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说他们为啥命大
      
        很多人不喜欢“报应”这个缘自佛教的词汇。还有很多人甚至能举出很多事
      例来证明好人不一定有好报,恶人也不一定有恶报。其实,一叶障目的就是两个
      字——耐性,我们太急功近利了。我们说因果,并不是你今天埋下了种子,明天
      就能结果,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立竿见影的事情?所以,陈毅说“不是不报,时候
      未到”,这句话千真万确。(提要)
      
        早晨看电视,九江大桥事故中大难不死的两位河南人又有了后续报道。
      
        新闻讲,当地政府为了表彰他们不顾个人安危,阻止后面车辆的见义勇为行
      为,奖励他们25000 元钱。但是,这两位生活窘困的河南人(有说是三位)坚决
      不要。后来推辞不过,他们就把这比钱捐给了河南老家的学校。他们说,当初的
      行为再正常不过了,可不是为了钱。
      
        在我看来,河南人在断桥上阻止其他车辆前行,避免了更多车辆落水的行为
      虽然算善举,但并非难能可贵。我相信,90% 的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不会袖手旁
      观。因此,在我前几天的文章里,只是模糊谈到了一个观点:虽然很多事件看起
      来很偶然,比如有的人大难不死,有的人则坐在家里却祸从天降,但是这偶然背
      后一定存在着某种我们并不知道的必然。可是对于其中一个我们知晓的必然——
      “好人有好报”并没有点破。因为,如果因为那天他们寻常的举动就把他们归于
      好人,这好人似乎有点贬值。但今天看到后续报道,我可以肯定地说,两个河南
      人大难不死这一看起来偶然事件背后的必然就是报应,好人有好报。
      
        很多人不喜欢“报应”这个缘自佛教的词汇。还有很多人甚至能举出很多事
      例来证明好人不一定有好报,恶人也不一定有恶报。其实,一叶障目的就是两个
      字——耐性,我们太急功近利了。我们说因果,并不是你今天埋下了种子,明天
      就能结果,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立竿见影的事情?所以,陈毅说“不是不报,时候
      未到”,这句话千真万确。
      
        那么,什么时间算时候到了?这里还有个现世报和来世报的区别。有些因果
      能很快显现,比如吃了饭,马上不再饿;吃了药,病会一点点好起来;努力学习
      了,考试成绩会提高……所谓现世报,就类似这些马上可以看到因果的报应。而
      有些因果中的“因”发芽很慢,或者囿于“土壤”环境,要结出果需要漫长的时
      间,甚至长到一生都不够。这就要到来世报了。
      
        当然,如果你根本就不信有前生、来世,那么我们就只说现世报好了。
      
        撇开宗教不说,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总体也上是符合世俗逻辑的。最有
      力的证明来自家庭伦理。
      
        我们常在新闻中看到有子女不赡养老人,有的甚至把老人赶出家门,或扔到
      医院不管死活。看到这些新闻绝大多数人会谴责这些不孝子孙。但是愤慨之余你
      有没有想过,都是人,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不讲伦常?
      
        有记者曾采访北京一被遗弃在医院的老人的女儿,从中我们找到一些原因。
      女儿们说,他们的父亲是“恶有恶报”。原来,这位父亲年轻时不仅对子女不好,
      更关键的是他对自己的父亲也很坏,甚至经常打骂老人并把老人赶出家门。老人
      临死还是孙女们给送的终,而做儿子的连面都没有露。
      
        常言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话绝对正确。我们对北京这位八十多岁
      的老父亲被遗弃医院感到可怜,但是想想他年轻时的所作所为,这难道不是报应
      吗?所以,每次看到新闻里报道子女虐待老人,除去愤慨,我都会感慨于报应。
      儿女成为这样谁之过错?你年轻时又是怎样对待自己老人的?
      
        当然,如果你相信有前世今生,报应问题就更好理解。回到上述两位河南人,
      他们大难不死是命大,但为啥命大?积善成德,所谓“福祸无门,惟人自招”是
      也。再如上篇文章里提到的那个打错的救命电话,某种意义上,那不正是报应之
      力吗?2007-06-25
      
        评论:
      
        无比同意,尤其后边那段关于儿女遗弃老人的分析。为了求得好的结果刻意
      积德是否不够善呢?(水彩)
      
        我同意积德行善、善恶有报。(一星半点)
      
        覃贤茂点评:
      
        真知卓见往往会奇特地与世情的平庸相安无事地掺和在一起,它使一些本质
      的人性在值得珍视的同时又涂抹上不假思索的浅薄的艳俗。
      
        已经在艰难的生活和挣扎求生的卑微中习惯了人云亦云的人们,更容易屈服
      于文化和道德的传统。
      
        基于我多年来对人性的观察,我更倾向这样的说法,那就是愈是人们在言语
      中视之为神圣和不能逾越的禁忌,在实际的情况中却会愈有一种冠冕堂皇的矫情
      和虚妄,愈是不能本真地实践其朴素原始的本义。
      
        萧然兄这篇文章中关于那段关于儿女遗弃老人的分析,很是让人深思。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