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禾田里的“A,B,C,D”
      
          Now you are come all my grief is removed,Let me forget that so long 
      you have roved.Let me believe that you love as you loved,Long, long ago, 
      long ago.
      
          你已归来我忧愁全消散,让我忘记你漂泊已多年。
      
          让我深信你爱我仍如前,多年以前,多年前。
      
          ——美国民歌《Long Long Ago 》(《多年以前》)
      
          有人说,如果没有容闳,虽说中国迟早也会派遣学生出洋,但即使会派,也不
      会这样早,更不可想象会有“幼童留美”这样的奇想。容闳个人的传奇经历,酿成
      了“留美幼童”这样一个破天荒的事件,所以,容闳是这个故事的源头。
      
          容闳的家乡在广东省珠海市的南屏镇,和澳门仅一水之隔。今天,站在珠海一
      侧的海边,澳门的教堂山、妈祖阁和澳凼大桥历历在目。而在澳门沙梨头向北望去,
      珠海的行人树木同样清晰可辨。从前珠海属香山,那时澳门早就有葡萄牙人聚居,
      特殊的地理因素,使香山人和西方人有长时期往来,香山在闭关锁国的年代,一度
      成为仅有一扇没有关闭的窗子。这就是为什么,容闳会成为中国最早的毕业于美国
      著名大学的留学生,而由他带到美国的120 名幼童中,竟有三分之一是香山人!
      
          1835年,七岁的容闳,被父母送到澳门一间由普鲁士人郭士立夫人(Mrs Gutzlaff)
      办的学校念书。他的兄弟都在旧式的私塾读书,父母独独把他送进“西塾”。香山
      一带的人已经看见,和外国人的来往正日益频繁。父母希望儿子将来能当一名和洋
      人打交道的翻译,改变贫穷的命运。
      
          容闳眼前的一切是这样陌生:海港里帆樯如林,在大火后残存的大三巴教堂的
      牌坊巍然矗立。码头上随处可见来自异国的水手、牧师。他惊愕地望着他的老师郭
      士立夫人——这是他第一次看见西方女人,只见夫人躯干修长,唇薄颧阔,烟碧色
      的眼睛深陷眶中,身穿有泡泡袖的白色长裙,飘飘若仙。
      
          容闳是最小的学生,郭士立夫人让他住进三层楼上的女生宿舍,不和男生杂处。
      容闳自然垂涎楼下男孩们有追逐嬉戏甚至出门上街的“自由”。一天,他偷偷溜出
      门,看到码头边泊满小船,忽然生出了出逃的念头。几个年龄比他大的女孩,也正
      想“逃出牢笼”,于是,“得同志六人”,相约逃跑。他们请船民把他们载回海对
      面的家,不料,严厉的郭士立夫人发现,立即雇船,奋力追赶。逃者是双橹舟,追
      者是四橹船,容闳等人很快被捉拿归校。
      
          郭士立夫人命令这一名小男生六名女生排成一行,巡行全校。晚课后,又在课
      堂中设一张长桌,命罚站一小时。容闳居中,左右各三名女生,每人都头戴尖顶纸
      帽,胸前挂一个写着“逃徒”的牌子,如同越狱的罪囚。七名“越狱者”已经羞愧
      无地,郭士立夫人仍意犹未尽,使用对孩子最严厉的惩罚——当着罚站者面,故意
      将果饼和橙子分给其它的孩子津津有味地剥食。
      
          可是不久,容闳开始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喜欢上这所学校的功课:算术,图画,
      英文……
      
          郭士立夫人办的是一所女子学校,容闳就读的,是校内附设的一个男生班(
      “男塾”),这是教会所办的“马礼逊学校”的“预备学校”。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 )是基督教新教教派派到中国的第一个传教士,最
      早的《圣经》中文本是他翻译的。他死后,英国成立“马礼逊纪念协会”,协会每
      月拨出15英镑,资助郭士立夫人在澳门办学。在中国和英国开始交恶的1839年5 月,
      郭士立夫人办的“西塾”停办,容闳回到村里。不久,父亲去世。在这个贫寒的家
      庭,捕鱼的大哥成了顶梁柱,容闳每天走街串巷叫卖糖果。店铺停制糖果的时候,
      他就跟着姐姐到田里拾稻穗。
      
          容闳读过洋文的事,村里人知道的不多。姐姐在田里随口说出,立刻引起了农
      夫们的好奇。有人说,孩子!你讲“红毛话”给我们听听!见容闳忸怩,姐姐说,
      你试试嘛!说不定还有赏呢!一个农夫马上说,我从来没听过洋话,你要是会说,
      我会送你一大捆稻子,你背都背不动的!
      
          于是,十二岁的容闳站在没胫的水田里,放声朗诵:
      
          “A ——“B ——“C ——“D ——”二十六个英文字母读完,四周一片惊呼。
      农夫加倍奖赏,给了几捆稻子。姐弟俩要回家喊人来,才能背回。
      
          为补贴家用,容闳一度来到澳门的天主教印刷所当装订书籍的小工,每月挣三
      块钱寄给母亲。一天,家里转来一封由澳门寄出的信,寄信的人是一位医生,他是
      郭士立夫人的朋友。郭士立夫人曾叮嘱他,一旦马礼逊学校开课,要把容闳召回上
      学。没想到,在马礼逊学校开课近一年后,那位医生才找到容闳,而容闳竟然就在
      距他医院仅一英里的地方当小工。
      
      
      
          1843年,马礼逊学校迁到已成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成为香港第一所新式学校。
      校址在Morrison Hill ,即今天的摩理臣山,校长是来自美国的布朗牧师(S.R.Brown)。
      
          马礼逊学校使用中、英文双语教学。中文教学,讲《四书》,做八股文;英文
      教学,有英文写作、地理、声乐、几何、历史。其中历史课有“罗马入侵至查理一
      世时期”、“查理一世至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等。1845年,为筹措办学资金,学校
      邀请香港各界人士到校,主持了一次对容闳所在班级的公开考试。学生们的六篇英
      文作文,全部在《中国丛报》刊出。其中一篇《一次幻想之旅》,极有可能出自容
      闳之手。他在他的自传《西学东渐记》中曾回忆他在马礼逊学校做过一篇《梦想之
      纽约游》,幻想他来到新大陆的种种情景。
      
          容闳没有想到,幻想那么快地变成了现实。
      
          他在香港生活学习了四年,从一个孩童,一个少年,变成了十八岁的青年人。
      1846年的一天,布朗老师说,因为身体的原因,他就要回到美国去了。
      
          “有谁愿意跟我到美国去读书呢?”他问。
      
          一片肃静。
      
          容闳站立起来。
      
          接着站起来的,一个是黄胜,一个是黄宽。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