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王由检(2)
      
          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已深深印入由检的脑海之中。
      
          好在做了皇帝的皇兄对由检这位五弟一直还不错。
      
          天启帝长由检5 岁。当时同父的亲兄弟中,也仅存他们两人。那位爱做木匠的
      天启帝,对自己的弟弟倒是十二分的爱护,两人关系十分亲热。据说当时还不太明
      白天子是什么官职的由检,竟当面问过刚接位的皇兄由校一个非同小可的问题:
      
          “你这个官儿我能不能做? ”
      
          对弟弟这个罪可至死的问题,由校竟微笑着说:
      
          “可以,可以。等我做几年之后,就轮着你来做了。”
      
          这当然是一句戏言,没想到后来果然应验。由此也可见由检在皇兄心目中的地
      位。
      
          天启二年(1622)八月二十三日,朱由检被封为信王,仍住勖勤宫。尽管这是
      正常之事,但对朱由检而言,仍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从此以后,他就是宫中
      的信王千岁爷了。
      
          在皇兄的庇护下,信王由检在宫中的日子过得还算可以。但宫中接连不断发生
      的事,还是让由检触动很深。
      
          天启元年(1621)五月,那位原本在宫中说一不二的司礼太监王安,突然被逐
      出宫禁,充了南海子净军,不久就被整死了。魏忠贤的势力正在急剧上升,逐步控
      制宫中。
      
          到了天启二年(1622)三月,魏忠贤又在宫中举起了内操,选武阉,练火器。
      一年之后,宫中武阉增至万人,个个裹甲出入,威风凛凛。轰隆隆的征炮之声,喧
      震内外。刘朝等内官,也被派遣出宫,赴边关“较事”。魏忠贤在宫中的势力如日
      中天。到天启三年(1623)十二月,魏忠贤竟最终以司礼秉笔太监的身份,提督了
      东厂,掌握了生杀大权。
      
          其实,在此以前,魏忠贤已清理了后宫。天启帝的选侍赵氏,或许是不顺魏忠
      贤、客氏之意,竟被逼自尽。据说这位赵选侍接到赐她自尽的圣旨后,便把天启帝
      赐给她的那些物品列放几案之上。面向礼物,放声大哭,最后上吊自杀。
      
          天启帝的另一位妃子——裕妃,也被魏忠贤幽禁在别宫,绝其饮食。这位可怜
      的裕妃,在饥渴交加之下,只得用嘴去接屋檐上滴下来的雨水,最后被活活饿死。
      还有一位叫冯贵妃的,最得天启宠爱,魏忠贤竟然乘天启帝出宫郊祀,令人把她活
      活打死,宫中也无人敢出声。不过,有一位李成妃,却竟然凭自己的聪明逃过了魔
      掌。这位李成妃,为受冤失宠的范慧妃鸣不平,魏忠贤、客氏知道之后,也把李成
      妃软禁在别宫。不过,李成妃预先在别宫的檐瓦之间放置了食物,得以充饥。魏忠
      贤把她关在别宫中半个月,见她竟然没被饿死,便放她一马,斥为宫人。天启帝的
      皇后张氏,也因多次在皇帝面前说魏忠贤的坏话,遭了魏忠贤的暗算而流产,从此
      不育。
      
          这些后宫中的是是非非,或许对信王由检触动不大。但有一件事对他肯定会有
      切肤之痛,那就是长期抚养他的养母李选侍( 东李庄妃) 的死。
      
          李选侍是忧郁而死的。
      
          养母的为人,无论宫中宫外,都是赞不绝口的。对信王由检,也是事事周到,
      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母爱。就是这样可敬可爱的一位长者,却忧郁而死,由检不能
      不受到深深的震动。他凭着自己的聪颖和敏感的直觉,逐渐明白了养母的死因。原
      来,养母为人正直,恪守规矩,不愿与客氏、魏忠贤之流同流合污,于是招来忌恨,
      被百般刁难,受尽委屈。而养母又不愿申辩,即使申辩也是无门,过得很不顺心,
      最终积郁成疾,撒手归天。
      
          养母的死,对信王由检的打击是相当大的。他逐渐感觉到了人世间万事的复杂
      和不公,并开始对周围的人和事持怀疑的态度。魏忠贤和客氏一手遮天,也引起了
      他的警觉。他开始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学会了自我保护。
      
          信王更多地把时间用在读书上。他自小酷爱读书,并有静坐颐养的习惯,能久
      坐不动,口中却念念有词。除读书之外,据说还常常溜出宫去,微服私访,接触到
      一些在宫中接触不到的东西。这些,对信王的成长大概也有一些影响。
      
          光阴似箭,转眼到了天启六年(1626)年初。按照当时的算法,信王由检已是
      17岁了,到了婚嫁的年龄。而实际上,当时的信王仍只是一个15周岁多一点的少年。
      不过,这已是够上生儿育女的年龄了。对于皇室来说,多生多育,是每位成员的义
      务和责任,因为只有宗室繁衍,人丁兴旺,朝廷才会有坚实的根基,才会坐稳江山。
      了解了这些,便不难理解为什么本朝宗室经过200 多年的繁衍,至明末已有60万人
      之多的道理。
      
          既然已到了婚嫁的年龄,信王由检自然就应该成婚。天启帝开始命礼部为信王
      选婚,寻觅适合做王妃的女子。按本朝的规矩,皇室子弟的婚配,倒不遵门当户对
      的古训,而是从民间选取淑女。这样做的原因,一来是因为天下虽大,但也绝对找
      不出能与皇室门当户对的人家,还不如从普选的淑女中挑一位。二来也是因为皇室
      拥有独一无二的绝对权势,很难保证本已有根有底的大户人家,在与皇室攀亲后,
      不利用其影响谋求私利。因此,皇室子弟婚配,一般只选那些没有什么家庭根基的
      平民之女。而且也只有在确定婚嫁之后,皇室才会通过朝廷,并视实际情况给予其
      娘家人相应的封赏,享受该享受的待遇,使得其娘家人在显赫富贵之余,也能不忘
      感念,饮水思源,不至于生出什么是非来。
      
          到了五月十八日,礼部正式奏报皇上,已在顺天府共选了77位淑女备选。一月
      之后,天启帝令正式选婚。
      
      
      
          按本朝的惯例,像这种宗亲的大婚之选,一般由皇后主持,外加两位贵妃陪同。
      淑女们被召进宫后,由皇后等人过目定夺。选取的标准,最重要的倒不是美丽动人,
      而是要身材匀称,举止端庄,再考虑生辰八字是否合宜之类的因素。选中的淑女,
      则由皇太后或身份类似的长者,用青纱布蒙盖其头,再在她手臂上套上金玉手镯之
      类的吉祥物,算是信物。而那些未被选上的,则将庚帖塞回那些人的袖中,赐些银
      两,劝慰一番遣还家乡。这样的经历,对落选的淑女而言,不仅无伤大雅,或许还
      会给日后的婚嫁挣些资本,因为她们毕竟是被召入宫过的淑女!
      
          77位淑女,被一一召进宫中,由天启帝的皇后张氏及陪同的两位贵妃过目挑选。
      最后被选中的是大兴县生员周奎的女儿周氏。周奎原是苏州人氏,后落籍大兴。因
      此她的女儿或许还有些江南水乡的灵秀之气,不像一般北方女子那样粗糙。不过张
      皇后后来又觉得这位周氏过于弱小,大概是担心她不像能生善育之辈。当时的这位
      周氏,也不过是个16虚岁的少女,自然不会像成人那般丰满。最后还是那位刘昭妃
      一言九鼎,说道:
      
          “现在看起来是稍微瘦弱一点,不过过一段时间就会长得丰满健壮。”
      
          刘昭妃是万历帝的妃子,在万历六年(1578)就与万历帝的王皇后同时册立,
      资格很老,而且也深受大家敬重。万历四十八年(1620)王皇后死后,这位刘昭妃
      便掌太后之室,住慈宁宫,说话很有分量。因此,既然她这样说了,便最后确定周
      氏,册封为信王妃。这位周氏后来很是争气,先后生了三个儿子,确见刘昭妃慧眼
      不凡。这九鼎一言,也为刘昭妃积下了人缘,后来升为皇后的周氏,待刘昭妃也很
      不错。
      
          接下来便开始张罗婚事。礼部奏报信王由检婚礼仪举。闰六月,钦天监选出吉
      日,婚事便依此而有条不紊、恪守礼制地进行起来:
      
          天启六年(1626)十一月二十五日卯时搬移;
      
          十二月初八日午时当冠;
      
          十二月十六日辰时纳征发册;
      
          十二月二十一日卯时安床;
      
          天启七年(1627)正月二十七日卯时开面;
      
          二月初三日卯时迎亲,信王出府成婚;
      
          二月初五日文武百官身穿吉服赴信王府行礼;
      
          二月初六日信王与王妃周氏行庙见礼。
      
          至此,婚礼便初告结束。在整个婚礼过程中,信王由检像个木偶,任人摆布,
      没有什么发言权,直到最后才出场。这样的婚姻很难有什么幸福可言。不过信王后
      来与这位周氏的关系还算过得去,这真是十分难得的。
      
          既然已经结婚,信王便不能再住在大内的勖勤宫了,而应该兴建一座像样的信
      王府了。四月,皇兄天启皇帝下令兴建信王府第,遣工部尚书薛凤翔操办。
      
          不过,当时的国库中实在没有多少余银可供大兴土木。辽东的边饷,像一个无
      底洞,总是填不满,弄得国库匮乏空虚。而就在前不久,信王的3 位叔叔,即瑞王
      常浩、惠王常润、桂王常瀛,分别被遣至汉中、荆州、衡州的封地,破费了不少钱
      粮。或许是国库已空,因此三王之藩的仪物礼数,已是很将就马虎,能省即省。不
      过也有人说这是魏忠贤故意以为国节费的名义刻削贬低的,这多少有点冤枉。当时
      的国库实在拿不出什么钱来铺张浪费,而魏忠贤当然也不会拿自己的钱来为皇帝撑
      什么场面。
      
          既然无钱,自然就应变通。于是内官监太监李永贞提出把惠王常润原先居住的
      惠王府修理装饰一番,改成信王府,一来惠王府空着也是空着,二来国库也实在没
      有余银来新修信王府。这一方案最终得到天启帝的首肯。经过修葺之后的惠王府,
      便改成了信王府,由信王搬入居住。
      
          这种安排,对信王由检多少有点屈就。不过,此时的信王已能体谅朝廷及皇兄
      天启帝的难处了。为节国用而委屈自己,对信王来说也不是第一次了。就在这年的
      正月,信王还辞谢了皇兄赐给他的地租银两,理由是“边境多虞,军费甚匮。”不
      过,信王也从这些经历中逐渐懂得,即使位尊天子,也离不开那些白花花的银子。
      
          当信王后来成为崇祯帝后,他便开始嗜财如命,拼命为自己捞钱积财,而且一
      毛不拔,一如他的爷爷万历帝。他的这种做法,不知与他做信王时的这些经历有无
      关联?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