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那时,我几乎每年回一次北京,回来一定去书店,看看有什么可买之书。有些
      书当时还不认为是“垃圾”(前一种是知“垃圾”而买),但从现在来看也属于
      “垃圾”, 如我买过一套近代史小丛书, 包括《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等等。
      当时是认真地作为历史书买下来,认真读,并且根据这些书向学生讲历史课。现在
      想来,这些书观点错误、史实歪曲,也是“四人帮”那一套文风。我自己中毒,还
      让学生也中毒,比一眼就能认出来的“垃圾”还坏。其实认真想来,在“四人帮”
      文化专制之下,好书哪能出版呢?所以在这个阶段,除了买一些《史记》之类名著,
      有意义外,其他“垃圾书”真不少。这些书早被我送进了历史的“化浆池”, 几乎
      没有留下来。甚至连郭沫若著的《李白与杜甫》也被我处理了。因为我觉得郭老在
      那本书中以“卷我屋上三重茅”和“恶竹恨不砍万竿”这些诗句,判定杜甫是大地
      主,实在有失大家风范,匪夷所思。读过后就觉得买上当了,反正五毛一本,处理
      完就得了。
      
          “文革”中买书不易,买好书更不易,所以,买到的书即使是“垃圾书”都读
      过,好书更是读了几遍。如今买书易,买好书也易了,但不少买了的好书,倒没有
      认真读过。也许要忆忆买书的苦,才能珍重今天自由买书之甜。我把这段经历写出
      来,就是希望年轻一代,利用这个大好时机,多读书,读好书。这也算是一个“忆
      苦思甜”的报告吧!2001年我的读书生活——读书经历之四     
      
          读书、思考、写作, 是我的生存方式。这就是说,既是我谋生的手段,也是我
      快乐的来源。2001年的日子也是这样度过的。
      
          我爱读的书首先是经典。经典是常读常新的,每读一次都有所得。做学问一定
      要有几本经典垫底。每年我都要根据兴趣和关心的问题重读几本经典。2001年我阅
      读的是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和斯密的《国富论》。这两本书都是我20世纪60年代
      上大学时就读过的。这次读《反杜林论》是缘于对收入分配问题的关注, 以及写一
      组有关文章的需要。恩格斯关于经济决定政治, 以及社会进步以恶为代价的论述成
      为我研究这一问题的出发点。我读的《反杜林论》是20世纪60年代买的吴黎平先生
      的译本, 读了许多遍了, 书上写满眉批, 读来也有点怀旧的感想。亚当·斯密的《
      国富论》算来读了三次,20 世纪60年代上大学时读是为了学习斯密的劳动价值论。
      20世纪80年代初上研究生时读是研究斯密关于经济增长的论述。这次读是想更深入
      了解这位大师市场经济的思想。这次读的是杨敬年先生的新译本( 陕西人民出版社
      ),比旧译本译得更准确、流畅。
      
          我的专业是经济学,当然读专业书是不可少的。也许由于当教员的原因,我对
      新版经济学教科书特别注意。最新版的教科书反映了经济学前沿发展,既可以更新
      自己的教学内容,又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某个新理论的指南。2001年我读的是加拿
      大经济学家迈克尔·帕金2000年新版的《经济学》。帕金并非大师级经济学家,但
      他写的教科书风行欧美。他的书真正写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而又有一定深度与
      广度,作为教科书最合适不过。书写得好,我就把它译出来了,将由华夏出版社出
      版。
      
          专业书当然不能限于教科书。经济学著作汗牛充栋,全读是不可能的,我尽量
      把自己见到的书先浏览一下,然后选精者读。2001年我精读的两本是《公司治理结
      构:中国的实践与美国的经脸》和《WTO 与中国:走经济全球化发展之路》,这两
      本书都是由留美学者撰写的论文集,也都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前一本书是
      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既有理论介绍,也有案例分析。读这本书使我对这一领域的
      前沿理论有所了解,例如超产权理论(论述了国有企业改革不仅须产权明晰,还需
      要形成竞争格局)。书中的许多内容打开了我的思路,也丰富了我讲课的内容。后
      一本书是关于中国入世问题的,在3700多种入世图书中, 我认为这本书是最值得读
      的。我喜欢看这些留美学者的书。他们受过严格的经济学训练,写的文章言之有物,
      不像某些学者的书,天马行空, 莫知所云。
      
          我这个人兴趣广泛, 什么都爱读一点。文学、历史、艺术、考古、科普, 都想
      涉猎。开卷有益, 尽管读的杂而泛, 但也常能从中悟出一些经济学道理, 或其他对
      专业研究颇有启发的心得。
      
          我爱写点随笔之类的文章, 自然也爱读这方面的书。近年来常在报刊上读到林
      行止、熊秉元这两位大师的经济学散文。今年读到了国内出版的他们的文集, 包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经济新观察”丛书中的林行止系列和熊秉元系列。林
      行止读书甚广,读他的文章犹如进入阿里巴巴的山洞,美不胜收。熊秉元善于从一
      些日常小事中体会出经济学精神,读来有滋有味。受他们的启发我在《21世纪经济
      报道》上开了“闲话经济学家”专栏,讲点故事。也常在不同报刊上写点随笔文章,
      普及经济学或谈点个人之见。这些年来, 各个领域都有优秀随笔散文。历史学家吴
      思先生的《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云南人民出版社)写得极有味道,
      被“南方周末”评为2001年10大好书,名副其实。
      
      
      
          小说也是我喜欢阅读的书,无论是现代的、后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都爱
      看。也许是职业毛病吧,读小说时总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问题, 想问题, 有时还能碰
      撞出点思想火花来。读《庚子梨园恨》(苏立群著, 中国文学出版社) 为一代红妓
      名伶的沉浮感慨,也使我联想到了当前京剧的困境。于是写了一篇《转型经济中的
      京剧艺术》,发表于《经济学家茶座》第7 期,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京剧的兴衰。
      读成一先生写的《白银谷》(作家出版社), 促使我思考晋商灭亡的原因。这本书
      写晋商灭亡前一段轰轰烈烈的回光反照。作者为写此书研究晋商十几年,又用艺术
      手法写出了一个可读性极强的故事。我从书中感悟到晋商之败关键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人治和封闭,写了一篇5000余字的书评《探求晋商衰败之谜——解读《白银谷》)
      (发表于《读书》杂志2002年第5 期) 。不读这些小说, 难得有这些感悟与收获。
      
          其实我读书并没有什么功利心,也不想做什么大学问,无非自娱自乐而已。如
      果读书中偶有所得写出来或讲出来,则又与人共乐。这正与退休老者养鸟、溜鸟,
      也与别人交流养鸟之乐一样。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