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家庭资产流失的第二个渠道就是储蓄流失。从多种社会调查的结果看,居民储
      蓄的用途最主要的依次为:养老、住房及子女教育。
      
          ――存钱能把钱存没了?要说这储蓄原本是中国人保值增值最普及也最安全的
      手段,怎么会成为中国家庭资产流失的主要领域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你手里的钱
      是死钱。
      
          储蓄对家庭资产流失的影响是通过减少赢利,而非直接损失的方式体现出来的,
      所以反而具有极大的“隐蔽性”。由于目前中国的股票和保险都不是很成熟的资本
      市场,因而大多数人为保险起见,还是通过储蓄来保值。
      
          把钱存入银行,按照规定的期限获取固定数额的利息,是大多数老年人的传统
      理财方式。存款储蓄毕竟比较安全性高、变现性好,我们省吃俭用一辈子积累的那
      点儿"老底儿",经不起任何风险。过去,每次取钱时的那点儿利息,都让我们颇
      感欣慰。可从1996年以来,国家为扩大内需、刺激消费,连续7 次下调了存款利率、
      并对存款利息开征了个人所得税。于是我们那点存款的收益也就极为有限了。
      
          一些理财专家认为:把钱存在银行短期是安全的,但长期却是一种比较危险的
      理财方式。就是因为储蓄的利率( 投资回报率) 太低,不适宜作为长期投资工具。
      
          由于我国89% 的城市居民家庭财产的性质尚停留在生活资料的层面,他们的投
      资意识较淡,储蓄仍是城市家庭最钟情的投资方式,子女教育、养老、防病成为居
      民家庭进行储蓄的主要目的。在调查问卷列示的十余种储蓄目的当中,把子女教育
      摆在首位的家庭最多,达到36.5% 。而实现子女教育消费则周期较长;排在第二位
      的储蓄目的是养老,选择率为31.5% ,我国目前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但由于社会保
      障制度尚不完善,不少中老年人对未来养老问题非常担忧,故以此为首要储蓄目的
      的家庭也超过了三成;排在养老之后的储蓄目的是防病,选择率为10.1% ,在医疗
      制度改革后,由个人承担的医药费比例明显提高,居民家庭用于治疗和药品方面的
      支出大幅增长,因此以防病作为首要储蓄目的的城市家庭逐渐增多。除子女教育、
      养老及防病外,选择率靠前的储蓄目的还有买住房(7.2%)、子女婚嫁(5.7%)和防失
      业(3.0%)。
      
          关于储蓄导致资产流失的道理可以用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来说明,这就是诺贝
      尔奖。诺贝尔基金会成立于1896年,初创基金为诺贝尔捐献的980 万美元。这个基
      金会成立的目的是将基金用于支付奖金,这样管理上就不容出现任何差错,在其章
      程中明白地规定基金的投资范围应限制在安全且固定收益的项目上,如银行存款和
      公债。这种安全至上、牺牲报酬率的投资原则结果是:随着每年奖金的发放与基金
      运作费用的扣除,历经50余年,到1953年诺贝尔基金会的资金仅剩下300 多万美元。
      后来,面对基金枯竭的危机,诺贝尔基金会的理事意识到投资报酬率对财富积累的
      重要性,他们在1953年对基金管理章程进行了突破性的修改,将原来只准存放银行
      和买公债,改变为以投资股票、房地产为主的理财观,从此彻底扭转了基金的命运。
      1993年,诺贝尔基金的总资产已滚动增值到2 亿美元以上。
      
          此外,通货膨胀也是储蓄的一大隐性杀手。如果通货膨胀率为5%,而银行存款
      利率也为5%,那么实际收益等于零;如果通货膨胀率高于银行存款利率,则实际收
      益为负数。
      
          把储蓄作为主要理财方式的老年人,不妨想想其中的道理。如果你仍然认为储
      蓄是最安全的理财方式的话,最好是免税的国债和利率较高的金融债券。对于储蓄
      存款,当预测利率要走低时,则在存期上应存“长”些,以锁定你的存款在未来一
      定时间里的高利率空间;反之,当预测利率要走高时,则在存期上存“短”些,以
      尽可能减少届时在提前支取转存时导致的利息损失。当然,你也要考虑你的年龄与
      存款年限之间的关系,利息虽然高了一点儿,但享用不上也是白搭。
      
          第三个流失就是消费,当消费偏离了满足个人或家庭需求的目标,“过度”与
      “不当”的时候,消费也就成了家庭资产流失的过程。
      
          比如“情绪化”消费或“冲动性”消费,看到打折就兴奋不已,在商场里泡上
      半天,拎出一大包便宜的商品,看似得了便宜,实际上买了很多并不需要、或者暂
      时不需要的东西,纯属额外开支。特别是在对大件消费品上,比如楼盘、汽车、高
      档家电的一时冲动,往往还会“过度”消费,不仅造成家庭财政的沉重负担而且导
      致家庭资产的隐性流失。很多老年人喜欢买一些很长时间都用不上便宜货,既给自
      己增加了储存、整理的负担,又多化了钱。
      
          在消费时,不仅要考虑商品的用途,也要考虑是否有存放的空间。
      
          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资产流失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为孩子。有的人积蓄
      本来不多,但看到别人的孩子出去留学,也就拼了老命也要让自己的孩子出去,不
      惜把全部家产投入进去。我的一个朋友就是这样,一切都为了孩子,她几乎就是为
      孩子活着,为了让那个养得白白胖胖的儿子留学去,把这些年省吃俭用的家产全拿
      出来,可她儿子出去才两年就因为吃不了苦又回国了,父母那点血汗钱也全化光了。
      她已经临近退休了,为自己的晚年留下了什么?
      
          我身边也有不少人,孩子该独立时,却总不放心,像老母鸡一样,总是把孩子
      捂在翅膀底下,于是那些二十好几的"小鸡"们,就心安理得地在让父母供养着。
      当爹妈的平日辛辛苦苦攒的那点老底儿,也就一点点给耗光了。有位离休干部,两
      个下岗的儿子,全都由他“包养”着。当别人问他,为什么不让他们再就业?回答
      说:“难啊,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我不养着他们,谁养他们?”
      
          子女们再难,他们也是身强力壮;让他们经历一些生活的艰难对他们来说并不
      是坏事。我们越是把他们当大爷供着,他们就越是没有生活的能力。我想,人天生
      是有一种惰性的,如果有人白养着我,我也会丧失生存的能力。真是“痴心父母古
      来多”啊!
      
          在对待子女问题上,老人不妨多一点“自私”,多一点自我爱护。很多老人厚
      子女,薄自身,他们觉得儿女的事情样样都是大事,马虎不得,自己的事怎么将就
      都行。其实儿女们并不缺钱,大多数子女都比老人收入多。一味地付出,使老年人
      自己晚年生活拮据。我们身边的大多数老人,钱要给后代花,事要帮后代做,心要
      为后代操,长期以往,身心疲惫的他们如何能够长寿?更重要的是,如此下去,大
      公无私的老人在儿孙心目中,是取之不尽的银行,是事事累不倒的机器,是智谋无
      穷的诸葛亮……有些老人晚年生活陷入“困境”,并非儿女不孝造成的,说到底还
      是老人不善待自己造成的。
      
          其实,儿孙自有儿孙福,在他们成年后,作父母可以帮他们,但要有限度。因
      为他们即使一时碰到困难,也有机会"东山再起",何况让他们经历困难对他们是
      最好的磨练。而老年人已是年老体衰,需要钱的地方更多。我们只有把自己照顾好
      了,晚年幸福,儿女才会少一些牵挂,才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工作。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