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新文学的张恨水
      
          以张恨水为代表的“改革派”通俗小说,在抗战之前就已充分显露出突破固有
      模式,跟上时代潮流的生存必要性。而抗战爆发所造成的民族意识空前统一的文化
      局面,使现代通俗小说的进一步变革由可能性转化成了现实性。
      
          1938年3 月27日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张恨水名列理事之一。他抛
      弃了北平舒适安逸的物质条件,辗转来到“陪都”重庆,过着相当艰辛窘迫的生活。
      作为国统区章回小说的惟一重镇,张恨水不负众望,抗战以后写出了二十余部长篇
      小说,成为大后方销行最广、销路最大的文艺作品。
      
          张恨水在抗战期间,对通俗小说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理论思考。他通过下乡调查,
      发现“乡下文艺和都市文艺,已脱节在50年以上。都市文人越前进,把这些人越摔
      在后面”。因此他反对脱离大众的象牙塔里的“高调”,希望自己的作品“有可以
      赶场的一日”。张恨水一方面坚持“抗战时代,作文最好与抗战有关”,另一方面
      又清醒地认识到:
      
          文艺品与布告有别,与教科书也有别,我们除非在抗战时期,根本不要文艺,
      若是要的话,我们就得避免了直率的教训读者之手腕。若以为这样做了,就无法使
      之与抗战有关,那就不是文艺本身问题,而是作者的技巧问题了。
      
          张恨水的通俗小说理论,第一强调“服务对象”,他指出“新派小说,虽一切
      前进,而文法上的组织,非习惯读中国书,说中国话的普通民众所接受”。第二他
      强调“现代”,他指出浩如烟海的旧章回小说“不是现代的反映”,因此他力图在
      新派小说和旧章回小说之间,踏出一条改良的新路。
      
          张恨水的改良取渐进之法。在具体的改良手法上,张恨水仍喜欢“以社会为经,
      以言情为纬”,因为这样便利于故事的构造和文字的组织,这表现了张恨水“恋旧”
      的一面。同时,他又注意增加风景描写和心理描写,注意描写细节等西洋小说技法,
      这表现了张恨水“求新”的一面。
      
          张恨水关于通俗小说的理论思考,既有与新文学阵营不谋而合之处,也有他自
      己的独见之处。而新文学阵营更看重的是张恨水的“气节”和“立场”。1944年5 
      月16日,张恨水五十寿辰,重庆文化界联合发起祝寿。数十篇文章盛赞张恨水,主
      要强调的是他“坚主抗战,坚主团结,坚主民主”的立场和“最重气节,最重正义
      感”的人格,这对张恨水的通俗小说改良产生了相当大的指导作用。
      
          张恨水从创作之初,就有一条对通俗小说的“雅化”思路。他一方面在思想内
      容上顺应时代潮流,另一方面在艺术技巧上花样翻新。他先以古典名著为雅化方向,
      精心编撰回目和诗词,后来发现现代人对此已不感兴趣,便转而学习新文学技巧,
      更注重细节、性格和景物的刻画,在思想观念上也逐渐淡化封建士大夫立场,接受
      了许多个性解放意识和平民精神。这使他成为二三十年代通俗小说的第一流作家。
      但在抗战之前,张恨水的顺应潮流也好,花样翻新也好,主要出于使人“愿看吾书”
      的促销目的,尽管他有着个人的痛苦和对社会的愤慨,但他的创作宗旨并非是要
      “引起疗救的注意”,更多的是把文学“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所
      以不论他写作“国难小说”还是改造武侠小说,一方面在通俗小说界显得过于时髦,
      另一方面在新文学阵营看来却是换汤不换药,依然属于“封建毒素”。直到抗战时
      期,张恨水通俗小说的雅化才飞跃到一个新的阶段。
      
          在创作宗旨上,张恨水把写作从谋生的职业变成了奋斗的事业。他宣称要“承
      接先人的遗产”,“接受西洋文明”,“以产出合乎我祖国翻身中的文艺新产品”。
      他吸取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和方法,接受新文学的批评和鞭策。这使得他抗
      战期间的创作呈现出新的面貌。
      
          张恨水抗战以后的中长篇小说共有二十多部。按题材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
      《巷战之夜》、《大江东去》、《虎贲万岁》等抗战小说,第二类是《八十一梦》、
      《魍魉世界》、《五子登科》等讽刺小说,第三类是《水浒新传》、《秦淮世家》、
      《丹凤街》等历史、言情小说。他的抗战小说追求“写真实”,多以民众自发组织
      的游击队为主要描写和歌颂对象,因此引起当局注意,经常连载到中途就被“腰斩”。
      这类小说由于仓促求成,往往因为拘泥于生活真实而忽略了艺术真实,平铺直叙,
      又急于说教,故而艺术性平平。其中《巷战之夜》写日寇狂轰滥炸,《大江东去》
      写日寇灭绝人性的南京大屠杀,很有控诉力量。《虎贲万岁》写常德会战中,国军
      某师在日军四面包围下苦战不屈,全师8000余人只有83人生还的可歌可泣的事迹,
      因为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发表后引起了较好的反响。
      
      
      
          相比之下,他的讽刺小说取得了较大成功,并且得到了新文学界的高度肯定。
      与民国初年的黑幕化小说和张恨水早年的新闻化小说不同,这一时期的讽刺小说贯
      穿着统一的叙事立场,即从人民大众根本利益出发的正义感和深切的民族忧患意识,
      这是此前的通俗小说所达不到的境界。如《八十一梦》、《魍魉世界》,揭露贪官
      污吏巧取豪夺,武力走私,社会腐败,全民皆商,发国难财者花天酒地、威风凛凛,
      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心力交瘁,下层百姓饥寒交迫、怨声载道,这与新文学中巴金
      的《寒夜》,沙汀的“三记”等作品一道,共同构成了一部文学中的国难史。
      
          《八十一梦》连载于1939年12月至1941年4 月的重庆《新民报》,1943年由新
      民报社出版。小说借鉴了《西游记》、《镜花缘》、《儒林外史》及晚清谴责小说
      的笔法,用14段荒唐的梦来抨击大后方的腐败荒淫和空谈误国等恶劣现象。其中的
      《天堂之游》写警察督办猪八戒勾结奸商,走私偷税。西门庆开办了120 家公司,
      做了10家大银行的董事和行长,他的太太潘金莲身穿袒胸露背的巴黎时装,驾车乱
      闯,还打警察的耳光。而孔夫子却绝粮断炊,不得不向伯夷、叔齐借点薇菜糊口。
      《在钟馗帐下》里有个“浑谈国”,只知空谈,不做实事,国破族灭之时,还在成
      立“临渴掘井讨论委员会”。张恨水在《尾声》中说:“我是现代人,我做的是现
      代人所能做的梦。”这部书的悲愤和大胆引发了读者强烈的共鸣,也引起了国共两
      党的重视。周恩来认为这是“同反动派作斗争”的好办法,而国民党方面则对张恨
      水发出了威胁,迫使张恨水匆匆结束全书。小说史家认为,“这是继张天翼《鬼土
      日记》、老舍《猫城记》、王任叔《证章》之后,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它表
      明作家已同一批优秀的新文学家一道,对民族命运、社会阴影进行慧眼独具的省察
      和沉思。”
      
          《魍魉世界》原名《牛马走》,连载于1941年5 月至1945年11月重庆《新民报
      》。小说描写了两类牛马,一类是奉公守法,甘赴国难的牛马,一类是被金钱驱使,
      寡廉鲜耻的牛马。两相对比,反映出大后方严峻的生存现实。书中有句名言:“当
      今社会是四才子的天下,第一等是狗才,第二等是奴才,第三等是蠢材,第四等是
      人才。”这样的一个世界,当然称得上是“魍魉世界”。
      
          抗战胜利后,张恨水离开重庆,回到北平。《五子登科》就写于1947年的北平,
      揭露的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的“接收专员”趁机敲诈勒索,大发横财,到处
      侵吞“金子、女子、房子、车子、条子”,变“接收”为“劫收”的丑恶内幕。至
      此,张恨水的政治立场已经十分鲜明,他所在的北平《新民报》因常有“反动言论”
      而一再受到国民党当局的压迫。
      
          张恨水此一时期的历史、言情类小说,也自觉突出了时代性和政治性。《水浒
      新传》写的是梁山英雄招安后抗击金兵,为国捐躯的悲剧。《丹凤街》等赞颂民众
      的“有血气,重信义”。总体看来,张恨水的雅化过程是逐渐由消遣文学走向了
      “听将令文学”,在创作宗旨和思想主题方面日益靠近新文学,而在具体的艺术技
      巧上,则不如抗战之前用力更多。《八十一梦》的结构颇有独到之处,《魍魉世界
      》的心理刻画也比较自觉。但他的叙述语言不如以前流畅精美,生动的人物形象也
      不多。张恨水的通俗小说改良之路,其取舍得失,在现代文学史上给人们留下了深
      深的思考。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