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与《中国大百科全书》
      
          刘志荣
      
          胡乔木同志在他生命最后的十四年里,他结实的肩膀上又加上了中国大百科全
      书总编辑委员会主任的重担。从此,他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呕心沥血,艰苦跋涉,
      在我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编辑出版征程中,留下他一道深深的脚印。
      
          一、高瞻远瞩
      
          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荒芜的中国科学文化园地,百废待兴。
      
          当姜椿芳同志所写的《关于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建议》,在中国社会科
      学院规划办编印的《情况和建议》上刊出时,当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胡乔木
      同志以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概,高瞻远瞩,把这一建议列入了他的议事日程。他
      不会忘记,在共和国成立之初,他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秘书长时,曾有人建议
      出版中国百科全书,稍后拟定的科学文化发展十二年规划,也曾把编辑出版百科全
      书列入规划,但都因条件不具备而未能实施。
      
          现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个条件下,编
      辑出版我国的百科全书,对于传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全面地系统地介绍古
      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
      振兴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确是具有重大的意义的一项基本建设。他首先向邓小平同
      志作了汇报,得到小平同志的支持。之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党中央、
      国务院适时批准了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国家出版局联署的“关于编辑
      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请示报告”和补充报告,并批准成立以胡乔木同志为主任
      的总编辑委员会和以姜椿芳同志为总编辑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这项需要动员
      全国有关部门和整个学术界参与,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科学文化工程,才在胡
      乔木同志的主持下,扬帆起航。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撰工作伊始,胡乔木同志于1978  年10  月7 日主持召
      开了首次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的筹备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尖锐地提出:编辑出
      版中国大百科全书要恢复我们党实事求是的传统,不搞政治挂帅那一套,要为客观
      介绍中外古今知识的专家学者壮胆、撑腰。这次会议在我国百科全书发展史上是一
      次极其重要的会议。会议所提出的编辑思想,为随后制定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编
      辑方针奠定了政治基础。在1979  年初成文并经胡乔木同志批准的全书编辑方针,
      明确规定:“全书编辑工作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介绍文化科学知
      识时,要持客观态度,实事求是,对学术上有争议的问题,应反映各家学说。”
      “对世界各国和地区,不论其大小和政治制度如何”,“对中外古今人物,……凡
      历史上有影响,学术上有成就的人物,不论其政治地位和政治观点如何,都应有适
      当的介绍”。这种实事求是的编撰方针,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过程中,在”四人
      帮”强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没有完全粉碎,“左倾”指导思想还没有完全破
      除的情况下,无疑是动员知识界冲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桎梏和教条主义等
      种种精神禁锢的进军号,推动了知识界解放思想,激发了我国专家学者为振兴我国
      科学文化,投身到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撰工作中来的高昂热情。
      
          二、运筹帷幄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工作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全书总体设计,编撰队伍组
      织和编写体例实施这三个环节。胡乔木同志以马列主义理论家和实践家的学识,运
      筹帷幄,决胜于这三个“战役”。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体设计上,一个重大的难点是全书按学科分类分卷编辑
      出版,还是按各国编辑百科全书通行做法,按全书条目字母顺序编排出版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978  年冬,胡乔木同志主持全书总编委主任。副主任会议讨论。他在发言中
      说:“同意《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按学科分类分卷出版”,如何分类的问题,
      “百科全书的分类与科学分类有不同,编辑部可以多搞几个其他国家百科全书分类
      材料,经过我们的编辑实践再来讨论”。在1980  年他亲自修改定稿的《中国大百
      科全书》的“前言”中,对《中国大百科全书》总体设计上按学科分类分卷出版,
      精辟他说明为:“因为这是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编辑工作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由于读书界的迫切要求,不能等待各门学科的资料搜集得比较齐全之后再行
      编辑出版,也不能等待各学科的全部条目编写完成之后,按照条目的汉语拼音字母
      顺序,混合成全书,只能按门类分别邀请全国专家、学者分头编写,按学科分类分
      卷出版,即编成一个学科(一卷或数卷)就出版一个学科分卷,使全书陆续问世。”
      这一决定,已被《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出版发行的实践证明是符合实际的,也是符
      合我国国情的。它既保证了全书总体设计顺利完成,又保证了全书编撰工作在短时
      期内全面展开,以及全书发行工作得到广大读者的支持。
      
          1986  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工作以磅礴的气势进入了高峰期,各学科
      卷纷纷上马。但是,由于全书按学科如何分类的问题一直没有完全定型,致使全书
      学科卷设置出现了不断膨胀,大有突破八十卷的趋势。已经上马的学科卷从学科知
      识门类的划分上来看,也出现了明显的不均衡现象。胡乔木同志及时地发现了这一
      问题。他在1986  年夏,向接替姜椿芳同志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的梅益
      同志提出:“改变原定出版八十卷和1989  年出齐的计划”,“原有的某些专业卷
      可以自成某专业的百科全书,以免大百科过于庞杂,不能保证全书的应有体例和质
      量水平”的意见。
      
          1987  年2 月27  日,胡乔木同志又向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提交了《关于
      改进大百科全书工作的请示报告》,报告中提出:“大百科全书事关国家科学水平
      和政治荣誉”,要“全力保证质量”,并具体提出大百科全书要“进一步压缩卷数”,
      “放慢速度”,“预定1993  年出齐,作为全书的第一版”的要求。此外,他还就
      加强编辑队伍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等提出了若干具体措施,以保证全书质量。这一
      报告于3 月初被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从而解决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总体设计上
      按学科分类设卷的一些悬而未决的难题,也进一步明确了全书编辑出版工作的发展
      方向和质量目标,推动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全面质量管理的实现和质量保证体系
      的形成。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编撰队伍组织上,胡乔木同志确定:“全书设立总编委
      会,学科分卷,要靠分编委会;可能还要分组,作为学科分支的编写组”。这一组
      织构想,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所特有的全书编撰组织形式。
      
          其核心问题,正如胡乔木同志所指出的,“主要是找人”。为此,他亲自找了
      全国最著名的专家学者任总编委会副主任。对于总编委会的委员,他明确提出:
      “凡学术上真正有建树,有见解的,或者虽然没有著作,确实是桃李满天下的人,
      可以为总编委会委员”。对于分编委会的人选,乔木同志则不辞劳苦,亲自聘请。
      例如,1984  年《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分编委会组建时,胡乔木同志亲
      自写信给李荣、朱德熙同志说:“此书不同寻常,如它的编委会不能反映出中国各
      学科的学术水平,有则不如无。你们两位当然不能参与编辑事务,但重要条目的拟
      定和内容的审定,终须相烦,这关系到国家学术荣誉。想你们两位出于爱国的责任
      心,是决然不会推却的。”在胡乔木同志的感召下,一代著名专家学者,总计二千
      余人,在百科全书的旗帜下,组成全书总编委会和各学科分编委会,共举大业。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写体例实施上,胡乔木同志指出:“全书有关中国方
      面的内容应当力求准确、公允、可信;外国方面的内容要力求不出错误。实现这一
      编写要求,既要全书的条目编撰者具有权威性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又要全书编辑人
      员具有知识水平和高度的责任心。”对于条目编撰者,胡乔木同志具体地提出“由
      最合适的人撰写最合适的条目”的原则。这一原则成为全书组稿工作始终遵循的指
      南。全书每个条目都请对这一条目最有研究的专家学者撰写,先后有二万二千名专
      家学者参加。正是这支文化科学大军,确保了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内容的准确、公
      允、可信。对编辑人员,胡乔木同志曾多次指出:“要重视抓编辑的政治学习和业
      务学习。业务学习一定要包括外国语的学习。当然,中国语的学习也不容易。政治
      学习,要有具体要求,学到什么程度,要进行考核。”他还亲自给党中央、国务院
      写报告,建议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增调十多名研究生和大学毕业生”。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编撰过程中,胡乔木同志总是在关键的时候、关键的问
      题上,精心筹划,精心组织,为我国百科全书事业发展开辟一条通向胜利的道路。
      
          三、呕心沥血
      
          《中国大百科全书》收有近八万个条目,释文约一亿二千万字,内容涵盖各个
      学科的古今中外知识。这有多少条目需要胡乔木同志审定;有多少政治敏感性问题
      需要胡乔木同志把关;有多少编辑业务问题需要胡乔木同志处理,恐怕谁也说不清
      了。留在我们记忆中的,是他呕心沥血,为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问世奉献的无限智
      慧和力量。尤其令人难以忘怀的是胡乔木同志通过对一些条目的反复推敲和多次修
      改,对全书条目编写所作的具体指导。他提出:(1) 条目是叙述文而不是论文,内
      容和语气都要客观,脉络要清楚,措辞要准确,每句话都要表达清楚。主语力求稳
      定,以免支离破碎。(2) 断语要少,要客观,尽量不用编者的口吻作论断,有些必
      要的论断,可以引用权威性的文献资料。(3) 不要使用宣传性、颂扬性词语,而要
      用客观陈述的方法,以保持释文的客观性和稳定性。(4) 不要用那些“戴帽子”的
      话,比较空泛的话,要写出具体内容,事情要交代明白,使读者看得懂。事物的发
      生时间和事实要写清楚,能写出年代写出年代,能写出年月写出年月,尽量不要含
      混和不确定。……。胡乔木同志提出的这些撰写要求,具体地揭示了百科全书的本
      质和特色,也科学地解决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编撰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百
      科全书乃至各类辞书编撰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百科全书的编撰业务是极其繁琐、细致的。胡乔木同志在《中国大百科全书》
      编撰全过程中,以社会科学家严谨的治学精神,对全书的条目语法修辞,用词遣句
      也一一定夺。例如,“了”、“就”字用法,“预见”一同的含义,“国民党军队”
      还是“国民党政府军”等等,他在条目审定中,都不厌其烦,一字字、一句句地修
      改。他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为百科全书编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凝聚着他点点心
      血的条目,为百科全书条目编撰竖起了标准的尺度和模式。
      
          四、功成身退
      
          1991  年10  月,全书的编辑工作已基本完成,就在这大功即将告成之时,胡
      乔木同志病情却日见深重,他强忍病痛,对前来看望他的梅益同志说:“对于《中
      国大百科全书》的工作,我曾说与你共进退,看来我要先退了。”他还对梅益和单
      基夫同志说:“你们要有始有终,保证全书的质量,这事关国家科学水平和政治荣
      誉。”“全书即将出齐,对全书一版工作,要认真总结,要报告中央,给中央写报
      告。对二版工作,要抓紧准备,要提出设想,听听大家的意见”。他的话,催人泪
      下,激人奋进,饱含着他对我国百科全书事业的殷切的期望和深切的眷恋。
      
          在胡乔木同志逝世一年后的今天,《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全部出版了。在
      庆祝这一巨大的科学文化工程胜利竣工时,我去拜访了胡乔木同志的夫人谷羽同志。
      谷羽同志深情地说:“《中国大百科全书》是乔木同志生前关心的一项工作。先是
      姜椿芳同志,后是梅益同志,他们经常来与乔木同志研究这项工作。现在,这部百
      科全书终于全部出版了,可喜可贺。乔木同志在世的话,他会感谢你们,感谢为百
      科全书编辑出版作出贡献的全体人员。”是的,胡乔木同志未能见到他所关心的《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出齐,便溘然长逝。若说感谢的话,我们应该永远地感谢
      胡乔木同志为中华民族科学文化发展树起的一座新的丰碑——《中国大百科全书》
      所作出的巨大的、无私的奉献。让我们把胡乔木这个名字深深地刻在丰碑上,作为
      我们对他永远的感谢、纪念。
      
          (原载《百科知识》1994  年第2 期)
      
      --------
      泉石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