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脱颖而出兮,“亚洲四小”
      
          在太平洋西岸,沿着亚洲大陆的边缘地带,自北向南镶嵌着四颗“经济明珠”,
      其熠熠之光,令世界各国为之注目。这四颗明珠便是崛起于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四条
      经济“小龙”。韩国、台湾、新加坡和香港,自六十年代以来,根据各自的现实状
      况制定和调整发展战略,不失时机地发展外向型经济。
      
          其经济发展速度很快超过一般发展中国家,名列世界前茅,脱颖而出。西方经
      济学界称誉它们为“优等生”,把它们经济的崛起看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
      主义世界的经济“奇迹”,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在西方国家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每个年代都出现经济奇迹:五十年代出
      了联邦德国,六十年代出了日本,七十年代相继出了新加坡、韩国、香港和台湾。
      尽管它们资源缺乏,都能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引起了世界关注,名噪于世,被称为
      亚洲的“四小龙”,近年又赞之曰:“亚洲四个小日本”。
      
          这四个国家和地区之所以能够迅速摆脱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范畴,脐身于中等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行列,乃是由于60  年代以来三十多年间高速经济增长的结果。
      
          新加坡、韩国、台湾和香港都经历过长期殖民统治,到50  年代末,有的仍然
      是经营转口贸易中心,有的仍以小农经济为主,其中有的可谓资源贫乏的弹丸之地,
      但它们能克服自身的不足,立足本地,面向全球,迅速地发展经济。
      
          其经济飞跃的共同特点是持续地和高速地发展。它们的经济增长率都保持在8 
      %—13%的高水平上。进入70  年代后,发达国家由于石油危机而进入经济增长迟
      缓时期,平均经济增长率只停留在2 %—3 %的水平,在60  年代经济增长率持续保
      持在二位数的日本也仅有5.5 %的增长速度,“四小龙”却仍然获得令人惊奇的高
      速增长,它们的年递增率为:新加坡9.4 %、台湾18%、香港19.3%、韩国24.8%。
      进入80  年代,经济年递增率仍然达到在6 %—19%之间,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
      
          新加坡:60  年代初,刚从殖民地统治下获得自由,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只有
      很少量的手工业、农矿产品加工业和修船业。用新加坡人的话来说,“除了土地和
      人民外,一无所有”。正是在这样的起点上,二十多年来新加坡的经济以持续的高
      速度不断发展。50  年代递增8.7 %,70  年代经济增长速度比60  年代更快,年
      递增9.4 %。发展最快的60  年代末和70  年代初,增长率在11%—14%之间,70 
      年代中期虽然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危机的影响,仍然保持4 %—6 %的增长率。在1980 
      年—1986  年经济年递增平均保持在6.9 %的速度。国内生产总值由1960  年的21.22 
      亿新元,增长到1986  年的166.17  亿新元,增长6.76  倍,年递增8.2 %。今天
      的新加坡已与纽约、鹿特丹并列称为世界第三大海港,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
      海上钻井建造中心和仅次于休斯顿、鹿特丹的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它不仅是东南
      亚的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而且同伦敦、香港和纽约一起合称世界四大金融中心。
      新加坡经济发展在短时期内获得的显著成绩,使它从不发达国家一跃成为举世瞩目
      的新型工业化国家。
      
          香港:20  多年来,香港经济发展是非常迅速的,除个别年份外,都有不同程
      度的增长。国民生产总值由1950  年的31.5  亿港元,增加到1986  年的2918.97 
      亿港元,其增长率60  年代要比50  年代高,70  年代比60  年代高,1980年以来,
      仍然保持高速度增长。年递增率,50  年代为7 %,60  年代为13.6%,70  年代
      为19.3%,1980—1986  年为19.7%。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1950年的1408  港元,
      增加到1986  年的52759 港元。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使香港在60  年代起就已成
      为远东地区许多轻纺工业品的制造中心,而且在以出口为主导的方针下,成为国际
      贸易中心,加之70  年代的多元化发展,它又进一步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海空交通
      运输中心和信息中心。
      
          台湾:二次大战后,台湾经历了一段时间不短的混乱。50  年代后,它从本身
      经济遇到的种种困难出发,陆续采取措施,制订了一系列政策和经济建设计划,大
      约经历了15  年的时间,经济由复苏转为迅速发展。台湾经济真正进入高速增长时
      期是60  年代,到了70  年代中期已经跃入工业现代化行列,在国际舞台上受到异
      口同声的称赞。台湾当局从50  年代到70  年代,先后实行六期“四年经济建设规
      划”和一期“六年经济建设计划”,每一计划期的经济增长速度都是较高的。其经
      济增长速度,60  年代为13.5%、70  年代为18%,进入80  年代仍达12.8%。国
      民生产总值由1960  年的621.43  亿元新台币,增加到1986  年的27424.35  亿元
      新台币,增长43  倍。
      
          韩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南韩是一个长期遭受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
      的地区,它的经济是典型的殖民地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又一度直接
      控制了韩国。三年朝鲜战争使南韩的整个经济又遭到巨大破坏,直到1958  年还未
      恢复到1940  年的水平。但从1962  年开始,韩国当局先后实行了五个五年计划,
      国民生产总值年递增率,“一五”计划期为11.8%,“二五”计划期为19.9%,
      “三五”计划期为24.2%,“四五”计划期为19.7%,“五五”计划期为9.9 %。
      国民生产总值由1960  年的21.2  亿美元,增加到1986  年的1060.08 亿美元,增
      长48  倍,年递增16.2%。南韩经济的高速增长,引起世界各国的兴趣,有的外国
      报刊把南韩列入为数不多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之一,有者称之为“汉江边上的奇
      迹”,甚至有的还称之为“亚洲的又一个日本”。
      
          “四小龙”经济增长率对比表
      
          时间
      
          期间年递增率
      
          新加坡1960—1986  年(27  年) 8.2
      
          台湾196O—1986  年(27  年) 15.6
      
          韩国1960—1986  年(27  年) 16.2
      
          香港1960—1986  年(27  年) 16.8
      
          资料来源:陆大同、许咏莲《亚洲“四个小日本”发展经济的道路》。
      
      
      
          亚洲“四小龙”之所以被誉为当代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建设现代化的“优等生”,
      令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瞩目,原因就在于,他们在50  年代的经济水平还属
      于地道的落后国家和地区,经过后来二三十年持续以超过8 %的速度的增长,现在
      已经达到或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走完了先发达国家需要走上百年的历程,大
      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四小龙”在发展历程表明,他们所以能保持持续高速地增长,关键在于从制
      定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到某些主要产品的增产、停产调整等,从总体上
      说,决策是科学的。
      
          “四小龙”都具有地域不广,自然资源匮乏,国内消费市场不大,经济起步阶
      段资金严重不足,人员素质较低的短处,同时又都具备劳动力工资成本低的长处。
      据此,他们在一个较长时期实行来料加工,贸易补偿,进口替代的经济政策。这些
      正确决策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
      
          “四小龙”的经济起飞阶段是60  年代至70  年代。国际上从50  年代至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前,西方世界关税壁垒不严重,并需求一些轻工、服务市场;
      就国内条件而言,经过前一阶段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劳动者的劳动技
      能和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素质有很大提高,企业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有所
      增强,资金严重不足的矛盾有所缓解等,根据这些条件的变化,“四小龙”先后及
      时地将进口替代发展战略转变为出口主导型发展战略,由此带动了工业的重型化和
      技术化的实现。进入80  年代以后,它们充分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在调整产业结构中
      出让某些先进设备,技术以及市场,国际分工愈益广泛推行和产品愈益向高精尖专
      方向发展的有利条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发展了一批高
      科技领域的产品。
      
          在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四小龙”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促进经济上新台阶
      的过程,50  年代—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呈现了明显的阶段性。
      
          “四小龙”除香港外,都有一个权威的政府或当局,在政治权力上高度集中,
      经济上则以市场发展、市场运行机制为原则,形成“硬政府,软市场”的经济模式。
      他们十分强调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作用。韩国、台湾标榜实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
      新加坡政府也是一直强调“政府要干预经济”。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循环,扩大出口,是“四小龙”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都采取
      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极有力地促进了它们的经济高速增长。
      
          台湾和韩国最早采取这一发展战略,出口高速增长和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度增长
      也最早。1965—1973  年间,出口额年平均增长率台湾达到33%,韩国为32%,新
      加坡和香港都在11%以上。自此,“四小龙”迅速追赶发达国家,同低收入国家拉
      开了距离。
      
          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力资源,是“四小龙”经济起飞的重要原因。“四小龙”
      在近代处于东西方文明的文汇点,既受中华民族文化中勤劳、尚学的优良传统的薰
      陶,又受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的冲击和影响,有着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素质基础。
      在此基础上,他们仍然高度重视发展教育。在20  年间,韩国中学入学率从27%上
      升到80%,台湾从51%上升到96.7%,新加坡从32%上升到55%,香港从20%上升
      到62%。大学入学率,据1982  年统计,韩国达24%,台湾达19%,新加坡和香港
      分别达到11%。正是由于“四小龙”十分重视教育和科学技术,并将其转化为现实
      生产力,从而有效地增强了本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如上综述了亚洲“四小龙”腾飞的共同点,但“四小龙”也各具特色,正是这
      些特色和差异造就了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不同的潜力和发展趋势。不同的地
      理位置、不同的国土面积及矿产资源、不同的人口及人口素质、不同的政治背景、
      不同的产业结构、不同的国内、国际市场、不同的政策措施使“四小龙”并非步调
      一致,而是表现出了潜力强弱。
      
          无疑,在亚洲“四小”中,人口最多,经济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是韩国。进
      入六十年代以后,韩国在美、日资本的大力扶植和新政权的大胆精心经营以及国民
      的辛勤劳动中,国民经济获得了长足进展,一跃进入中等发展国家行列。人们已在
      议论之中:韩国是将要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所谓“门槛国家”,可能成为“亚洲的
      第二个日本”。
      
          是的,韩国民族是自信自强的民族,政治上的一系列民主改革,强大的经济后
      劲,科学技术的巨大潜力使韩国不甘再作太平洋西海岸的一条小龙,它要赶超日本,
      造就一条巨龙。
      
      --------
      泉石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