次电请他去广州协助其工作。
      当他于1926  年初到广州见蒋介石时,蒋不听他“对于采矿工作的兴趣和志愿”,
      就任命他为黄埔军官学校校长办公室秘书。陈氏兄弟,实以陈立夫为中心。
      
      
      
          陈立夫投靠蒋介石后,他自以为最初的得意之笔是向蒋介石建议,制造“中山
      舰事件”,帮助蒋介石篡夺了国民党中央的实权。(23)在1926  年北伐战争期间,
      蒋介石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因蒋军务繁忙,由陈果夫代理组织部长。陈果夫大
      量吸收年轻党员,物色了一批亲信,担任各省、市党部负责人,形成了自上而下的
      个人派系。并一方面“订定有关组织训练及选举之法规”,“另一方面,组织部成
      立调查科,专事对付共党之组织而予以破坏之”,这一工作,交陈立夫负责推行,
      “各下级党部均附有调统部分”(24)。
      
          1929  年3 月,国民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陈果夫、陈立夫当上中央执
      行委员,陈立夫兼任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长,大权在握,CC  势力进一步发展。
      
          CC  通过党务整理,控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部和组织部门。陈果夫又建
      议创立了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蒋介石任校长,实际工作则由陈果夫主持,后改称
      为中央政治学校,为国民党培养了大批干部,使陈氏兄弟完全控制了党务机器,因
      而有“蒋家天下陈家党”之说。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为了镇压抗日民主运动和反蒋势力,进
      一步加强一党专政和领袖独裁制度,召集陈果夫、陈立夫等CC  骨干分子于1933  
      年建立秘密组织“中国国民党忠诚同志会”,后改为“青白会”,由蒋介石任会长,
      陈果夫、陈立夫、余井塘、张厉生、叶秀峰、徐恩曾、张道藩7 人组成领导机构。
      各省、市亦建立忠诚同志会,由所在省、市党部中CC  骨干分子负责。入会者须秘
      密地履行极其严格的手续,宣誓效忠领袖蒋介石,遵守纪律,严守秘密,违纪、抗
      命者要受到严厉惩处直至处死。其成员分布在各地区各部门进行活动,尤其是在国
      民党的党务系统,把持操纵党务,骘否人物,呼风唤雨,能量很大。
      
          CC  还掌握一个职业特务机构,这就是建立于北伐时期的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由
      陈立夫任科长的党务调查科。该科负责党内各种情报和资料收集与统计,如党员动
      态、成分、经历等等。此时的党务调查科还不是特务组织。1927年“四·一二”反
      革命政变后,南京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仍有党务调查科的设置,陈果夫任组织部长,
      陈立夫任调查科长,调查科的任务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调查党员思想和派系隶属的
      内容。1930  年,该科设立特工队伍。1932年,在中央设置了由徐恩曾负责的特工
      总部,在各省、市党部内设调查室。
      
          “党务调查科”成为地道的特务组织。1935  年,在各省、市党政机构中设置
      “肃反专员”,这些“肃反专员”都是经过CC  系的训练,单独履行手续入伙的特
      务分子。
      
          这一特务组织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党政、文教和经济系统。它的宗旨是拥蒋反共。
      凡是反蒋的国民党内外派别、人士均列为打击对象,其手段是告密、跟踪、绑架、
      直至暗杀。它以共产主义的信仰者为政敌,破坏革命组织,逮捕、监禁、屠戮共产
      党员和其他革命者。设立“反省院”、“感化院”,在全国进行白色恐怖活动。这
      种特务制度把广大人民置于被监视之中,人民随时有被告密、被关押、被迫害的危
      险,它也成为黑暗、恐怖、罪恶的代名词。
      
          抗日战争初期,陈立夫于1938  年初就任教育部长,名义上脱离调查统计工作,
      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第一处徐恩曾在任时改称为中央调查统计局,第二处
      戴笠在任时正式改称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由此而形成“中统”和“军统”两大
      特务系统。
      
          “复兴社”全名“中华复兴社”,是以蒋介石的嫡系黄埔系军人为基础的在军
      事系统的特务组织。它起源于黄埔同学会。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鱼龙混杂,左、
      右派之间的斗争非常激烈。右派学生组织“孙文主义学会”,反对左派;左派学生
      组织“青年军人联合会”,与其斗争。作为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仇视左派组织,
      但是也对“孙文主义学会”无可奈何。“中山舰事件”前,蒋介石以平息两派斗争
      为名,下令解散这两个组织,另外成立“黄埔同学会”,由他自任会长,要求黄埔
      学生部加入“黄埔同学会”。“黄埔同学会”即成为他私人的工具。北伐战争时期
      他以其网罗爪牙,培植亲信。
      
          南京政府建立后,又把这个组织作为实行军事独裁统治的工具。“复兴社”就
      是在“黄埔同学会”的基础上成立的。
      
          “复兴社”成立于1932  年3 月。“九一八”事变前后,宁粤对立,蒋介石的
      统治地位内受汪精卫等派系的严重威胁;因为坚持反共内战,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奉行不抵抗主义,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使东北大片国土沦于敌手,又受到全国人
      民的强烈反对,被迫下野。内外交困之中的蒋介石,深感有在黄埔系的基础上组织
      一个秘密核心团体的必要,以应付来自各方的挑战。而黄埔军校1 —6 期学生滕杰、
      贺衷寒、桂永清、康泽、萧赞育、邓文仪、酆悌、郑介民等也深深感到蒋介石统治
      地位的摇摇欲坠对自身前途和命运的严重影响,认为“现在党国危难,各方意志也
      不一致,我们亟须有一个领袖,作统一意志,集中力量的领导核心,以发挥其护党
      救国的功能”。(25)遂在蒋介石的支持之下,于1931  年底即派人去全国各地,
      联络在军、警、宪和社会民众团体中担任职务的黄埔军校学生,开始建立小团体的
      筹备工作。这些骨干分子基本上是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的右派组织“孙文主义学会”
      的成员,如贺衷寒等,更是“孙文主义学会”的骨干分子。蒋介石在第二次下野上
      台之后,于1932  年3 月初,在上海“一二八”战事正酣,前方将士流血牺牲之际,
      置外敌侵略、民族危机于不顾,连续三天在南京中山陵召集黄埔系核心成员27  人
      正式讨论建立组织问题,并亲自定名为“中华复兴社”。
      
          “复兴社”的核心组织是“三民主义力行社”,简称“力行社”。1932年3 月
      8 日,“力行社”在南京正式成立,蒋介石为当然社长。经社长亲自审批,吸收贺
      衷寒、酆悌、桂永清、戴笠、康泽等40  人为社员。制定了社章、入社手续、仪式,
      规定了极为严格的纪律,确定了组织机构。除设中央干事、常务干事、中央监察、
      常务监察外,设四个处:组织处长周复,宣传处长康泽,训练处长桂永清,特务处
      长戴笠。这次会议由社长蒋介石提议当选的滕杰、贺衷寒、胡宗南、康泽、桂永清、
      潘佑强、萧赞育、邓文仪、酆悌、孙常钧、郑介民、邱开基、葛武紫13  位中央干
      事,被称为“十三太保”。“力行社”成员必须由蒋介石批准,并由其监督参加者
      宣誓入社,宣誓人的誓词是:“余誓以精诚,力行三民主义,恢复革命精神,复兴
      中华民族,牺牲个人一切利益,服从命令,严守秘密,完成革命建国任务,如违誓
      言,愿受最严厉制裁”。(26)“复兴社”的次级组织是“革命青年同志会”和
      “革命军人同志会”,它们是两个平行的组织,都是在1932  年4 月间,通过不同
      的方式选拔产生的,后合并简称“青会”。凡“力行社”社员必为“青会”成员,
      亦自然为“复兴社”社员;“青会”的会员升为“力行社”社员,必须经过“力行
      社”会议通过,呈“领袖”蒋介石核准后,才得宣誓为社员,“复兴社”社员提升
      为“青会”成员,亦须由“青会”会议通过,呈报“力行社”通过,再分批呈报蒋
      介石后,始可宣誓加入。
      
          “复兴社”又被称为“蓝衣社”。起因于刘健群在1932  年3 月以后,以个人
      名义所写的一本小册子《蓝衣社复兴革命计划》。在这万余言的小册子里,刘健群
      主张国民党应仿照意大利法西斯运动的精神,集结其精锐的党员,组成一个新的团
      体作为党的核心,以“肩负安内攘外的责任”和完成“复兴革命”的任务。由于意
      大利法西斯党员穿黑衫,被人们称为“黑衫党”,故主张要建立的组织的成员,须
      着蓝布制服,所以应称为“蓝衣社”。但是“复兴社”筹组在前,刘健群的这个小
      册子在后,虽然后来刘健群参加“复兴社”,并成为重要干部,但这个建议,并没
      有被“复兴社”采纳。后来这个小册子被泄露,“蓝衣社”一名不胫而走,因之人
      们称“复兴社”为“蓝衣社”。
      
          “复兴社”的宗旨是在中国建立领袖独裁制,实现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
      领袖。蒋介石为“复兴社”手订的行动纲领是:“驱逐倭寇,复兴民族,力行主义,
      完成革命”,以“团结青年,复兴民族”相号召。其逻辑是:三民主义是中华民族
      复兴的唯一途径,要实现三民主义,必须首先实现一个政党,一切宣传与信仰“与
      三民主义不相容之主义”的政党和派别均在被消灭之列,要实现一个政党,又必须
      集中权力于一个领袖之手,这个领袖就是蒋介石。“复兴社”对当时的“德、意民
      族复兴运动精神”非常重视,曾数度派员如贺衷寒、郑介民等前往德、意考察,特
      别注意德国国社党和意大利法西斯党组织与活动情况,在中国发起法西斯运动。它
      的一切活动,均在“领袖”的绝对领导与指挥下进行,成为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
      和法西斯主义的结合体。在中国第一个公开吹捧蒋介石为“领袖”的,是“复兴社”
      办的《中国日报》。“复兴社”成立后,其成员即不再称蒋介石为“校长”而称为
      “领袖”,其举止礼仪亦仿效德、意法西斯。
      
          蒋介石为“复兴社”规定的活动范围是军事与社会方面。在军事方面,在国民
      党的军队中,从最高的军事委员会到团,各级都设有政训处,团以下设政训员。各
      级政训工作人员由复兴社分子担任。任务是向官兵灌输绝对服从“领袖”的思想,
      监视、控制官兵行动,防止共产党的活动。政训部门和政训人员的权力很大,可以
      自行决定实行军事管制,强迫地方警司机关照章办理,如发现军事系统中有可疑分
      子,立即禁闭、开除,直到交军事法庭,按军法判刑。
      
          在社会方面,“复兴社”开展了所谓“三大运动”,即:
      
          “新生活运动”。从“力行社”组织成立,凡是干部和成员,概都进行财产登
      记,尔后之增减,概视其正常俸给所得力依据,由“力行社”干事会抽查,以作为
      其品行的鉴定。而且有纪律规定:凡贪赃二百元左右者,处以徒刑;贪赃五百元者,
      处以死刑。后在此基础上草拟《新生活运动纲要》,蒋介石于1933  年2 月9 日在
      南昌各界扩大纪念周上,予以宣布,成立新生活运动总会,并在各省县市设立分支
      会,在全国推行新生活运动。
      
          “国民军训运动”。国民军训运动分学校军训、社会军训两大项。南京政府军
      事委员会军事训练总监部,下设有国民军事教育处,即负责此项运动,桂永清、贺
      衷寒等,先后担任过处长。各省市都设有“国民军训会”,高中以上学校,设上、
      中、下级军训教官一至五人不等。为推动这一运动,“复兴社”内设立了各种训练
      机构,如“军官高等教育总队”、“情报人员训练班”、“国民军事教育组”、
      “军事委员会干部训练班”、“军事委员会政训研究班”、“豫、鄂、皖、赣四省
      团干队训练班”、“星子特别训练班”、“中央警官学校”等等。这些名目繁多的
      训练班主要是培养反共的政治军事人员,如设在江西星子县的“星子特别训练班”,
      成立于1933  年春,是为了配合国民党军队对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
      军事“围剿”,由康泽担任主任,第一期招收军校各期毕业生约六百余人,授以
      “匪情”、情报、> 搜索、通信、联络、体能、爬山、越水、夜袭、组训等,接受
      四个月的特别训练,即以中队、分队、小队、小组等编制,组成“特别行动总队”,
      化装游动于山区村落间,来对付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
      
          “安内攘外运动”。这个运动的核心是反共,以军事、政治、公开、秘密的各
      种方式,反对、破坏、消灭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是“复兴社”列为“最优先的工作”。
      此外,削弱异己的地方势力,消除西南、西北等地方军阀的把持割据状态,使之听
      命于国民党中央,维护蒋介石的“领袖”地位,也是“复兴社”的任务之一。至于
      所谓“攘外”方面,仅在1933  年、1934  年华北危机之际,派刘健群、桂永清、
      郑介民、于国勋等五人,组成政治作战小组,密切注视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的动向,
      报告军事委员会蒋介石和华北分会何应钦,使其了解华北和内蒙情况,以对付日本
      帝国主义策划的“华北五省自治运动”。
      
          “复兴社”成立一年后,即在全国各地和海外建立了秘密组织系统。在南京、
      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山东、河南、北平(兼河北省)、
      山西、陕西、四川建立分社,往广东派特派员,在国民党军事系统,如中央军校、
      炮兵学校、中央政治学校、首都卫戍及宪兵司令部也设立了分社,在军事委员会、
      参谋本部、军政部、军需学校、步兵学校、工兵学校设立了直属小组。此外,还建
      立了附属于“复兴社”的各种特殊的外围组织,如“民族运动委员会”、“中国童
      子军励进社”、“西南青年社”、“中国文化学会”、“忠义救国会”等。在全国
      形成了异常庞大严密的特务网。
      
          到1938  年6 月,“复兴社”宣布解散时,成员约有10  万人,其中“力行社”
      成员三百余人,“革命军人同志会”和“革命青年同志会”成员三万余人。
      
          (28)复兴社系统的特务组织,有戴笠的特务处和康泽的别动队。戴笠的特务
      系统,是一伙残暴的武装匪徒,它的成员以训政工作人员等身分,混在国民党军队
      和学校等机构中,侦察、监视所有职员,迫害异己派别分子,残害进步分子。他们
      对侦察的对象,根据上司的指令,实行逮捕、绑架、暗杀或者长期盯梢,选择时机
      予以陷害。1933  年暗杀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秘书长杨杏佛,1934  年暗杀《申报》
      负责人史量才,同年又逮捕杀害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将领吉鸿昌,都是特务处的罪行。
      
          康泽的别动队全称是“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别动队”。它于1933  年10月在庐
      山成立。康泽为总队长,下辖三个大队,每个成员都持有特务证,横行无忌。当时
      这个武装特务组织是专为配合国民党军队对中国共产党的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
      而设置的。它不仅执行“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政治“剿共”任务,“组织民众、
      训练民众”,而且干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企图从根本上消灭共产党的组织及在
      民众之中的影响。1935  年,康泽带领别动队入川,对付四川地方实力派和异己的
      政治力量。
      
          复兴社的“特务处”后来发展成为臭名昭著的“军统”特务组织。
      
          CC  系和复兴社两大特务系统,虽然都在蒋介石的操纵指挥之下,但是他们之
      间也有矛盾,有斗争。都企图削弱对方,发展自己的势力,以在蒋介石面前邀功争
      宠。从一个“复兴社”分子回忆的一件小事可见它们之间斗争的激烈程度:1935  
      年,一复兴社分子任南京市特别市党部书记长,其手下组织科长,由一复兴社分子
      担任,南京市特别市党部主任委员则由一CC  系分子担任。他们各代表“社方”
      (复兴社)和“党方”(CC  系)。代表“党方”的主任委员必欲除去代表“社方”
      的组织科长力快,但这位组织科长“办事认真,无懈可击”,后来请假回四川奔母
      丧,“预计路程,不能如期赶回南京,可能迟过一天半天,所以在路上拍了一个电
      报,请求续假三天”,可是代表“党方”的主任委员“接到上述电报后,即密嘱收
      发人员搁置,迅即以其逾假不归为借口,将其职务开缺,迳提委员会报告,越半日,”
      此人赶到,“以接替有人,而不获挽救。”(29)手腕之狠,双方斗争之烈,于此
      可见一斑。
      
          “CC  系”和“复兴社”这两大特务系统之间虽然存在着矛盾和争斗,但他们
      同属蒋介石的嫡系,在蒋介石统治集团同汪精卫集团之间,存在着更为尖锐的利益
      冲突和斗争。它们勾心斗角,相互肘制,时而“和平统一”,时而剑拔弩张,今友
      明仇,翻云覆雨。加上蒋介石所采取的“以派制派”在各派之间搞平衡的统治手段,
      严重削弱了国民党的内部力量,不能适应“力量集中,意志集中”的抗战要求,因
      而蒋介石企图以三民主义青年团统一国民党内的各个派别势力。
      
          然而,历史往往给人们尤其是不顺应民心时势的人开玩笑,蒋介石设置三民主
      义青年团要达到的化多党为一党、改造国民党、统一国民党内部各派系这三个目的
      不仅无一达到,而且与蒋介石的愿望背道而驰,沿着它们各自运行的轨道越走越远。
      
          注:
      
          ①康泽:《三民主义青年团成立的经过》,见《文史资料选辑》第40辑,第197
      —200 页。
      
          ②叶青:《关于政治党派》,见《血路》第二期,1938  年2 月22  日出版。
      
          ③《陈布雷回忆录》第130 页。
      
          ④李璜:《学钝室回忆录》(下),第437 页。
      
          ⑤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第516 
      —517 页。
      
          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第488 页。
      
          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民国党派社团档案史料丛稿《中国社会民主党》,
      第79—83  页,档案出版社1988  年12  月出版。
      
          ⑧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民国党派社团档案史料丛稿《中国青年党》,第197 
      页—199 页。
      
          ⑨李璜:《学钝室回忆录》(下),第438 页。
      
          ⑩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第403 页。
      
          (11)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六大以来》上,第943 页。
      
          (12)《六大以来》(上)第940 页。
      
          (13)《周恩来年谱》第422 页。
      
          (14)《周恩来年谱》第427 页。
      
          (15)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
      (下),第183 页。
      
          (16)《吴玉章传略》,见《中共党史资料》第11  辑第61  页。(17)《六
      大以来》(上)第1011  页。
      
          (18)《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宣言及中央全会资料》(下)第547 页。
      
          (19)《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第512 页。
      
          (20)袁旭等编《第二次中日战争纪事》,第159 页。(21)张其昀主编《先
      总统蒋公全集》,第1215—1218  页。(22)《急转》第四期,1929年2 月26  日
      出版。
      
          (23)陈立夫:《成败之鉴》,第53—58  页。(24)陈立夫:《成败之鉴》
      第437 页。
      
          (25)于国勋等著:《蓝衣社复兴社力行社》,第111 页。(26)《蓝衣社复
      兴社力行社》第117 页。
      
          (27)《蓝衣社复兴社力行社》第60  页。
      
          (28)《蓝衣社复兴社力行社》第58  页。
      
          (29)《蓝衣社复兴社力行社》第46—47  页。
      
      --------
      泉石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