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宪法之父抗英敌 星条国歌震山河
      
          刀光剑影殃美国,烽火烟雨吟国歌,气吞山河震心房,迎来吉祥和平鸽。
      
          话说杰斐逊在1804  年竞选连任成功,开始了第2 任期。这4 年风云突变,美
      国内外交困。
      
          1804  年,拿破仑称帝后,连年征战,屡次击败以英、奥、俄等国组成的反法
      联盟,不可一世。起初,美国在交战国之间进行海上运输和转口贸易,坐收渔翁之
      利。不想,好景不长。交战双方彼此展开封锁战,法国缉捕一切与英国来往的船只
      ;英国则从海上封锁欧洲大陆。美国的处境每况愈下。
      
          美国在与交战双方周旋之中,美英关系再度恶化。英国无视美国主权和公民的
      人身安全,常以“抓逃兵”为借口,任意从美国船上抓捕貌似英国人的美国水兵,
      强迫他们到英舰服役。本来,许多美国人祖上都是英国移民,自然与英国人相似。
      1807  年6 月,美舰“切萨皮克”号在驶往地中海途中,遭到英舰“豹”号袭击和
      强行搜查,造成美方人员伤亡。
      
          “切萨皮克”号事件在美国国内引起强烈反响,要求雪耻的呼声此起彼伏。从
      1803  年至1807  年,美国共有500 多艘船只被英国捕获,380 多艘船被法国捉拿,
      美国人的生命财产毫无保障。在人民的愤怒声中,美国国会拨款85  万美元建造188 
      艘炮舰,以防不测。
      
          形势一触即发,杰斐逊忧心忡忡。他有个老习惯,思考重大问题时总是骑着马
      漫步在家乡的庄园里。现在虽不能返乡,但首都城区很小,跨马扬鞭即刻就到了乡
      间。在没有发明相片的年代,杰斐逊微服出宫毫无顾虑。
      
          杰斐逊分析形势,权衡利弊,美国国力不强,一旦卷入欧洲战争,势必陷入泥
      潭而不能自拔,甚至会前功尽弃,断送掉革命成果。回想起在华盛顿时代确立的孤
      立主义外交原则,即决不能卷入欧洲国家的争端,现在看来依然适用,不失为外交
      良策。
      
          冬天的寒风吹得杰斐逊打了一个冷战。随行仆人问他是否返回,他摆摆手,继
      续自己的思路。他想到是年的伯尔案审判结果在政界引起强烈不满,此时国内急需
      稳定,不宜采取大的军事行动。
      
          伯尔何许人也?此人1800  年当选为副总统,因未当上总统而心中愤愤不平,
      1804  年又未获总统候选人提名,更是怀恨在心。他先策划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搞
      分裂活动未遂,又在1805  年3 月离任前与英国公使密谋路易斯安那独立,由英国
      提供资金和军队。后来,正当他在肯塔基建立总部、招募人员时,路易斯安那总督
      向杰斐逊告发了伯尔的阴谋。杰斐逊下达通缉令,1807年2 月,伯尔被捉拿归案。
      他被以叛国罪受审,但长达6 个月的审判结果出人意料,宣布“罪证不足”,“故
      认定其无罪”,“伯尔仅意图谋反,并非叛国”。伯尔被释后流亡国外。政界哗然。
      考虑到这一形势,杰斐逊决定采用经济手段解决危机,以避免与欧洲的正面冲突。
      主意拿定,他便信心百倍地快马回府。
      
          杰斐逊首先下令英国舰只一律撤离美国领海,同时要求英国赔礼道歉并赔偿损
      失。接着上书国会,建议封港。他认为,此举既能对付英国,也能制裁法国,可望
      一箭双雕。1807  年12  月,国会根据杰斐逊总统的意见,颁布《禁运法》,第2 
      年初又通过法令,进行了若干补充。该法规定:
      
          一切美国船只和在美的外国船只不得起航;美国所有陆路和海路对外口岸一律
      停止使用;某些特别规定的英国货物禁止入口。
      
          法令生效后的14  个月中,所有美国的和来美的外国船只被封锁在美国港口之
      内,至多仅被允许从事沿海贸易。
      
          1809  年1 月,美国国会又通过《强制法》,进一步实行禁运,授权不带搜查
      令的美国官员也可以对怀疑运往国外的货物予以没收。该法和《封港法》实施之后,
      均未收到预期效果。英国虽然因此有部分工厂停工待料,外贸额也有所下降,但其
      通过属地加拿大又找到了向美国推销商品的新途经。而法国的拿破仑则采取没收所
      有驶抵法国的美国船只的对策,美其名曰“帮助杰斐逊禁运”。
      
      
      
          君不知,在那个尚且使用帆船的年代,没有一年半载的海上航行,是不可能从
      美国到达欧洲的。当杰斐逊实行禁运时,许多美国船只正在途中,所以损失惨重。
      此外,封港在某种意义上等于自我封锁。美国出产的棉花、烟草、麻等农作物主要
      出口欧洲,封锁断送了它们的销路,无异于扼杀本国经济。一时间,反对杰斐逊的
      一派活跃起来,漫天散布杰斐逊和拿破仑勾结,对美国海运业来说这是比英国海上
      强权更可怕的敌人。
      
          对此,杰斐逊倒镇定自若,他深晰这是建国以来第1 次主动实行禁运政策,损
      失在所难免。但是,它向世界显示了美国海上的自主权,以及美国人民不畏强权的
      坚强意志。从经济上讲,杰斐逊也不认为这是一个错误。他一分为二地看到事物的
      另一方面:
      
          “我们的禁运将产生一个值得庆幸的持久效果。它会使我们大家从事国内的各
      种制造业,……以后我们对英国的物质依赖可以足足缩减一半。”他的良苦用心只
      有财政部长加勒廷最能理解。加勒廷分析道:
      
          “禁运使进出口额都大幅度下降,至少毁掉了价值5000  万美元的商品。
      
          然而,这项政策对家庭手工业和制造业有长足的促进,以前从英国进口的货物
      开始在美国生产,纺织、制帽、造纸、活字印刷、火药、冶铁等工业开始起步。”
      他们的看法不无道理。禁运是美国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作出的一次大胆有益的尝试,
      表现出美国争取经济完全独立的决心。
      
          1809  年3 月1 日,杰斐逊在卸任前夕签署了一项撤销禁运的法令,宣布除英、
      法两国外,对其他国家自3 月15  日起解除封港法令,恢复通商。国事暂且按下不
      表。
      
          话说是年3 月,杰斐逊卸任告老还乡。效法华盛顿,他谢绝了第3 次提名。蒙
      蒂塞洛庄园的山山水水曾使他魂萦梦牵。如今返乡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到妻子的坟
      前扫墓。3 月的天气透着几分凉意,是鲜花难寻的季节。庄园里细心的仆人深知总
      统思念之情,早在主人到达之前就在温室里准备好了美丽的鲜花。杰斐逊轻轻将一
      束鲜花放在墓前,默默而语:
      
          “亲爱的马撒,我回来了,我回家来陪你,这次再也不会走了。”是的,他走
      的太久了,为了事业他忍痛牺牲了家庭欢乐,这是他一生再也无法挽回的罪过。杰
      斐逊的双眼潮湿了,1782  年的情景浮现眼前。当时,马撒为他生了最后一个胖胖
      的女儿,十分可爱。但是,由于多次生育,马撒在几个月里也无法恢复元气。弗吉
      尼亚议会不批准杰斐逊的请假,三番五次催促他前去开会。杰斐逊心急如焚,眼看
      妻子病情急转直下,他又写了一封告假信,便日夜守护着马撒。9 月6 日,几天滴
      水未进的马撒突然醒来,要求丈夫搂抱着她。在杰斐逊怀里她似乎得到极大的欣慰,
      平静地呼吸着,想尽量减轻对丈夫的压力。她眼神激动,声音十分微弱,请求丈夫
      答应她一件事。杰斐逊含着泪水连连点头,“什么都可以,亲爱的,你说吧。”
      “请你答应我,永远不再娶妻。亲爱的,我真害怕3 个小女儿由后娘哺养,你明白
      吗?”她说不下去了,两人默默垂泪。杰斐逊发誓之后,马撒满意地闭上了眼睛。
      他亲吻着妻子的面颊,忽然她头一歪,瘫软下来。杰斐逊叫着喊着,几乎跌倒在地。
      
          当他被人抬到书房时,已完全不省人事。杰斐逊昏迷了一个多小时才苏醒过来。
      这位刚毅的男子,经历过多少风风雨雨,可是此时,他泣不成声,悲痛欲绝。丧礼
      后,他整整3 个星期独自关在书房里,不言不语。昔日热闹的庄园,顿时一片寂静。
      人们担心杰斐逊会一蹶不振。
      
          杰斐逊夫妇结婚10  年中,他忙于国事,很少在家,更缺乏对妻子关怀照顾,
      以致使她刚刚34  岁就早离人世。为弥补对妻子的歉疚,年仅39  岁的杰斐逊终生
      没有再婚。
      
          在一定程度上,长女玛莎后来代替母亲陪同父亲参加社交活动,甚至在杰斐逊
      出任驻法国公使时,也跟随前往。杰斐逊任总统的8 年中,玛莎成了正式的白宫女
      主人。她使父亲得到极大安慰和快乐。
      
          说到杰斐逊的子女,还有一段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动人故事。杰斐逊在法国任职
      时,二女儿玛丽曾寄住在驻英公使约翰·亚当斯家里。亚当斯和杰斐逊在革命年代
      同甘共苦,结下深厚友谊。在《独立宣言》的签字人中,只有他们两人后来成为总
      统。亚当斯夫人喜欢玛丽,又怜其4 岁就失去母爱,故将其认为“干女儿”,玛丽
      9 岁时,被她带到伦敦同住。之后,亚当斯当选为第2 任总统,杰斐逊任副总统。
      两家都搬到首都,为再次共事感到高兴,孩子们更是欢欣鼓舞,两家时常聚会。
      
          谁料想,在亚当斯执政的4 年中,两人由于政见分歧发展到严重对立,以至友
      情决裂。1800  年大选时,杰斐逊又击败了亚当斯,当选总统。气急败坏的亚当斯
      趁卸任之前大权仍旧在握之机,于1801  年2 月任命一批同党为联邦法院和地方法
      院的法官,目的在于阻止新政府控制法院。由于任命是赶在亚当斯执政的最后时刻
      进行的,故被称为“午夜法官”。
      
          杰斐逊一眼看穿了亚当斯的诡计。他3 月4 日上任之后,立即命国务卿麦迪逊
      扣压这批法官的委任状,并拟定了新的名单。“午夜法官”中有人不服,上告最高
      法院,由此引出了一场长达3 年的司法案子。杰斐逊虽然身为总统,但在与最高法
      院斗争的几个回合中频频失利,使他更加憎恨当初任命马歇尔为最高法院首席法官
      的亚当斯。
      
          昔日朋友遂成仇敌。直到1804  年杰斐逊的女儿、亚当斯家的“干女儿”玛丽
      不幸去世,两家人才在墓地重逢,为了年仅25  岁的女儿,两位老人无语相对,握
      手言和。
      
          杰斐逊退休后,时常与亚当斯通信,共叙往日友情,共商当今国事。1824年,
      亚当斯的儿子约翰·昆西·亚当斯当选为美国第6 任总统,81  岁高龄的杰斐逊特
      意去信祝贺。这两位亚当斯是美国唯一一对父子总统。
      
          真是无巧不成书。两位重修旧好的朋友没能同月同日生,却巧合有同年同月同
      日去的终结。就在杰斐逊临终前询问关于7 月4 日的时候,远在马萨诸塞州的亚当
      斯老人也在说起这个日子,而且从昏迷中说了最后一句话:“托马斯·杰斐逊还活
      着。”他从独立50  周年想到了这位可敬的老友。然而,在通讯落后的年代,他哪
      里会料想,老朋友已早他数小时与世长辞。
      
          1826  年7 月4 日,83  岁的杰斐逊临终前突然从昏迷中醒来,用模糊的语音
      说了最后一句话:“7 月4 日到了吗?”他坚持到了这一天。当美国举国欢庆《独
      立宣言》发表50  周年之际,这位宣言的起草者安详地与世长辞了。
      
          遵其遗嘱,没有印发讣告,没有举行隆重葬礼,仅由亲属和友人将他安葬在家
      乡妻子和女儿的墓旁。墓碑由他生前亲自设计,朴素大方,上刻他自己撰写的墓志
      铭:
      
          “这里埋葬着托马斯·杰斐逊,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弗吉尼亚宗教
      自由法案》的作者、弗吉尼亚大学之父。”再说有关杰斐逊的私生活,在美国有一
      种扑朔迷离的传说,说他有一个黑奴情妇,有一个温暖的黑人家庭。杰斐逊去世后,
      整个蒙蒂塞洛庄园只有一位中年妇人年复一年每日在杰斐逊画像前流泪、祈祷。她
      的胸前戴着一条金项链,上面有一枚精制的链坠。以前,她总是在夜晚才敢打开看
      看;现在,她每天站在杰斐逊像前,轻轻打开链坠盒盖,亲吻着里面镶嵌的杰斐逊
      头像。
      
          这件珍贵礼物是杰斐逊出任法国公使时,特请巴黎工匠为她制做的。妇人名叫
      萨利·海明斯,系杰斐逊的岳父和一位女奴所生,实际上是杰斐逊夫人同父异母的
      妹妹。她美丽、善良,15  岁时作为夫人的女仆随其来到蒙蒂塞洛,与这家人相处
      39  年。在杰斐逊哀悼亡妻的日子里,萨利尽心尽力照顾主人,抚慰着他那颗受伤
      的心。萨利代替夫人照看年幼的二女玛丽长大,陪她在伦敦亚当斯家居住,又陪她
      去巴黎父亲那里。在巴黎,他们一家四口度过了美好、幸福的岁月。萨利永远不会
      忘记,她为杰斐逊生育两个儿子的情景,杰斐逊抱着褐色皮肤的儿子,那种无比激
      动和欣慰满足的表情真是难以形容。
      
          夫人没有来得及为他生育儿子就过早地走了,他感谢萨利为他所作的一切,他
      说夫人在天之灵也会十分高兴。
      
          且不论杰斐逊是否真有这样一个黑人家庭,或者是否由于萨利的存在,杰斐逊
      才能真正实现对妻子的誓言。然而,有一件事实是不容怀疑的,杰斐逊在遗嘱中宣
      布解放他的5 个奴录,即萨利的两个儿子、一个兄弟和两个侄子。在蒙蒂塞洛众多
      的奴隶中,主人对这些人如此偏爱,不能不说明萨利在杰斐逊心目中的地位。
      
          19  世纪20  年代,像杰斐逊这样大胆地解放黑奴,已属难能可贵,不可多得。
      当时,妇女没有社会地位,连白人妇女都尚且如此,更何况黑人妇女。
      
          因此,杰斐逊不可能超越时代,最终也没能还萨利以自由,尽管他根本就没有
      把她视为女奴。
      
          言归正传。话说杰斐逊任职后期全力排除了“切萨皮克事件”引发的战争危险。
      然而,美英关系不但毫无缓和,对立情绪反而有增无减。
      
          1808  年,詹姆斯·麦迪逊当选总统,翌年3 月上任。他被认为是开国元勋中
      最后一位总统,其政府推行的方针基本与杰斐逊时期一脉相承。
      
          由于英法的封锁政策和美国的禁运,使美国经济受到很大损失。麦迪逊为寻求
      缓和美欧关系的途径,甚至向英政府提出美国可以首先停止对英贸易禁运,但遭英
      拒绝。美国又颁布法令,宣布对英、法均恢复贸易,但附有条件,如若到1811  年
      3 月3 日之前,不论其中哪一国仍不更改其海上封锁政策,美国将对其重新实行《
      停止通商法》,同时禁止英法武装船只进入美国领海。
      
          1810  年11  月初,法国宣布取消了针对中立国的禁运法令。麦迪逊称赞法国
      响应他的号召,同时警告英国,若在3 个月内仍不改弦更张,美国将再次断绝与其
      通商。对于这两个国家,麦迪逊同意杰斐逊的分析,拿破仑并不可怕,因为他在把
      眼睛重新转向美洲时,还有欧洲大陆在拖后腿。相反,英国有更大的危险性,是永
      远不能作为盟友来依靠的。现在,英国果然无视麦迪逊的警告,继续我行我素。截
      止1812  年美英交火之前,美国的大批船只被英截获,l 万多人被强迫为英国服役。
      
          1811  年3 月初,美国履行诺言,停止了与英通商。美英关系激化。在美国国
      内,对于英国的蛮横态度产生了战与和的两个派别。主战派以执政者为主,包括西
      部和南部的种植园主,以及与他们利益相关的东部商业资本家。
      
          这一派认为,外交手段和经济制裁的办法全然无效,除了开战已别无他择。
      
          杰斐逊虽然已离职返乡,但他仍密切关注势态,与麦迪逊保持联系,起着“顾
      问”的作用。他气愤地给麦迪逊写信道:
      
          “时间、耐性和爱好和平的一切希望都已竭尽,我们所剩下的唯一抉择只有战
      争或可耻的屈服。”大多数老百姓支持杰斐逊的态度,主张对英再战。这不仅由于
      他曾是德高望重的总统,而且群众深受英国封锁政策之害,加之对独立革命尚记忆
      犹新,如果向英国屈服,那就意味着重新接受殖民主义而放弃共和制度,谁都不愿
      再走回头之路。
      
          主战派中有一批年轻议员,被称为“战鹰派”。他们鼓吹对外扩张,从英国手
      中夺取加拿大等地。议员哈柏说:“造物主决定了我们在南部的边界是墨西哥湾,
      而在北部则是那永世寒冷的地方。”国务卿门罗也认为取得加拿大是理所当然的事,
      他说:“这场战争最满意的结果,将是夺取加拿大。”反战派则是东北部亲英的商
      业资本家,尤其是航运业人士。
      
          主战派自然占居上风。麦迪逊于1811  年11  月在国会发表咨文,提出陆、海
      军的战备计划。1812  年初,他又要求在4 月份进行30  天禁运,作为对英战争的
      序幕。6 月1 日,麦迪逊将宣战报告提交国会审批。报告说:
      
          “我们的商业在所有海域遭到掠夺,我们大宗产品的合法市场被切断,而且农
      业和海运业受到破坏性打击。……英国政府对这些旨在破坏我们中立贸易的手段还
      不满足,最后竟诉诸毁灭性的封锁政策。”国会投票结果,参议院以19  票比13  
      票,众议院以79  票比49  票通过了麦迪逊的宣战报告。6 月18  日,美国正式对
      英国宣战。
      
          自从美国独立后,英国一直伺机报复。但是英国总想通过经济手段扼杀美国,
      并不急于马上与美交火。因为,在欧洲与法国的周旋已费尽心机,不宜再开辟第二
      战场。而且,英迫于国内压力,已开始作出缓和姿态。由于封锁政策断绝了来自美
      国的原料,关闭了美国市场,英国工商业资本家怨声载道,纷纷要求政府撤销禁令。
      1812  年6 月23  日,英国只得宣布撤销对美国商业实施的各项法令。然而,由于
      通讯工具的落后,英国这项决定竟是在美国宣战后5 天才宣布的,结果等于无效。
      开战后,英国主力集中在欧洲反法战场,在加拿大的兵力只有5000  人,加拿大的
      全部人口也不过40  多万,鞭长莫及。美国正规陆军约7000  多人,经征召充实,
      到年底达到1.5 万人。民兵相当可观,有几十万人,分布在各州。自从独立战争以
      来,这就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本来形势对美国有利,但是担任总司令的麦迪逊指挥无力,误用将领,以至殆
      误良机。第一战役便是进攻驻扎在加拿大的英军。密执安领地总督、60  岁的威廉·
      赫尔将军奉命从底特律进攻上加拿大,组织工作十分糟糕,当他得知印第安人支持
      英军时,一枪未发便仓皇逃回底特律。接着,又在敌军包围下,主动弃城落荒而逃。
      英军占领底特律,还缴获了赫尔军队的花名册。
      
          赫尔因投降行为,被美国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只因在革命中有功才幸得赦免。
      
          西北战区改由新提拔的少将威廉·亨利·哈里森指挥。他在炎热的夏季陷入俄
      亥俄州北部的沼泽地,步履维艰。交战以来,陆战形势不妙,海战却旗开得胜。8 
      月,美舰“宪法号”击沉英舰“女战士号”。10  月、12  月,美军又相继击败几
      艘英舰,弥补了美加边境的损失。
      
          1813  年,麦迪逊终于发现占据五大湖地区的重要性,故派海军上校奥利弗·
      佩里上阵指挥。他首先率领灵活的小舰队,于4 月份袭击了上加拿大首府约克镇
      (今多伦多市)。9 月,又率领由8 艘军舰组成的舰队,从普特因湾出发,经数小
      时战斗,夺回了英军控制的伊利湖。10  月,哈里森将军克服重重困难,战士们穿
      着单薄的衣服在寒风中奋勇作战,终于收复了底特律。
      
          之后,他又率队在上加拿大的泰晤士河战役中击败英军,大获全胜。此人为一
      员猛将他在反英战争中立下的丰功伟绩成为后来当选第9 任总统的重要砝码。
      
          1814  年4 月,拿破仑退位,英国得以从欧洲向美国调兵遣将。美国也相应加
      强兵力,前一年筹建的“海上国防”团专门负责海上防御。同时,增加3 个步兵团,
      使正规陆军总编制达6 万多人,是美国兵力在整个19  世纪的最高峰。
      
          调整后的英军兵分两路,北自尼亚加拉河、尚普兰湖一线南下;南自新奥尔良
      北上,夹击切萨皮克湾。7 月,在尼亚加拉大瀑布附近发生了这场战争中双方伤亡
      最大的一次战役,各损失800 余人,但美国实现了阻止英军从此地南下的入侵计划。
      北线的另一次胜利,是9 月在纽约州境内尚普兰湖西岸进行的普拉茨堡之战。
      
          在南线,英军来势凶猛,从切萨皮克湾向北直插首都华盛顿。华盛顿地区组织
      9.5 万民兵奋起抵抗,终因指挥不利,正规军来不及救援,使首都沦陷。8 月24  
      日,英军耀武扬威进入华盛顿,无恶不作。国会大厦被付之一炬,国会图书馆损失
      惨重,而总统官邸也被烧毁。麦迪逊总统率家人仓皇撤离华盛顿,退避弗吉尼亚州。
      战后官邸重新修复,被涂为白色,1901  年由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正式命名
      为“白宫”。
      
          英军在华盛顿进行了两天破坏之后,转向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在炮击麦克亨
      利要塞时,遇到美军顽强抵抗。就在这场战斗中发生了一个脸炙人口的故事。
      
          一位律师弗朗西斯·斯科特·基与海军上校斯金纳于是年9 月前往英国旗舰交
      涉事情,正巧遇到炮打麦克亨利要塞,目睹了全部经过。炮火断断续续打了一天一
      夜,弗朗西斯提心吊胆地注视着要塞上空的美国国旗,直到夜幕降临。第2 天清晨,
      弗朗西斯迫不及待地走上甲板,一眼就望见了已经被打得支离破碎的星条旗还在飘
      扬,不由自主地大叫一声:“好样的!真了不起!”随即再也无法按奈心中的激情,
      转身回舱在一张废纸上写下了一首诗《星条旗永不落》。诗中写道:
      
          火炮闪闪发光,炸弹轰轰作响,它们都是见证,国旗安然无恙。
      
          你看,星条旗不是还高高飘扬在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
      
          现在它的身上,映着朝霞烂漫,凌空照在水面,霎时红光一片。
      
          这正是星条旗,但愿它永远飘扬在这个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
      
          祖国自有天相,胜利和平在望,建国保卫家乡,我们一定胜利。
      
          你看,星条旗将永远高高飘扬在这个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
      
          诗歌在巴尔的摩见报后引起轰动。很快有人为它配了一首旧歌的曲谱,使之开
      始传唱。19  世纪美国尚无正式国歌,军队曾用它作为国歌。1916  年,威尔逊总
      统宣布将此歇定为国歌。1931  年,美国国会又以法律形式,将《星条旗永不落》
      正式定为国歌。
      
          插叙至此,言归正传。
      
          话说英军始终未能拿下巴尔的摩。9 月中旬,英将罗斯被击毙,切萨皮克之战
      宣告结束。保卫南大门新奥尔良的战斗由安德鲁·杰克逊将军指挥。从1813  年11
      月至1814  年初,共进行了5 次战役,均无结果。1814  年下半年,英国调集了曾
      参加拿破仑战争的精锐部队. 包括6 艘战列舰、14  艘快速战舰和几十只小船,准
      备夺取新奥尔良。杰克逊在仅有5000  人、7 艘炮艇和十几门大炮的劣势下,于1815 
      年1 月与英军展开大战。他们密集的火力打死英军2000  多人,击毙其将军爱德华·
      帕克南将军。美军仅伤亡21  人。1 月中旬,新奥尔良战役告捷。此乃这场战争中
      的最后一次战斗,美国以胜利告终。
      
          还在战争进行之中,和谈问题就已提出。1813  年春,麦迪逊接受俄国沙皇亚
      历山大一世提出的调停建议,准备与英进行和谈。但是,英国拒绝谈判。
      
          9 月,在俄国再次调停下,英国勉强同意与美接触。可是,直拖到1814  年8 
      月,双方代表才在荷兰的根特(今属比利时)会面。此后,战火不止,和谈未果。
      
          1814  年9 月以后,战局发生根本性变化,美国转败为胜,打得英军节节败退。
      英国这才决定让步。而此时,欧洲面临拿破仑东山再起的危险,英国也着实无暇他
      顾了。
      
          美英《根特条约》于1814  年12  月24  日签字。内容十分简单,宣布双方解
      除敌对状态,恢复战前边界。美国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均未解决,最后决定交由专门
      委员会讨论。
      
          战争胜利结束,美国保卫了领土完整和国防安全。然而,麦迪逊作为总统丢失
      国都,总是一大耻辱。他曾经无脸向江东父老交待。有人指责道:“麦迪逊不过是
      杰斐逊的傀儡,他唯一的本事就是毁灭他的国家。如果他再执政4 年,联邦就不会
      继续存在。”不过,从总的看,这位总统还是功德无量。人们对麦迪逊的崇敬始于
      建国之初。在1787  年举行的制宪会议上,他起草了大部分宪法条文,后来又补充
      关于人权问题的宪法修正案。他与汉密尔顿和杰伊3 人联名,在1787~1788年间先
      后发表80  多篇论文,捍卫宪法确立的以代议制为基础的联邦共和制度。而且,由
      于制宪会议是秘密举行的,任何消息未见著报端。关于会议情况,唯独保留下来的
      就是麦迪逊的详细记录。他由此荣获“宪法之父”的美称。
      
          1836  年,麦迪逊85  岁临终前,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说:
      
          “多莉,咱们没有子女。你是知道的,我一生最珍贵的首先是你,我走后你要
      好好生活。其次,最宝贵的就是那些笔记。我已写好遗嘱,你一定要依我去办,把
      我保存的所有关于制宪会议的记录售予国家。当时开会没有作任何正式记录,由于
      原意是修改“邦联条例”,并无改变其性质的动机。但是会一开起来,代表十分激
      动,要求重新制订正式宪法,气氛急转直下。所以,不许作记录,怕事先泄露出去。
      我的这些笔记都是每天会后我追记的,恐怕保留下来的已别无第二份了。因此,我
      决定让它们保存在国会图书馆。
      
          请你一定完成我的心愿。”麦迪逊安排好后事,因心力衰竭,安详地与世长辞。
      他的手稿作价3 万美元,由国会收购,成为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人们还在他的文
      件中发现一封注明他死后再发表的短信,题为《给同胞们的忠告》。他留给美国人
      民最后的肺腑之言是:
      
          “务必珍惜各州的联邦,并使之永存。”麦迪逊对美国实行的联邦共和制度的
      无比忠诚,大概正是人们爱戴他的原因吧。
      
          正是:世上谁人能无过?
      
          忠心耿耿念祖国。
      
          欲知美国战胜英国之后,自己内部又发生了怎样的残杀,请阅下回便知。
      
      --------
      泉石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