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技术立国”战略的魅力
      
          著名的东京秋叶原电器大街,是全日本甚至是全世界最大的电器商业区之一,
      仅四五百米长的两条大街上,600 来家电器商店鳞次栉比,各类电器商品琳琅满目。
      叫卖声,伴随着乐曲声,从早到晚,招徕着如潮而至的顾客。
      
          据粗略估计,每天光顾这里的顾客约5 万人左右,逢节假日,多达20  万人,
      商店的年销售总额约一万亿日元。由于秋叶原电器大街的这个特殊地位,人们又称
      其为日本商界的一个橱窗,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一面镜子。
      
          今天,这里来了一位年轻人。
      
          在商店里,他详细询问了各类商品的价格、性能和特点,临走时不忘带走图文
      资料。接着,他的身影又出现在一家颇有名气的光学公司总部。一番短暂的寒暄之
      后,开始和日本人洽谈技术转让事宜。
      
          从他邮寄技术资料的收件人地址和姓名来看,他是韩国一家技术贸易公司的经
      理,正为引进技术事宜在日韩两国之间奔忙。
      
          根据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的调查,1962—1983  年间,韩国共引进2641项外国
      技术,其中有56%是从日本引进的。在上述二十年时间里,韩国共引进外资276 亿
      美元,仅在70  年代因利用外资和引进国外技术而增加的国民生产总值就占全部国
      民生产总值的36.1%。对此,德国经济学家霍普曼指出,韩国人由于充分利用了先
      进工业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充分利用了“后发展国家”的效应,使自己的工业化速
      度比发达国家所经历的时间整整快了3 —4 倍。60  年代——70  年代,韩国分别
      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意大利引进大量先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并改进,
      到1987  年间,其生产效率已经比美国高1.5 倍,比英国高2.6 倍,仅略低于日本。
      
          纵观韩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它是一个加速腾飞的进程。如果简单地将韩国经济
      的成功归结为国际社会提供的“良机”和美日“资本扶植”,这是不全面的。韩国
      经济成功的根本原因在其内部,在于它选择了一条符合韩国实际情况的经济发展道
      路,一条以“技术立国”战略为主旋律的经济发展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整个朝鲜长期受日本的殖民统治。由于朝鲜南部矿产资源
      极其匮乏,其有限的工业生产主要分布在朝鲜北部,一度形成“南农北工”的产业
      布局,其中工业资本的90%被日本垄断。二战结束后,日本将其在朝鲜的工业资本
      和工程技术人员的80%都撤回了本国。不久又爆发了朝鲜战争,这场战争使南朝鲜
      经济濒临全面崩溃。这时李承晚政权束手无策,只得求助美国提供全面经济援助,
      维持其经济的运行。1958  年,美国停止了对南朝鲜的“无偿援助”,改为贷款,
      这对全面依靠美国援助而运行的南朝鲜经济是一个巨大打击。这时的南韩面临二种
      选择,一是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革,二是全面破产。
      
          朴正熙上台后,把经济建设置于一切工作的首位,动员一切人、财、物力,狠
      抓经济发展。为了引导南韩尽快步入发展的轨道,朴正熙提出了对南韩经济实行全
      面改革的三大战略设想,即:把主要依靠美国援助过日子的消费型经济改造成通过
      发展加工工业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开发型经济;把以国内需求为主要生产目的的
      封闭式经营机制改造成以“贸易立国”为中心目标的主导性经济机制;把过去“自
      由放任”的纯市场经济体制改造成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以政府力量为主体
      的主导型经济体制。朴正熙的这三大改革战略设想宣布后,在南朝鲜引起了强烈反
      响,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拥护,尤其是得到了南韩民族工业界的响应,认为此战略构
      想是韩国经济发展的“希望之光”。
      
          但面临自然资源匮乏,资金严重不足,工业基础薄弱,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失
      业队伍日趋庞大这一严峻的现实,如何实施改革呢?以朴正熙为首的南韩政府经过
      苦苦思索和全面深入的分析,大胆提出了“技术立国”战略,并选择“技术立国”
      作为南韩经济发展战略的主旋律。三十年来,虽然韩国政治曾一度动荡,但“技术
      立国”的战略却始终没有改变,且有加强之势,这主要是由韩国的经济发展条件所
      决定的。纵观韩国科技战略的实施,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60  年代初期,韩国确定走“生产——技术——科学——民用优
      先”的发展道路。当时国际上存在着两种科技发展模式:一种是美日采用的“生产
      ——技术——科学”模式;另一种是苏联采用的“生产与科技并举”的模式。除此
      之外,还有民用技术优先还是军事技术优先的区别。南朝鲜采用了“生产——技术
      ——科学——民用技术优先”的模式。主张在60年代和70  年代要把技术资源全部
      投入到对国际上现有技术的吸收和扩散中去。甚至认为在这一阶段若存在研究和开
      发则是不正常的。其理论是,技术能力的成长存在某种适应的顺序。对后进国来说,
      在投资能力(设计和建设新企业及企业的扩张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发新产品、新
      工艺和改进已有产品、工艺的能力)发展之前,发展生产能力(开动和维持生产过
      程的能力)必须先行在生产实践中获得能力之后,才能转而获得投资能力和创新能
      力。
      
          事实证明韩国确实是这样做的。直到80  年代初韩国才开始抓自主技术开发,
      最近才着手抓基础科学研究,把1989  年定为“发展基础科学年”,并计划到2000 
      年把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NP 的比例提高到5 %(发达国家为3 %)。
      
          第二阶段是60  年代末,他们决定发展非煤铁型工业基础。在韩国发展外向型
      经济过程中,60  年代末吸取了日本的经验,不建设传统的煤铁型工业基地而是抓
      炼钢、造船和重化工,其依据就是后者“能带动出口”。并在60年代后期制定了推
      行这些行业的法律,为其生产、推销和技术开发的长期计划提供了立法基础。到了
      70  年代,这些行业确实变成了真正的“战略行业”,为外向型经济发展作出了贡
      献。现在,人们在探讨这种做法是否是构成“东亚模式”的一个组成部分或它是否
      是当代工业化发展的新方式。
      
      
      
          第三阶段是80  年代初,南朝鲜决定发展半导体工业,以便及时抓住当代主导
      型技术的开发,不断增强外向型经济的后劲。这是韩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又一成功例
      证。因为韩国这一举动,进入80  年代以来,开始与发达国家同步前进。1983  年
      底,成为继美日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者。
      
          之后又陆续开发并生产新型电子元件。其电子产品出口额1987  年已突破100 
      亿美元,约占当年世界电子产品市场的5 %,对美日在半导体领域的领导地位形成
      了挑战。这表明韩国在当代主导产业信息产业中已争得一席之地。
      
          第四阶段是从90  年代开始,韩国确立高技术产业“出口导向”的战略方针。
      韩国认为,严峻的国际形势迫使它不得不独立开发高技术,因为发达国家越来越把
      高技术当作武器来对对方进行封锁,不把开发高技术作为国家未来的目标,韩国就
      无法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下去。韩国吸收了日本发展技术促进经济腾飞的
      经验,果断地确立高技术产业“出口导向”的战略方针,即瞄准国际市场,制定各
      种优惠政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千方百计发掘人才,大量引进外来资金和先进
      技术,并和国内优势相结合,在高技术领域发挥竞争优势,然后再打回国际市场,
      以达到投资快、经济效益高的目的。
      
          科技界的老师是由学生成长而来的。
      
          在世界坐标中,韩国人始终甘于呆在学生的位置上。在政府积极倡导下,“求
      知于世界”,使节团出国考察,留学生出国留学,聘用海外专家,引进西方技术,
      吸收西方文化,文明开化之风盛极一时,特别是对西方的技术和管理、更是钟情。
      
          在欧美商人眼里,韩国市场外面似乎有一道万里长城,防守严密,水泼不进。
      近年来,为此而引起的国际官司屡屡不断,已成为国际贸易战中的一大焦点。
      
          不过,有一个市场例外,它对任何国家的产品都敞开自己的大门。这里没有艰
      难的讨价还价,没有严密的关税壁垒,各国商品自由进出,各领风骚,简直就像一
      个硕大的国际橱窗。这就是全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成果。
      
          二次大战后初期(尤其朝鲜战争后)的韩国,在科学技术领域,与西方发达国
      家相比,落后了半个世纪。为了尽快缩小这一差距,韩国政府采用了“吸收性技术
      革新”的战略。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以模仿、消化和创新。在这一战略之下,
      韩国对西方的技术引进,成绩显著。60  年代,平均每年引进几百项。70  年代,
      平均每年引进上千项。在钢铁、机械、电子等一切领域,先进国家在半个世纪开发
      出来的技术成果,韩国人只用20  多年就学了回来。
      
          南韩的技术引进和技术立国是其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其实现
      经济崛起的强有力手段。上述从宏观上把握一下韩国科技政策的变迁,那么具体讲
      来,它的科技政策怎样呢?
      
          1.科学技术的行政管理机构
      
          内阁中负责科技政策的“科学技术部”建于1967  年。该部负责制定以下方面
      的基本政策:科研与开发、培养有技能的人员、国际技术合作、研究机构的发展和
      资源的开发以及为促进科技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然而,政策的执行掌握在其它专业部门手中。科学技术部只是对与科技发展有
      关的其他各部的各种计划和管理活动进行协调的中央机构。政府中至少有8 个部积
      极参与科技的发展。如,韩国引进外资和引进技术是属“经济计划委员会”的管辖
      范围;专利、工业标准化以及工业技术开发政策的制订和实施是属于商工部的权限
      ;而科学和工程教育则由教育部负责。由于这个原因,1973  年成立了全国技术委
      员会,以便使科技发展能成为一体化的全国性活动。该委员会包括政府各有关部的
      部长,加上私营部门和教育机构的代表,而以政府的总理作为主席。该委员会负责
      商讨科技的长期发展政策,主要政策的协调,与科技发展有关的总协调以及人力开
      发计划的协调等。
      
          南韩政府在1982  年采取了强有力的加速科技发展的措施。政府的断然措施之
      一,是每季度召开一次促进科技发展的总统会议,会议参加者包括:总统、所有内
      阁成员,以及大学、私营部门和公共研究机构的代表。开会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进行
      部门之间的协调并对全国的体制实行彻底的改组,以加强技术革命的能力。1984  
      年,政府建立了科学和技术委员会,该委员会作为工作机构每月开会一次,负责使
      各个不同机构的活动一体化,并跟踪在上述季度总统会议上所提出的问题。
      
          2.科技的基础设施
      
          在对行政机构进行调整的同时,政府在加强科技能力方面也作了重大努力。1966 
      年建立了一个一体化的技术中心——“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以满足工业部门技
      术上的需要。该研究院是南韩第一个多学科研究机构,负责在应用研究的广泛领域
      中开展活动,其中包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为中小工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小规模
      试验工厂的工程技术研究。在60  年代,“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的科研与开发活
      动着重解决在生产工艺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简单和实际的现场问题。到70  年代,
      该院已从事较高层次技术问题的研究,如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开发本国原材料
      和改进引进技术。
      
          韩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工业的日益高级化和多样化,要求科研与开发工作
      不仅在数量和质量上,而且在研究范围方面与其保持同步。单靠“韩国科学技术研
      究院”一个机构已不能满足所有这些要求,取而代之的办法是将原来的机构转变成
      为一个系列专门化的研究所;每个研究所都被指定在一个优先发展的工业领域中进
      行深度开发:造船、海洋能源、电子、通讯、能源、机械和化工。从70  年代起,
      大德“科学城”接纳了这些新建立的研究所之中的大多数研究所,并接纳了许多私
      营企业的科研与开发中央实验室。
      
          包括“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以及从它分出来的研究所在内的公共研究机构,
      在韩国的科研和开发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的支出在科研与开发费用总额中
      所占的比重很大。这些研究机构在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采用和改进外国技术方
      面对工业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贡献。
      
          科学城的建设是韩国大兴科技的特色之一。
      
          让我们参观一下韩国的“大德科学城”。它距忠清南道大田市只30  分钟路程,
      各种高技术研究开发部门分布在800 万平方米的城区里,韩国科学技术大学和科学
      技术院犹如众星拱月,立于其中。这里的学生不仅免除一切杂费和食宿费,而且可
      以领取奖学金,成绩最优秀的前两名学生,甚至还能获得参加诺贝尔奖授奖仪式的
      殊荣。因此,这里人才荟萃,个个学业有成。
      
          “我希望本校学生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李正五教授充满了
      自信。80  年代,大德科学城初具规模,很快研制出一些新技术、新产品。1991  
      年在大德兴建“科学文化中心”,以招徕更多更优秀的国内外科技专家。计划到2000 
      年,大德科学城的研究机械由目前的26  个增至60  个,人口由1 万人增至7 万人。
      1991  年12  月,光州尖端科学基地又破土动工,主要研究并开发精密化学、生命
      工程等高新技术。最近10  多年,韩国各类企业研究所纷纷成立。1981  年共有43 
      个企业研究所,研究人员计2086  人,1986  年达到817 个,1990  年966 个,1991 
      年6 月底即猛增至1087  个,拥有5.4 万多名科研人员,其中博士749 名,硕士7214 
      名,学士28289 名。10  年中,研究所和科研人员各增加20  多倍。企业研究所注
      重应用研究和新产品的开发,随时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开展科技活动。
      
          近来,韩国为了追踪国际高新技术,很注意与先进国家共同进行科学研究。1991 
      年10  月,韩国科技处拟订《关于开展新国际秩序对策的尖端技术协作方案》,成
      立韩美科学技术开发财团,各出资5000  万美元,作为进行共同研究和人才交流培
      训的经费。此外,为了完成多边性国际共同研究项目,韩国决定经常保有400 名左
      右来自先进国家的研究人员,并每年派800 名科技专家出国进修。在1992—1996  
      年间,韩国将推动政府研究所和企业研究所,不惜工本地到美、日、欧的尖端科研
      基地设立韩国的研究机构,以最快的速度吸收高新技术;确立“韩国——俄罗斯”、
      “韩国——日本”共同研究体制;扩大对外国研究机构的委托开发研究事业;建立
      科技情报数据库,促进海外科技情报的集中管理和共同使用体制的形成;诱导产业
      界、大学和各类研究所相结合,参加对国际性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
      
          3.科学技术法律制度
      
          在科学技术部成立以后,颁布了一些有关科技发展的重要法律。包括:
      
          1967  年科学技术促进法(确定了政府对促进科技所承担的基本义务);1972
      年技术开发促进法(鼓励私营企业从事技术革新活动);1973  年工程服务促进法
      (旨在通过保护本地市场以及实施为本地工程企业制定的行动标准,以促进本地工
      程技术能力的开发);1973  年全国技术资格审订法(通过一套考试和颁发合格证
      的制度,以提高技术领域专业人员,尤其是那些掌握熟练技能的人员的地位)。此
      外,政府还提出了若干旨在促进特定工业部门的法律。
      
          包括发展汽车工业的法律(1962)、发展造船工业的法律(1967)、发展通用
      机械工业的法律(1967)以及发展电子工业的法律(1966)。这些法律为制定有关
      市场、生产和技术开发的长期计划提供了基础。
      
          4.科研与开发的投资和活动
      
          在过去的10  年中,韩国科研与开发方面的投资有了明显的增长。科研与开发
      投资总额由1971  年的2860  万美元增加到1976  年的12610 万美元,又增加为1986 
      年的17  亿美元。尽管韩国的经济增长率属于世界最高的增长率之一,其科研与开
      发费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仍由1971  年的0.32%提高到了1986  年的1.82
      %。80  年代初的数字反映了政府对于推动技术革新的强烈干劲。研究人员数目也
      急剧地从1971  年的5320  人增加为1986  年的47042 人。
      
          科研与开发投资的结构也有了变化。公共研究机构的人员在研究人员总数所占
      比重1972  年为46.56 %,1982  年仅为21.54 %。同一时期,私营部门研究人员
      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大学所占比重由31.2%提高了43.45 %。总之,在70  年代,
      公共研究机构起过重要作用;但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和市场对技术革新需求的增长,
      私营部门就起了主导作用。
      
          5.大力倡导科技意识
      
          大力开展科普教育,提倡“技术立国”的精神。为了号召和鼓励全民为“技术
      立国”而献身,增强全国全民的“技术立国”意识,韩国政府于1967年初,特意规
      定每年的4 月和4 月21  日为南韩的“科学月”和“科学日”。
      
          并于1967  年发起了一场普及科学技术的运动,这场运动是韩国科技发展长远
      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场运动规定了三个目标:应让全民全面理解科学技术
      在经济开发活动中的重要性,并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应用基本技术知识的习惯;
      鼓励所有人学习专门技能;促进工业技术的战略开发。这场运动还提出了三个口号,
      即教育、行动和责任。旨在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教育,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科学
      技术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有效和最有力的手段,从而掀起一场学科学、爱科学和用
      科学的全民运动。这每年一度的“科学月”和“科学日”纪念活动,为弘扬科学精
      神,增强全民的科学技术意识,鼓励全民参与和献身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总而言之,科学技术是支持工业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科学技术的以下三个组
      成部分之间应当是平衡的:对技术革新的要求,技术能力的供应,以及以上两者之
      间的有效连接。需求和连接有可能在一个短时期内通过产业政策来解决,但是技术
      能力的供应、尤其是人力开发只有通过长期的计划和投资才能实现。这应该是一支
      经过训练的劳动力,有能力鉴别和吸收外国的技术并从而进行本国的技术开发,以
      便使国家能够保持其国际竞争能力。韩国在这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
      
      --------
      泉石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