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泽而渔(1)
      
          朝廷上下都需要用钱,而朝廷财政又拿不出足够的钱。拖到后来,办法只有两
      个:一是加征,一是拖欠。
      
          当时已普遍用银,且辅之以钱,初看起来似乎已有货币制度,但实际上并非如
      此。现代政府,如财政出现了巨额亏空,尚可以通过货币贬值的手段来转嫁负担,
      即通过多发行货币,贬值货币,来解决或缓和财政压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通货膨
      胀。但这种手段在明代却不行。因为明代的主要货币虽是白银,却并非银币。流通
      中的白银价值,基本上是其本身作为贵金属所拥有的价值,而不是朝廷通过银币发
      行所规定的价值,朝廷对货币价值的干预力很小,更无法使用通货膨胀的手段来达
      到上述的目的。朝廷虽也发行制钱,但一来是数量太少,不是主要货币,二来制钱
      用铜制作,加上手工,价也不菲,因此其作用不大。这说起来也十分奇怪,因为当
      时在中国流通的白银,无论是其数量还是地位,都已不同一般,却始终没有形成以
      银为本位的货币制度。而在同时代的其他国家,如欧洲诸国,却相继出现了。
      
          这样的货币制度,使当时朝廷的亏空变得十分棘手。因为朝廷的亏空,就如一
      个家庭一样,亏一分即是一分,是实实在在的亏,除非拿实实在在的银子来补足,
      否则别无他法。在这一点上,这种亏空与后来的赤字很不一样。
      
          朝廷财政在这种亏空状态下,根本无钱正常支出,那只有拖欠。说难听一点,
      就是能赖就赖,能欠即欠。堂堂天朝,做到这种分上,实在让人难堪。
      
          明末朝廷的拖欠,实际上到了惊人的地步。像前述的水利兴修之类的开支,根
      本无人顾及,并且还算不上拖欠。而有些说起来实在是不能拖欠的款项,朝廷竟也
      能照样拖欠。
      
          宗室的宗禄,说起来根本就不能拖欠,因为这不仅涉及到朝廷的面子,而且那
      些领宗禄的人,都是皇帝的至亲,在从前,事实上也不太敢欠。但到明末,朝廷也
      照欠不误。到后来,经常出现宗禄无法正常兑现的现象。如庆王府,据说到了崇祯
      六年(1633)才领到万历二十六年(1598)的宗禄。代王脉下的一些子孙,竟也8 
      年未领禄米,而灵邱王的部分禄米,竟有缺50年而没有支到的。这种情形到后来已
      相当普遍。当然,这与宗室人口急剧膨胀也有关系,但财政困难却是最根本的原因。
      
          朝廷还大欠军饷。明末,各镇士兵、军官都依靠月饷生活,1 个月不关饷,则
      其生活来源就会发生困难。当时朝廷的边饷,主要有民运银和京运银两项。边军各
      镇主要依此为生。但到明季,这些边饷无法如额到位,拖欠十分严重。如从万历三
      十八年(1610)至天启七年(1627)18年中,仅京运银一项,朝廷累计拖欠各镇多
      达900 多万两白银。尤其从万历四十六年(1618)起,拖欠日益严重,至天启末,
      拖欠数到了惊人的地步。
      
          由于朝廷拖欠,士兵根本无法如期关饷。天启年间,像固原、延绥、宁夏3 镇,
      经常是数月无饷,经年无饷。像边远诸堡,甚至有3 年领不到饷的。至崇祯元年
      (1628),陕西镇的兵饷竟积欠多达30个月。至崇祯二年(1629),延绥、宁夏、
      固原欠饷竟达36个月。士兵生活无法维持,导致了大规模的哗变从乱。
      
          上述两项,仅是典型的例子,其他类似的情形更是比比皆是。这样的拖欠,不
      仅使朝廷许多功能实际丧失,误事坏事,更重要的是,朝廷的形象、威信也由此扫
      地,颜面无存,严重影响了人心,朝廷的凝聚力也逐步丧失。试想,连这种基本费
      用都无法开支的朝廷,又会有多少人真心实意地为它卖命,而能不懈怠应付,甚至
      不起异心,另谋活路?
      
      
      
          话又说回来,朝廷虽能用拖欠暂时应对困难,但有些费用却如燃眉之急,无法
      不予支出。像在辽东前线的用兵,如不筹军饷,那么部队就无法上前线,士兵也不
      会去拼命,皇太极的铁骑也就会长驱直入,那当然不行。朝廷官员为了筹饷,也就
      只能在加征上动脑筋,即提高税率。
      
          加派的手段虽不常用,事实上也确实不能常用,但在明朝的历史上还是有先例
      的。如在嘉靖二十九年(1550),俺答犯京师,朝廷兴兵防御,京师和各边的军饷,
      骤增至近600 万两,一时国库支绌,于是有加派田赋120 万两之议。但这次加派,
      仅限于南畿和浙江等富裕之区,而且也是临时性质,事过即罢。在此以后,虽有地
      方官吏私自加派之举,但朝廷却没有在全国境内加派。
      
          至万历末年,辽东边患兴起后,仗越打越大,时间越拖越长,朝廷财政入不敷
      出,而万历帝也不肯支出内帑充军费。无奈之下,朝臣只能议增田赋。从万历四十
      六年(1618)起,朝廷连续3 年加派田赋,累计每亩增加了白银9 厘,全国增加田
      赋收入约520 万两。由于地方截留他用或拖欠等缘故,朝廷实际每年可增收入350 
      万两左右。由于这笔钱用于辽东战事,因此被称为辽饷。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