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入侵
      
          孔有德、耿仲明率部泛海退往辽东时,驻扎在旅顺一线的明总兵官黄龙率兵邀
      击。黄龙的水军很能打仗,在海上把这支叛军打得七零八落。李九成的儿子李应元
      被斩杀,毛承禄、陈光福被俘。耿仲明的弟弟、黄龙的部将耿仲格,试图密谋叛乱,
      接应其兄,幸亏被黄龙及时发觉而斩杀。
      
          吃了大亏的孔有德、耿仲明,仍凭着勇气和经验,带出了包括一些军人家属在
      内的万余名部下,突上了辽东的陆地。他们怀着对明朝,尤其是乘危邀击他们的总
      兵黄龙的刻骨仇恨,直奔后金而去。
      
          皇太极早就命人率军在指定地点迎接他们。后金兵帮助他们击退了明朝的追兵,
      赐以黄金和酒食,并许诺说,只要归顺后金,就可在辽阳附近居住。走投无路的孔
      有德、耿仲明等人,正求之不得,自然是一口答应,随即率军向沈阳进发。
      
          对这批大明朝的叛兵乱卒,皇太极给予了相当高的礼遇。皇太极亲自出沈阳迎
      接他们,并免跪拜之礼,改用女真人的抱见礼。而孔有德等坚决不肯,坚持要行跪
      拜之礼。最后,双方妥协,先行抱见礼,再由孔有德等行跪拜之礼。接着,孔有德
      献上从登州搬来的大炮,皇太极十分高兴,允许他们驻扎在辽阳之北的新建城市,
      并授以要职,予以重用。
      
          皇太极之所以对这批人如此另眼相待,除其一贯的用人风格外,还有现实的考
      虑。孔有德、耿仲明等人,长期生活在辽东,非常熟悉情况,不仅有相当丰富的战
      斗经验( 包括女真人当时尚不太熟悉的海战) ,而且还接受过孙元化的系统训练,
      能操作欧式火炮。另外,这些人都曾在毛文龙手下任过职,既当过官军,也做过强
      盗,有一套笼络、团结部下的有效手段。他们的军队,都是由他们完全控制的私人
      式部队,与组织涣散的一般官兵很不一样。尽管最后突围到辽东的军队仅万余人,
      但骨干仍在,只要稍加充实,便是能征善战的悍兵。孔有德、耿仲明后来的经历,
      也证明了这点。
      
          崇祯六年(1633)七月,已获补充休整的孔有德、耿仲明,为报数月前被海上
      邀击之仇,率兵攻打辽东重镇旅顺。
      
          旅顺是当时朝廷在辽东半岛上尚存的最后堡垒,由总兵黄龙镇守。当时,黄龙
      为支援鸭绿江一线,派出水师增援,导致旅顺空虚。孔有德、耿仲明乘机发兵围攻
      旅顺。黄龙连战皆败,独守孤城,最后火药矢石俱尽。黄龙拔剑自刎,旅顺被攻陷。
      黄龙部将李惟贤、项祚临、樊化龙、张大禄、尚可义等战死。
      
          旅顺一失,原与旅顺互为犄角的广鹿岛就成了问题。该岛守将尚可喜,本是毛
      文龙部下,与孔有德、耿仲明也是老关系,容易联络。于是,尚可喜在不受信任、
      形势危急之时,加紧与后金联系,并于崇祯七年(1634)初,率其数千属户,携带
      辎重,乘船离岛登陆,到沈阳降敌。他的部队被安排在辽阳以南的海州( 今海城) 。
      皇太极没费什么气力又多了一员战将。
      
          至此,皇太极手下的汉族军队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大凌河之战前,由佟养性率
      领的旧汉兵已以火炮闻名,而大凌河降卒又被补充进这支军队,加强了其实力。崇
      祯五年(1632)佟养性死后,这支军队由马光远统领。这支队伍后来成为汉八旗的
      骨干。孔有德、耿仲明的军队,以及尚可喜的军队,即分别被皇太极称之为“天祐
      兵”和“天助兵”的两支汉军,后来也被并入汉八旗,并为清朝开国立下了赫赫战
      功。
      
          孔、耿攻陷旅顺及尚可喜的叛变,给明朝在辽东的战局造成了严重后果。从此
      以后,明朝在辽东半岛及周边海岛已无险可守,残存的军队也很快土崩瓦解。奇怪
      的是,对这些在军事上有重大意义的险要之地,明朝竟不再认真对待,坐视其失。
      这是一个极大的败招。
      
          崇祯七年(1634)五月,皇太极再次对明朝发起进攻。这次进攻的目标,先是
      收服蒙古的察哈尔部,然后入边,进攻明朝的边防重镇即宣府( 今山西宣化) 、大
      同( 今山西大同) ,而不与山海关防线正面接触。
      
          战略确定以后,皇太极兵分两路,一路从上榆林出发,一路从沙哈出发,攻入
      蒙古境内。后金部队这次彻底解决了蒙古察哈尔部的问题。在此以前,皇太极先后
      几次西征,试图压服察哈尔部落,最大的一次是在崇祯五年(1632)。崇祯五年的
      这次西征,把察哈尔部的首领林丹汗打得西逃( 死于崇祯七年,1634) 。本次西征,
      皇太极最终降服了察哈尔部,使其归顺了后金。皇太极对蒙古察哈尔等部的征服,
      不仅获得了重要的军事盟友,而且还获得了战马的供应基地,更重要的,是使明朝
      彻底失去了长城外的屏障。
      
          后金军队于六月先后抵达长城附近。根据原定计划,皇太极将其7 万精兵分成
      4路,于七月初攻入长城之内。宣、大一线全线告急。
      
          宣、大一线的防护,本很虚弱,宣大总督张宗衡、巡抚胡沾恩、总兵张全昌、
      曹文诏等人的兵马,在皇太极的凌厉攻势下,根本抵挡不住。朝廷下令京师戒严,
      同时急遣宁远总兵吴襄、山海关总兵尤世威率数万兵马分道救援,再命保定巡抚丁
      魁楚移居紫荆关,山西巡抚戴君恩移居雁门关,总兵陈洪范移镇居庸关,阻击后金
      兵马,保卫京师。
      
          皇太极的几路军队攻势凌厉,势不可挡。七月初七日,攻入大同、张家口。初
      八日,入保安、怀来。十三日,围宣府,屯天寿山。十四日,驰入永宁( 属延庆州
      )。十六日,围大同左卫(今山西左云) ,破保安州,杀知州阎生斗。后又攻朔州( 
      今朔县) 、围浑源州( 今浑源) 。至八月,各路军队汇集应州( 今应县) 。皇太极
      在攻破代州( 今代县) 后,分兵出击,西至三坌、崞县,东至繁峙( 今繁峙) ,中
      至八角( 八角是一要塞,在今山西西北) 。皇太极则率兵进攻大同。宁远总兵吴襄、
      山海关总兵尤世威纷纷驰援。由于大同府久攻不下,皇太极便转攻灵邱、保安等县。
      
      
      
          闰八月,代王母杨太妃命宣大总督张宗衡、总兵曹文诏等与后金求和。皇太极
      布告以申讨之意,然后攻杀保定竹帛口,杀千总张修身,再攻占宣府万全左卫( 今
      河北万全) ,从拒墙堡出塞回沈阳。
      
          些次入掠宣府、大同,皇太极虽遇一些抵抗,但总的来讲仍是出入自由,无人
      能敌。皇太极收兵之后,曾自夸说:
      
          “朕入境几两月,蹂躏禾稼,攻克城池,曾无一人出而对垒,敢发一矢者。”
      
          话虽说得有点夸口,但也没有离谱。皇太极这次再试牛刀,得胜而归,充分说
      明山海关以西长城防线的薄弱,以及后金、明朝之间军队素质的差距。
      
          遗憾的是,崇祯帝似乎没有认识到这些,或者是不愿承认这些。当后金军队攻
      入宣、大等地时,朝廷仍发布了一纸檄文,说什么“满洲原系我属国,今既叛犯我
      边境,当此炎天深入,必有大祸。”接着便要归顺后金的满、汉、蒙人,立即投归
      天朝,并威胁说:
      
          “若不来归,非死吾之刀枪,则死于吾之炮下,又不然,亦被彼诬而杀之矣。”
      
          这种恫吓诈骗之言,如无军事上的实力作保证,则显得毫无意义。而事实上,
      朝廷的军队在战场上的表现,真是令天下失望。如进攻山西崞县( 在今山西代县西
      南,属太原府) 的后金军队仅有2 千人。当这支军队带着俘获的千余人回撤路过代
      州( 今代县) 时,被俘人员指望代州城的驻军能出兵邀击敌军,解救他们。然而代
      州城中却不敢发一兵一卒,甚至连箭都不敢发一支,生怕惹怒敌军。被俘人员见此
      情景,不禁失声痛哭。像这种情形远非一次。当时明朝的军队普遍存在恐敌心理,
      不敢与后金军队打硬仗。
      
          也正是因为明朝军队如此不济,所以皇太极敢夸下海口。他说:
      
          你明朝出兵1 万,我只要用1 千人应战;你明朝出兵1 千,我只要用兵100 就
      绰绰有余。如果你明朝敢在前迎战,尚且可以说说大话。否则,一味说大话,讲假
      话,却又不敢硬碰硬地去打仗,可谓是可耻之极!
      
          话说得很难听,却道出了实情。崇祯帝知道前线详情后,也只有“顿足太息”,
      无可奈何! 他只有把气出在前线的将领身上。他下令兵部查核边臣之罪,结果宣大
      总督张宗衡,总兵官张全昌、曹文诏,以及巡抚胡沾恩等都被同时罢官遣戍。由于
      山西巡抚吴甡的恳请,张全昌、曹文诏两位总兵被保全下来,参加了围剿山西的农
      民军。这种做法,对崇祯帝而言,真是少见的开恩之举。
      
          到了崇祯八年(1635 ,天聪九年) ,当崇祯帝被晋陕的农民军搞得焦头烂额时,
      皇太极正在沈阳筹备开国事宜,一个与天朝平起平坐的新王朝就要崛起了。
      
          崇祯八年(1635)多尔衮出征凯旋,献上了元朝的传国玉玺。诸贝勒和蒙古各
      部贝勒合议,为皇太极奉上皇帝尊号。皇太极没有接受劝进,只是撤除女真名号,
      统称满洲。
      
          皇太极对开朝立国一直有一种矛盾的心理。他想当皇帝,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
      但同时又担心自己的实力能否彻底征服中原,更担心女真民族入主中原后,丧失民
      族性,而被汉族同化,就像他们的祖先在创建金朝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那样。因此,
      尽管他手下的那些文臣,尤其是汉族文臣如宁完我、范文程、马国柱等,一再劝说
      皇太极进兵中原,夺取北京,称帝建国,但皇太极却不为所动,多次拒绝。至崇祯
      八年(1635),羽翼渐丰的皇太极仍只是同意改称满洲,而不建国称帝,坐视中原
      形势的变化。
      
          至崇祯九年(1636 ,天聪十年) ,皇太极终于同意称帝建朝。此年四月,满洲、
      蒙古诸贝勒,汉军都元帅、总兵官及文武大臣,云集沈阳,举行盛大的登基开国典
      礼。
      
          皇太极接受“宽温仁皇帝”尊号。由多尔衮、土谢图济农巴达礼、孔有德,分
      别上满文、蒙文、汉文表章。建国号大清,立年号崇德,以沈阳为国都。追谥努尔
      哈赤为承天广运武皇帝,依汉制上庙号太祖。
      
          皇太极称帝建国,表明他已有充分的实力和自信逐鹿中原了。不久,皇太极便
      开始了他更大的步骤。
      
          而此时的崇祯帝和他的文武大臣们,正被黄土高坡上下来的农民军搞得晕头转
      向。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