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锦大败(3)
      
          说实在话,如果崇祯帝能面对现实,放手议和,松山、锦州的局面或许不至于
      会弄成这样。崇祯帝囿于宋金和议的故事,摆着天朝皇帝的架子,不敢速断速决,
      最终贻误了战机,葬送了关外的局面。当然,崇祯帝作为天朝皇帝,对议和抱有这
      样或那样的想法,大概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在于,如朝廷不想议和,则应在其
      他方面早作决断,绝不能坐失良机。如果再从河南、湖广的局势来考虑,那么,崇
      祯帝就更应在议和方面慎重处置。
      
          再说皇太极拿到崇祯帝的敕谕后,对崇祯帝的傲慢口气很不满意,认为崇祯帝
      以天子自居,鄙视他人,口出狂言,不愿和好。皇太极随即以长篇敕谕交付诸王,
      令其传示明朝使者。马绍愉接到敕谕后,立即赶回呈报。
      
          崇祯帝得到马绍愉的报告后,经过一番盘算,仍决定派使者议和。他给陈新甲
      下了一道敕谕,内称因未派使者赴沈阳,不通消息,致使“休兵息民”之事没有下
      文。因此他授权兵部派使者赴沈。与对方接触,探听消息。至此,他虽同意议和,
      但仍然不肯直接出面与皇太极进行平等对话。
      
          马绍愉及兵部司务朱济之,随即率官员10余人,从役近百人,拿着崇祯帝的敕
      谕,前往清国,并于五月中旬到达沈阳。此时塔山、杏山已失,形势又有变化了。
      
          当时清朝有许多官员已提出挟松锦大胜之威,继续进攻明朝,以成一统基业。
      如张存仁等就上书皇太极,陈述明朝国运已衰之势,要求乘此机会扩大战果,并建
      议“首广其地,次广其财”。不过,皇太极并没有接受这些建议。他仍十分认真地
      对待议和。他下令对使团予以隆重接待,并予以丰厚的赏赐。最后,皇太极写了一
      封长信,令马绍愉等转呈崇祯帝。
      
          此信除把战争责任归咎于明朝外,其内容主要是重申和谈之意愿以及和谈的基
      本条件。这些条件是:两国平等;遣返对方逃人;明朝每年给清朝金万两、银百万
      两,清则报之以人参、貂皮;以实际占领区划定两国边界等等。以清兵当时的优势
      而言,皇太极开出的这些条件,虽说咄咄逼人,但也算是基本合理。
      
          不过,对明朝的许多官员而言,这一条件是相当苛刻的,简直就是宋金和议的
      翻版。因此,当这一内容被百官知悉后,群情激愤也就在所难免。
      
          在马绍愉等返京之前,朝中已就不很太平。起因是大学士谢升对议和一事说三
      道四,被言官获悉而上了奏疏,以致传到了外廷。崇祯帝只得将谢升削籍,以塞众
      口。未料不久风波再起! 马绍愉带回的有关议和材料,竟被陈新甲的家僮误为塘报
      而被抄传,群臣百官意外获悉密件内容,一再传闻的议和消息终获证实。一时间群
      情汹汹,朝野哗然,令崇祯帝、陈新甲措手不及。
      
          陈新甲一下子成了众矢之的!
      
          不过,陈新甲却认为,此事虽是由自己一手操办,但始终是奉旨行事,并未出
      格。因此,他态度强硬,甚至还有点有恃无恐的样子。他哪里知道,崇祯帝面对群
      臣的指责,为保全自己的面子和尊严,又要故伎重演,委屈他人了。陈新甲已是在
      劫难逃了。
      
          七月底,陈新甲被逮入狱。当陈新甲知道崇祯帝要让自己做替罪羊时,急忙遍
      托人情,希望能起死回生。但崇祯帝决意要杀他以谢天下,谁的人情也没用! 九月
      二十二日,陈新甲被斩于西市。
      
          陈新甲被杀,议和之事便自然停顿下来了。
      
          既然议和无望,皇太极于是决定派兵再次奔袭关内。崇祯十五年( 崇德七年) 
      十月,皇太极任命多罗饶余贝勒阿巴泰为奉命大将军,与内大臣图尔格率领满洲、
      蒙古、汉军各固山额真等军进攻明朝。皇太极此举也可算是对明朝不肯议和的报复。
      皇太极除要阿巴泰等注意不要妄杀之类的事项外,还另外交待了两点:一是大军无
      权与明国议和。如明廷要议和则须直接与清国皇帝进行。二是大军如遇农民军,则
      应善言相待,不能造成冲突,如果他们有使者求见或有书信,则应速转等。
      
          当时明朝的防御情况是这样的:关外、关内分设辽东总督、蓟辽总督,另又设保
      定、昌平总督;巡抚则有宁远、永平、顺天、保定、密云、天津6 个;总兵则有宁
      远、山海、中协、西协、昌平、通州、天津、保定8 个。表面上可谓是星罗棋布、
      无地不防,而实际上是事权不一,未必有效,更何况松锦大败,九塞之精锐、中国
      之粮刍,已经尽失,明朝已虚弱得不堪一击了。
      
          战争的进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清兵自界岭口突入长城后,击败蓟辽总兵白腾蛟、马兰峪总兵白广恩,连破迁
      安、三河等地,分道一趋通州,一自柳树涧趋天津。
      
          崇祯帝随即宣布京师戒严,令勋臣分守各门,征诸城镇兵入援。
      
      
      
          由于朝廷无法组织起有效抵抗,各地官吏或望风溃逃,或献金帛迎降,清兵在
      畿辅、山东如入无人之境,先后攻陷兖州、顺德、河间3 府,以及18州,67县,共
      88城,降1 州5 县共6 城。鲁王及乐陵、阳信、东原、安丘、滋阳诸郡王遇难。府
      州县官吏死难者数十人。被俘人口36万余、牲畜32余,被缴黄金1 万余两、白银200
      余万两、珍珠4 千余两、彩缎5 万余匹。清兵可以说大获全胜。
      
          面对清兵的奔袭,崇祯帝及其大臣们却是一筹莫展。直到崇祯十六年(1643)
      四月初,阁臣周延儒在万般无奈下自请督师,但直到二十日才出京。而到四月二十
      八日,清兵已沿原路北归。周延儒率诸援兵始终跟随其后,不敢与之交战,犹如列
      队护送一般。
      
          这是清兵入关前的最后一次奔袭,历时7 个月,大获全胜。此次奔袭,严重打
      击了京畿、河南地区,使这些地区更加凋敝残破。同时,此次奔袭,更暴露了明王
      朝的不堪一击,增强了皇太极等人夺取天下的信心。皇太极本人虽于崇祯十六年
      (1643)八月英年早逝,没有亲眼看到江山一统的盛举,但他的后继者却不负其志,
      不到一年,便完成了他未竟的大业。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