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 “发威马齐!”(2)
      
          无独有偶,这年秋天在杭州西湖上也史无前例地出现了一条轮船。曾国藩的大
      将左宗棠向几位外国人展示他主持仿造的轮船,那是一艘甲板上仅能站立两个人的
      “轮船”,不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机器设备合乎标准。它一艘标准的蒸汽船,
      只是速度极其缓慢,还不如西湖上船娘的小舟。
      
          左宗棠是一个举人出身的湘军著名将领,平日悉心经世致用,注意研究外国事
      务。他在给朝廷的奏疏中强调学习西方技术、御侮自强的主张,他尖锐地发问:
      “譬如渡河,人操舟而我结筏;譬如使马,人跨骏而我骑驴,可乎?”不愿骑驴的
      人们,就这样把中国引到一条陌生的新路上。后人称其为“自强”。因为它发生在
      同治到光绪两个皇帝在位之时,所以又叫“同光中兴”。
      
          李鸿章成为封疆大吏时还不到四十岁。
      
          他的“不惑”,表现在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有最清醒的认识。
      
          1864年6 月2 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由恭亲王领衔,向皇帝呈递了一个奏折,
      认为“治国之道,在乎自强”,第一次提出了学习西方“取胜之术”的主张。奏折
      附有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的信,其中有许多惊世骇俗的语句:
      
          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
      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
      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
      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
      取士。士终生悬以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可云集。
      
          李鸿章的这封信,带着一个四十二岁中年人的血性,充满强烈的变革欲望,甚
      至不无叛逆情绪。他对保守势力进行了无情斥责,对西方的科技表现出毫不掩饰的
      钦羡,甚至想向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挑战。他急切的呼吁,流露出在戎马生涯中刻
      骨铭心的体悟。
      
          李鸿章曾是科举场上的幸运儿,二十一岁中举人,二十四岁中进士,点翰林,
      二十八岁升翰林院编修。但是战乱打断了那条传统的升迁道路。剿灭太平天国的战
      争中,曾国藩把他推上政治舞台,他在家乡安徽训练“淮军”,南征北战,成为著
      名将领。和众多将领不同的是,在和洋人的接触中,他敏锐感受到西洋枪炮的“神
      奇”,早早开始在军中学习西方的装备和技术。
      
      
      
          在和太平天国作战的1862年春,他率领七千“淮勇”,搭乘外国人的轮船到上
      海救援。他的士兵们穿着布袋式的肥裤,色彩杂乱的棉袄,头缠布巾,武器是大抬
      枪、火绳枪、弓箭,还人手一把雨伞。散发着臭气的队伍招来洋人们的轰笑,然而
      这更加刺激李鸿章“师夷长技”的欲望。他认定“开花大炮、轮船两样”是制胜的
      利器,他向曾国藩报告参观英国和法国军舰的感受时说:“其大炮之精纯,子药之
      精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他每天告诫他的将士,“虚
      心忍辱,学得西人一二秘法。”淮军到上海不久,人们听到操练场上传出奇怪的口
      令声:“发威马齐——!”“发威马齐——!”原来根据李鸿章的指令,淮军已采
      用西式武器和西法操练,在洋教习的命令下,军队的口令一律采取英语。来自乡间
      的“淮勇”们记住的是中国式的翻译,如“前进”(Forward march ),在中国指
      挥官的口中便是“发威马齐”。
      
          李鸿章重实用,肯变通,他走得比他的恩师曾国藩更急更远,很快成为洋务运
      动的最具分量的领袖人物,中国近代改革的最重要的政策设计人和实行者。在他和
      曾国藩的联名奏请下,容闳的“幼童留美”之梦终于变为现实,而李鸿章的后半生,
      也和“留美幼童”结下了不解之缘。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