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坜事件”的爆发(1)
      
          “中坜事件”发生在1977年11月19日。起因是国民党故伎重演,在选举中不择
      手段挤垮党外候选人。
      
          当年的桃园县县长选举的候选人有二人:一位是国民党籍候选人“司法行政部
      调查局”的官员欧宪瑜,一位是党外活跃分子许信良。许信良的参选行动得到了党
      外的喝彩,在当时颇有名气的党外人士张德铭、黄玉娇、吕秀莲等人利用各自的势
      力为其助选,林正杰、许国泰、林清松、邱垂贞等活跃分子也为其活动。
      
          欧宪瑜,桃园县人,父亲是本县的警察,本人是县政府社会科科长兼“司法行
      政部调查局”的桃园情报站站长,深受当地国民党党部和省党部的信任。这位出身
      于臭名昭著的特工部门的候选人,且不论人品如何,他的政治背景就会失去大量选
      票。
      
          双方势不两立,剑拔弩张。选情对国民党一方不利。道理很简单,与国民党当
      局对着干已成为当时台湾不少民众的爱好,当局说好的民众偏不说好,对国民党的
      仇视当然转移到国民党籍候选人身上。国民党籍候选人想赢,民众偏要让你输。
      
          11月19日,星期六。正逢五项地方选举(省议员、台北市议员、县市长、县市
      议员、乡镇长),需要选出1318个职位,不同层次、竞选席位众多的选举一起举办,
      更增加了选举的复杂性。
      
          清晨,中坜国民小学校长兼投票所监察主任范姜新林,来到设在本小学的213 
      号投票所,监督投票。上午10时30分,77岁的钟顺玉和71岁的夫人邱涂菊,因为视
      力不好,正在商量如何圈选,此时不该进入选民圈票区的范姜新林来了。范姜新林
      拿过两位老人的选票,看了看后说是废票。此时,党外派来的捉“鬼”好手邱玉汀
      则跟随而来,称范姜新林故意把油泥抹在选票上,以造成选票作废。事后,桃园选
      举监察小组的调查结果显示,确是因为这两位老人把自己的私章盖在选票上而成为
      废票。
      
          此事引起群众强烈不满,长久被压抑的愤怒情绪一经发作,就难以收拾和控制。
      下午4 时,愤怒的群众、赶来支持的大学生和围观者已把警察局团团围住。晚7时,
      情绪激昂的群众冲进警察局院内,8 辆警车、60辆摩托车被点燃。更有一些人跑到
      隔壁消防局,从消防车上取出汽油,浇向中坜警察分局楼下的派出所,放火烧房子。
      部分民众冲上二楼的指挥中心,警察从后门撤退。10时,军队开进现场,群众继续
      对峙。到次日凌晨,在当局宣布范姜新林已送交法办、许信良已以超过欧宪瑜8 万
      票当选的消息后,人们才在一种满足心理下自然散去。
      
          事件平息后,蒋经国数次发出指示,在以后提名候选人时,要注意考察学历高,
      让劣迹少、名声好的党员出场,同时注意修正竞选方式,以增加取胜的根本条件和
      改善国民党的参选形象。为完成这一转变,蒋经国同意“中央党部组工会主任委员”
      李焕辞职,改组负责国民党选举事务的最高党务部门——“中央组工会”。
      
          “中坜事件”,引起党外势力对今后斗争方式的思考,出现两种不同的方针。
      一是温和派,认为应该以合法斗争为主要手段,应当慎用中坜式的“街头斗争”手
      段。温和派以康宁祥、张德铭、黄煌雄为代表。一是激进派,认为“中坜事件”显
      示了群众的力量和民心可用,国民党方面已不可能在当今的条件下大规模地镇压群
      众运动,所以今后应把“街头斗争”作为与国民党斗争的主要手段。激进派以黄信
      介、许信良、余登发、张俊宏为代表。这是党外运动第一次出现重大斗争路线分裂,
      康宁祥系以后逐渐成为党外势力中的非主流派。
      
          在1977年的五项选举中,党外人士取得了不小的胜利,一举夺得30% 的选票。
      其中20个县市长席位中夺得4 席、77个“省议员”席位夺得21席,51个台北市议员
      席位夺得6 席。以后党外势力在较长的时期内始终保持“30% 的选票防线”。在以
      上选举中,要数许信良当选为桃园县县长、张俊宏和林义雄当选为“省议员”,三
      人不同凡响,这是第三代党外势力的主要代表人物开始进入选举圈,并第一次取得
      数人同时当选的胜利。更主要的是,他们作为中青年知识分子当选和在任内的高层
      次问政议政,对于党外运动的发展有着关键性的影响,激发了更多的青年知识分子
      和中产阶级参政议政热情。1978年以后,台湾开始的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参政热就
      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
      
          被视为“台湾政治气候的转变关键”的1977年地方选举的胜利,以及“中坜抗
      议”的成功,极大鼓舞了党外势力。为迎接1978年底进行的“中央民意代表选举”,
      党外方面挟上年公职人员选举获胜的余威,乘“中坜事件”以后高涨的群众情绪,
      以新的姿态全面投入新的选战。
      
      
      
          此次选举,共有78个“增额国民大会代表”席位、97个“增额立法委员”席位、
      32个“增额监察委员”席位让各界人士竞争。党外势力颇有信心,意在夺取更多的
      席位。他们破天荒地成立了全岛性的“党外人士助选团”,全面统筹安排参选、助
      选事项,以组成最能吸引选民的竞选阵容,排出最能吸引选民的助选活动,对付不
      同选区的国民党籍候选人。
      
          1978年11月18日,还未正式成立的助选团公布了党外的《12项共同政见》,主
      要内容如下:“中央民意代表”全面改选、“省市长”直接民选、“军队国家化”、
      “司法独立化”、思想学术超然化、禁止党派党工控制学校、言论出版自由化、参
      政自由化、旅行自由化;解除“戒严令”;大赦政治犯、反对对出狱政治犯及其家
      族的法律、经济和社会歧视等,可以说是集历年来党外势力提出的政治主张之大成。
      
          11月24日,台湾“党外人士助选团”正式成立。康宁祥出任主席,黄信介、余
      登发为总联络人,由施明德任执行秘书兼发言人。在“助选团”的总策划下,党外
      候选人发动了凌厉的文宣攻势。
      
          正当台湾“党外人士助选团”闹得热火朝天、志在必得之际,接连出现几件与
      “助选团”有关的大事,给“助选团”的活动压来片片乌云。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