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在一个酷暑天的深夜,在我那间地板吱吱响的斗室,我停下了敲击键盘的双手,
      电脑屏幕的关闭并没有平息我的兴奋,窗外一棵大树,在月光下摇曳着,它的名字
      叫做“喜树”,这个名字,和我此时的心境是如此的吻合。
      
          可是,担心接踵而来。我担心每一个怀着阅读历史小说心态的人们,在这本书
      里只读到了失望。因此,我不得不作一个辩解:这本书不是历史小说,如果一定要
      从文学的角度来定义她的话,勉强可以算作历史纪实文学这一类吧。
      
          所谓纪实,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历史真实,如果有的
      话,历史就成了超越时空的永恒不变的抽象。所以,任何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哪怕
      是当时的记录,都是时间的长河冲击到岸边的泥沙,都是世纪的尘土叠压在深层的
      化石,是骨骼,是牙齿。而那个生命的血肉、气息、神采,则一去不返,逝者如斯。
      
          于是,那些用理性来研究分析这些泥沙、化石、骨骼和牙齿的人们就成了历史
      学家,而那些用感性来想象编造这些东西的血肉、气息、神采的人们就成了小说家。
      我的尝试,可以算是一种调和,即吸取了历史学的观点和成果,但没有采用它的叙
      述方式;借鉴了文学的叙述方式,但没有虚构情节,并加入了必要的分析。也可能
      这样的尝试非驴非马、画虎不成,但我相信:历史既不完全属于历史学家的冷静解
      剖,也不完全属于小说家的浪漫虚构,它还属于生活在真实之中的现实的人们,他
      们之所以需要历史,需要真切地了解历史的方式,是因为他们每天都在创造着历史。
      
          大汉帝国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帝国。她和在她之前的试验性的秦帝国一道,
      开创并发展了一种崭新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将夏、商、周三代根据宗法血缘秩
      序建立起来的分封制的氏族王国,转变为根据宇宙自然秩序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制
      的平民帝国,并使之深入人心,延续至近代。由于在汉代,佛教等外来思想还没有
      在中国流行,所以,汉代是中华本土文化孕育出来的第一个强盛的时代。这样一个
      大帝国的衰亡,就更加具备思考的价值。我在这本书中肤浅地归纳出几个方面,我
      发现:大汉帝国之后的每一个帝国的灭亡,都在以不同的形式重蹈大汉帝国的覆辙,
      因为这个帝国不仅赋予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姓名,而且铸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本性。
      
      
      
          本书的后半部分,和我国伟大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前半部分,在时间上
      相一致。我不敢奢望超过她,但由于写作宗旨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角度和面貌,
      即便在情节上也是如此。比如在这本书里:董卓并没有抢走吕布的貂蝉,曹操倒是
      夺去了关羽的杜氏。
      
          书中很多地方,吸收了前辈大师和学者如陈寅恪、冯友兰、钱穆、唐长孺、王
      仲荦、余英时以及当前海内外学界对汉代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其中对曹操性格的
      描写,禀承了我的导师周勋初先生的观点。
      
          最后,感谢我的另一位导师莫砺锋先生,是他使得我和这本书发生了因缘,并
      促使我完成了这本书。
      
          作者
      
          一九九五年八月写毕于
      
          南京大学南园十七舍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