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锦大败(2)
      
          崇祯帝开始时觉得陈新甲说得有理,而经洪承畴这么一说,又觉得洪承畴也有
      道理,于是摇摆不定。不过在陈新甲及兵部职方郎中张若麒的极力游说下,崇祯帝
      最终同意了速战速决之策,并下密敕令洪承畴依陈新甲之计划如期出兵。陈新甲也
      逼迫洪承畴迅速开战,并派亲信赴关外监督。
      
          洪承畴被逼到这种分上,也只有出兵了。七月底,洪承畴在宁远誓师后,率部
      向松山集结,总兵力超过10万。抵达松山后,洪承畴随即布阵,令诸将分驻城外各
      处,自己则坐镇松山城中,摆出一副解锦州之围的态势。
      
          在八月初的交战中,洪承畴部尚略占优势。不过,随着皇太极亲率大军增援,
      局势便迅速恶化了。
      
          八月初六日,清兵前线统帅多尔衮等人的奏报传到皇太极手中。皇太极不顾自
      己鼻血不止,于十五日亲率刚刚集结起来的各部兵马,于沈阳起程,火速赶赴松山
      前线,并于十九日到达。皇太极随即率部插入松山与杏山之间,切断了松山明军的
      后退之路。对松山展开了包围之攻势。
      
          一时之间,形势陡转。
      
          洪承畴及其10余万大军,一下子陷入了清兵重围,被困在松山这一弹丸之地,
      进不能依锦州,退不得归宁远。更严重的是,大军的粮草供应也无法获得,因为洪
      承畴为赶进军速度,冒险把粮草留在宁远、杏山和笔架山岛上。这样一来,洪承畴
      被逼入了战则力量不足、守则粮草已竭的绝境。
      
          几番冲杀后,明军仍是撕不开清兵的防线,军心自然开始动摇。洪承畴认为,
      粮草已尽,守是死,不战也是死,还不如决一死战,或许还可侥幸获胜,因此他极
      力鼓动手下诸将率兵奋战。但诸路总兵至此已是心态各异了。
      
          决战尚未开始,大同总兵王朴首先乘黑夜率部逃跑,并引起其他各路的溃逃。
      战场顿时大乱,士卒们丢盔弃甲,自相践踏,而清兵乘乱斩杀,死伤累累。最后只
      有洪承畴、辽东巡抚邱民仰及总兵王廷臣、曹变蛟等撤入松山城中。洪承畴只得收
      集残卒,令部分守城,其他则出城冲杀突围,但出城之部队不久就几乎全军覆没。
      
          洪承畴、邱民仰、总兵王廷臣、曹变蛟及残部万余人,至此已被彻底困在松山
      孤城了。
      
          松山之役,明军损失惨重。据清朝方面的记载,此役被斩杀的明朝官兵多达5 
      万余人,被缴战马7 千余匹,甲胄近万副。吴三桂、王朴、白广恩、马科、李辅明、
      唐通等战将虽冲出了重围,但也已是无兵之将了。更严重的是,辽东主帅洪承畴、
      邱民仰等被围在松山城中,锦州城也是危在旦夕了。
      
          松山之战,是明清交战中的一个根本性转折。自此以后,清朝已完全掌握主动,
      而明朝已是回天无力了。
      
          皇太极围住松山后,并没有发动总攻,而是围而不攻。对锦州、杏山同样也用
      此法。洪承畴等被困城中,天天盼望援兵前来解围,却始终没能盼来。
      
          崇祯帝也不是不想救援,而实在是力不从心了。
      
          当崇祯帝得知前线败报后,十分震惊,忙召兵部尚书陈新甲商议对策。此时的
      陈新甲哪里还有什么对策? 九月初,崇祯任命杨绳武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
      总督关蓟辽津通等处军务,暂代洪承畴之职。同时,崇祯帝竟还命洪承畴固守松山,
      邱民仰伺机突围。他根本就不了解前线的真实情况!
      
          杨绳武既无力量也无胆量出关去救援松山、锦州。至十月,崇祯帝又命叶廷桂
      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宁锦。叶廷桂更是无力救援。崇祯十五年
      (1642)正月,杨绳武去世,由范志完代理总督。范志完也不敢出关救援松、锦。
      在当时这种形势下,也确实没有人敢出关去与清兵交锋!
      
          好在皇太极竟于此时托人来重提议和之举,事情似乎又有些转机。
      
          皇太极虽成功地围住了锦州、松山,但也面临着难处。天气越来越冷,粮饷更
      是接济不上,围城的清兵也是困难重重。崇祯十四年(1641)十一月,皇太极让降
      卒入关,表达了要与明朝议和的意向。兵部尚书陈新甲对此作了口头许诺。但陈新
      甲并没有把此事告诉崇祯帝。他深知崇祯帝对此的一贯态度,更不会忘记袁崇焕的
      教训。
      
          到了崇祯十五年正月,形势越来越严重,眼看松山、锦州就要支撑不下去了。
      陈新甲见军事上毫无进展,便又打起了议和的主意。他暗示了解前方情况的宁前道
      副使石凤台,把清朝打算议和的有关情况婉转地向崇祯帝汇报,以试探崇祯帝的态
      度。没想到崇祯帝勃然大怒,把石凤台投进了监狱。但陈新甲仍认为只有议和一途,
      才能扭转关外局势,于是与大学士谢升相约,再次斗胆向崇祯帝提出。崇祯帝此时
      的态度已有改变,他只是担心皇太极是否真是打算议和。在谢升的附和下,崇祯帝
      同意由陈新甲秘密主持议和。
      
          陈新甲随即推荐主事马绍愉,加职方郎中,赐二品服,充任使者。马绍愉等便
      立即出关驰赴宁远,与清朝前线将领接触。
      
          清廷则明确要求马绍愉等应持有崇祯帝的敕书,以作为信物。马绍愉立即禀报
      朝廷,兵部随即向皇上奏报。然而,崇祯帝却不肯出此手诏。他的理由表面上是担
      心泄密,实际上却是放不下架子。直到三月中旬,崇祯帝才以“谕兵部陈新甲”一
      道敕谕,代其手诏,交前方议和人员作为凭信。但此举为时已晚! 松山、锦州已经
      投降了。
      
      
      
          被困在松山的洪承畴等人,日子已相当难过,几乎到了非饿死即被杀死的地步。
      崇祯十五年( 崇德七年,1642) 二月二十一日,松山副将夏成德秘密派其子夏舒,
      前往清营与豪格、多铎联系献城投降之事,约定于二十八日夜动手。至此日夜,清
      兵发动攻城,夏成德如约内应,松山沦陷。洪承畴、邱民仰,总兵王廷臣、曹变蛟、
      祖大乐,游击祖大名、祖大成,兵备道张斗、姚恭、王之祯,副将江翥、姚勋、朱
      文德等被俘。最后,邱民仰等100 名军官、3 千余名士卒被一齐诛杀。只有祖氏3 
      人因是锦州守将祖大寿的弟兄,被赦活命。而洪承畴最终投降了清廷。
      
          洪承畴被俘之初,清兵令其跪,洪承畴不肯跪,并说道:“吾天朝大臣,岂拜
      小邦王子乎? ”于是清兵把他械送沈阳。在皇太极的感召下,洪承畴最终投降,并
      受到优厚的待遇。后清兵入关,洪承畴被重用,为清廷开国创制、平定江南立下了
      大功。
      
          崇祯帝在北京误听到洪承畴已经捐躯,十分痛惜,下令赐祭建祠,并亲自祭奠,
      直到后来弄清了真相,才予以停止,弄得崇祯帝颇有点下不了台。
      
          松山一失,锦州城便无法再守。已坚守锦州一年之久的祖大寿,至此也出城投
      降。尽管祖大寿10年前既降复叛,至此又坚守锦州一年,令清廷费尽气力,但皇太
      极仍对他予以宽容处理。祖大寿本人受到了优厚的待遇,其妻子奴仆及部下官属兵
      丁共4 千余口及他们的财产,也都得到了妥善的安排和保护。从祖大寿的遭遇,不
      难看出皇太极为争取辽将辽人势力而所用的手段,是何等的高明。
      
          在和议未有实质性进展前,皇太极乘胜再次发动攻势。四月初九日,多尔衮和
      济尔哈朗等用红衣大炮攻克了塔山,并进行了屠城。二十二日,又用红衣大炮轰击
      杏山城,杏山城投降。松山、塔山、杏山随即被全部拆毁。至此,清廷在整个松锦
      战役中获得全胜。明朝在山海关外的防线,被迫后退至宁远。
      
          明清之间的议和仍在进行之中。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