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国籍的教育”
      
          多年的动乱及被殖民者侵略、奴役的历史,使韩国人切身意识到:国家要独立、
      国力要强大,就必须首先把经济搞上去,而搞经济建设离不开科学技术人才。要造
      就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根本的一点便是要抓教育,教育是国家未来成功的关
      键。重视人才的教育观念,是韩国重视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
      
          韩国教育的另一个思想基础是民主哲学,体现为保障教育机会均等和尊重个人
      能力。教育的目的是,除了传授基本知识外,并向学生灌输重建国家所必须的价值
      和技术,这就直接导致韩国在短短的三十多年时间里,从一个贫穷的国家成长工业
      化国家,导致社会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韩国的教育目标是,不仅帮助学生们在新
      生活中扮演创造的角色,而且还要对他们灌输韩国人的价值观念。
      
          朝鲜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这种源远流长的历史造就了这个民族的
      历史意识。尤其近代以来这个半岛经历了风雨坎坷,更加造就了该民族的历史意识,
      因此,培养青年人的历史意识,使之具有国家自尊意识并认识到富强的韩国对世界
      文化的意义,是韩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
      
          韩国的教育从本国实际出发,讲求实用性和民族性,尤其注重振奋民族精神,
      使教育的效果直接在国民的精神风貌和国家的经济起飞中显示出来,这种特性被一
      些学者概括为“有国籍的教育”。
      
          这种特性决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韩国人的历史抉择。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
      殖民者独揽教育大权,扼杀民族文化和教育,实行奴化训化政策,甚至不准使用朝
      鲜文字,韩国民族教育一片荒芜。历史资料表明,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八·一五”
      光复前,朝鲜仅有2834  所小学,人数为1366024 名;中学166 所,学生数为80828 
      名;大学和专科学校共16  所,学生7819  名;师范学校10  所,学生8229  名。
      在12  岁以下的人口中,78%为文盲。
      
          经过40  年的发展,到1984  年,韩国拥有国民学校(小学)6528  所,学生
      数为504 万多名;初级中学2325  所,学生数为273 万多名;高级中学1549所,学
      生数为209 万多名;大专院校232 所,学生数111 万名;研究生院186 所,学生数
      为6.2 万名。韩国政府还积极倡导、推行多种形式的社会教育,使全国人口识字率
      达90%以上,基本消除了文盲。
      
          韩国的教育是在不断的改革中探索前进的。二次大战后,朝鲜从日本殖民主义
      统治下解放,朝鲜人民对于办教育的热情很高,因此,在50  年代南朝鲜各种类型
      的学校也办得较普遍,但因只求数量,质量不高。到60  年代中期,韩国教育走上
      正轨,开始重视质量。朴正熙为实现“民族中兴”,进行了教育改革,于1968  年
      公布了《国民教育宪章》,确定了今后的教育方向和政策,可谓韩国教育走向规范
      并迅速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进入70  年代后,韩国政府把教育视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国家预算中增加教
      育经费,采取了许多开发教育的措施。70  年代初,基本解决了小学校舍不足的问
      题,调整了中等教育结构,培养了大批的技工。这一时期还特别注重实业高等学校
      教育,新建和扩建了很多工业高等学校,不断改进授课内容,为各种产业的迅速发
      展提供了大量的技术人才。
      
          自1972  年开始,韩国政府对高等教育实行局部改革。为适应经济高速增长的
      需要,韩国的高等教育一方面扩大教师和学生的数量,另一方面改进教学内容,提
      高教学质量,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所需人才。
      
          80  年代初,受政治的影响,教育秩序一度不正常,但从1980  年下半年起即
      逐渐转入正轨。1980  年7 月30  日,政府采取了教育改革措施,促进学校秩序正
      常化,并强调国民精神教育体系化,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推动智、德、体、技协调
      发展,要求教学内容的数量和水平要适应等。1981  年12  月起还进行了教材改编
      (第四次教材改编)。1983  年6 月9 日公布《幼儿教育振兴法施行令》,同时全
      面推行义务教育。
      
          从60  年代末至80  年代初,韩国政府对教育部门的投资逐年增加。60  年代
      韩国的教育经费占年均国民生产总值的8.8 %,之后每年增长,教育经费的增长率
      多年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如1969  年教育经费增长率为18.4%,而国民生
      产总值的增长率为13.8%;1971  年前者为10.6%,而后者为9.4 %。1983  年文
      教部的教育经费支出为21748 亿韩元。
      
          为了不断改良和发展国家教育计划,政府先后成立数个特殊教育研究机构,如
      国立教育研究院,韩国教育开发院,道立及郡立研究所以及一系列私立和公立研究
      机构。除此之外,韩国教育界还拥有一些群众性的社会团体和学术团体,如:大韩
      教育联合会,大韩教育共济会,韩国教育学会,韩国行动科学研究所、韩国精神文
      化研究院、私立学校教员捐金管理公团等。
      
          韩国还在研究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搞好终身教育的问题。他们认为80  
      年代教育界的主要议题是增加教育投资,实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摸索出
      一套终身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同时,韩国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要培养理想的受
      教育者,教育制度必须进行根本的改革,为此,他们又制定了新的教育方针,即强
      调“教育为主观意识服务”,强调“具有个人特性的教育”,强调“教育为了创新”,
      “教育为未来服务”,不难看出,韩国政府的教育眼光是既实用又长远的。
      
          韩国的这种民族自强的“有国籍教育”思想并不是一种封闭的教育体系,相反,
      它是同国民教育国际化有机结合的。
      
          众所周知,韩国经济是名副其实的出口主导型经济,其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出口
      这一“牵引车”带动。那么,什么支持了这一经济战略呢?答案是韩国国民教育的
      国际化。
      
      
      
          国民教育的优劣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韩国经济在“内实”基础上走出亚洲,
      走向欧美,正是同教育走向世界相伴的。
      
          韩国本是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自60  年代韩国当局决定大力发展经济之
      时,也决定“通过教育手段对人民大众进行彻底的教育”,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自此之后韩国的教育投资在政府开支中的比重,均在15%以上,到1992  年教育预
      算达84839 亿韩元。
      
          韩国教育投资水平约等于同等人均收入国家的3 倍,所以,韩国的教育质量相
      对较高,为产业部门提供了质量较高的劳动力。韩国内外众多人士认为,这是韩国
      经济发展较某些国家为快、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较有竞争力的最重要原因。
      
          在就学率上,韩国亦居领先地位。韩国在1959  年就大体完成了小学义务教育,
      1985  年小学入学率达到100 %,基本普及了9 年制义务教育,扫除了文盲。1990 
      年,15  岁以上人口中高中毕业生占49.7%;大学升学率达到37.6%。从量上看,
      韩国的教育水平已同美、日、英、德、法等国不相上下。近来,为了进一步增强本
      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韩国政府给予教育更大重视,按照1992—1996  年第七个五
      年计划,到1996  年,韩国幼儿园入园率将由1991年的55%提到60%,高中升学率
      由86.6%提高到89.4%,大学升学率提高到53.6%,进入所谓大学教育大众化阶段。
      
          韩国的教育走向国际化正是“有国籍教育”思想的延伸,韩国人重视爱国主义、
      妥协合作精神和国际形势的教育,为韩国走向世界奠基。韩国当局认为,在这个
      “有着形形色色的概念和想法的世界上”,像韩国这种“外交活动相对来说处于初
      期阶段”的国家,必须对青年进行“团体教育”,使之爱国,并使之“了解国际问
      题和民主的实质”,“培养理解、慷慨和友爱的态度”,以便与人沟通和合作,
      (朴正熙《我们国家的道路》,华夏出版社,1988  年P189—190 )延世大学1972 
      年成立“东西研究所”,下设7 个研究组,分别对北朝鲜、日本、东南亚、中东、
      北美洲、非洲进行研究。该所与许多外国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联系,经常在韩国内
      外举行学术会议,既对外宣传韩国,又调查研究各国的全面情况。它出版多种朝鲜
      文和英文期刊和书籍,散发面比较广阔。
      
          这个研究所以及韩国其它大学的一些国际问题研究所,成为韩国对学生和国民
      进行国际问题教育的中心。
      
          80  年代末,韩国教育主管机构进行一项改革研究,准备在大学里引入公民教
      育计划,目的是训练青年人妥协,合作的处世之道,并设置辩论课程,使学生学习
      怎样与他人达成一致意见。
      
          其次,为了达到国际交流,韩国十分重视外语教育。
      
          1910  年以后,朝鲜作为日本的殖民地,被强行推广日本语,日韩间交流也自
      然十分频繁,其结果是出现了不少懂日语的朝鲜人。1945  年,日本战败,朝鲜从
      殖民主义的铁蹄下解放出来。韩国成立伊始就十分重视英文教育,尤其在美国影响
      下,英文水平持续提高。同时,出于历史渊源,韩国一直比较重视汉语教育。1991 
      年9 月27  日,韩国教育课程委员会发表第六次教育课程修正案,强调对“实用的
      有效的语言文字”的教学,而在初中把汉文合并到国语中,在高中列为选修课。这
      引发韩国一些有识之士的批评,有人在韩国《中央日报》撰文说,“在国际化时代,
      要跟上时代步伐,必须同时重视英语和计算机教育。但是,在国际化时代要想继承
      和发展传统文化,必须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汉文教育。如果为了适应国际化时代只上
      英语等外国语课而取消汉文课,就会影响我国成为发达国家,甚至会使我国文化从
      属于外来文化。因此,绝对不能废除汉文课,而应比现在更应加强汉文课,以便在
      国际化时代更加正确地理解、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一席话是颇耐人寻
      味的。
      
          经济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其关键在于人才同国际水平的接轨。韩国正是用
      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养国际化高级人才。
      
          韩国朝野一致认为,对于人多地小,资源匮乏的韩国来说,重人才、重科技是
      唯一生存之路。若没有适应数量的国际高级人才,要保证经济国际化处于较高水平
      几乎是不可能的。
      
          韩国政府于1987  年提出“科技乃天下之本”的口号,决心到2000  年跨入世
      界10  个最先进工业国家的行列。与此相应,韩国的有关投资逐年递增,占国民生
      产总值的比重,1963  年为0.24%,1970  年0.48%,1980  年0.57%,1988  年
      1.86%,1989  年1.92%。在不到30  年的时间内,这项投资的绝对值增长了230 
      多倍。而韩国当局并不满足于此,仍然有一种紧迫感,认为这个比例与美国(1989 
      年2.73%)、日本(1989  年2.69%)这些最发达国家“差距甚大”,致使韩国尖
      端技术落后,国际依存度较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疲弱。按照有关计划,这一比率
      到1996  年提高到3 —4 %,2001  年提高到5 %。由于措施得力,资金有保障,
      韩国自己培养的和从海外引进的各类高技术人才逐年增多。1967—1986  年,韩国
      科学研究人员由4000  多名增至5.2 万名,增长13  倍;每万名人口中的科研人员
      由4 人增至14  人。取得硕士、博士学位的高级人才,由1981  年的2.2 万名增至
      1991  年的8.3 万名。
      
          最近十几年,每年都有数百名大学毕业生或博士后被送往美、日、德等工业发
      达的国家深造。博士、硕士担任社长,创业建厂的与年俱增,这为韩国工业品的更
      新升级准备了智力条件。同时,韩国不惜重金到海外设置招聘机构,网罗高新技术
      人才。1968—1990  年,从美、日等国请回朝侨科学家1845  名,其中1050  人长
      期定居韩国。韩国每年还高薪聘请100 多名外国高技人才到韩国任聘或周末开展教
      学和咨询活动。进入90  年代后,由于国际上经济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
      的科技和贸易保护主义日益严重,引进技术的费用成倍增长且非最新尖端技术,韩
      国许多产业部门都深感人才不足,技术欠“尖”。据韩国国民经济制度研究院的预
      测,1992—1996,韩国缺少博士级人才6300  名,硕士900 名,学士9900  名,共
      缺2.5 万名科技人才。为此韩国政府决定,今后每年从海外聘请400 名左右高科技
      专家,派遣800 名左右的科技专家赴发达国家研修。韩国教育部还拟在1992—1996 
      年选派教师、教授4060  名到中国、俄罗斯、东欧等国家深造。
      
          与此同时,按照国际化的要求对职工进行职业培训。当今世界、经济、科技日
      新月异,知识老化迅速。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发展“终身教育”,乃是方兴未
      艾的国际趋势。韩国为了保持其经济国际化的深入,根据经济、科技的进展情况,
      不断对职工进行再教育、再培训。
      
          其一,制定法规,比照先进国家的职工培训率对职工进行培训。韩国曾制订《
      职工训练法》,规定200 人以上的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培训中心,每年训练15%的
      职工,不断培训;亦可由企业出资,派员到公共培训机构学习。
      
          否则,企业须缴纳职业训练税。每次培训后,须按《国家技术资格法》的规定
      进行考核,给合格者以相应的待遇。鉴于国际科技、经济竞争日趋激烈,1991  年
      10  月22  日,韩国科技处和执政的民主自由党达成党政协议,提请国会制定技术
      开发银行法、技术师法、科学馆培训法、科学技术振兴法,并修改技术劳务培训法。
      按照这些法规,职业培训的标准更高了,范围更广了。
      
          其二,建立科研基地和各类研究所,并与国外开展合作研究工作,用最新科技
      成果武装国民。韩国政府和各企业,逐年增拨经费,用于充实、扩建和新建研究机
      构,努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以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国际联系日益紧密,各民族走向国际
      化的趋势锐不可当。韩国文化教育的国际化同经济的国际化大体上是同步行进、相
      辅相成。
      
      --------
      泉石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