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不仅仅是萧规曹随(3)
      
          当谜底揭开当新发展观作为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谜底被正式揭开,各路学者专家
      在不同场合,站在各自的学科背景上,围绕新发展观,发表过众多大同小异的演说,
      媒介上的文章和言谈,千篇一律地论证着新发展观和新改革观的相互依存,以及新
      发展观的合情合理。
      
          若要证明新发展观的伟大正确,就要否定传统发展观的错误。论说新发展观,
      是从反思过去起步的。综观反思者长篇累牍的文章,大略不离三层面:人和自然,
      人和社会,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性。
      
          人定胜天,是我这样的1970年代出生的人,中小学期间受到的哲学教育。虽然
      1998年长江流域百年未见的洪灾,2000年以来北京春天地动山摇的沙尘暴,已经让
      我们感悟到填湖造田砍伐森林等等征服自然的罪过。然而,传统的发展观,在相当
      长的时间内,坚信科学技术对自然的胜利,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物质财富的增长才
      是发展的动力。尽管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为此交纳了高昂的“学费”,可他们仍旧从
      世界经济史上寻找到支持自己的论据:欧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走的就是先污染
      后治理的路子。
      
          过去的25年,是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也是城乡差别、区域差别、
      贫富差距扩大最大的时期。它招致的结果是:经济高增长、社会低发展的失衡局面。
      经济发展要讲究“效率”,社会发展要讲究“公平”。现实的情况是,一些地方往
      往只重视效率,不重视公平。
      
          过去,我们的社会在阶层分化中,积累了诸多影响稳定和和谐社会关系的矛盾。
      “田园牧歌”式的和谐状态,我们不再奢求,但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建立相
      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的良好人际关系,是必不可少的。
      
          反思过去,目的不是控诉,而是为了说明现在和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十六届三
      中全会闭幕后的那段日子,新发展观的科学性充斥了所有的舆论平台,诸多平庸而
      冗长的声像文字随处可见可闻,尽管核心只是一句话:将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
      价值取向。
      
          比较而言,国家发改委范恒山等人在“海南”的这次研讨,起码在论说的逻辑
      上,让人觉得更新颖更深刻一些。
      
          身为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的范恒山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
      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来之不易,它是历经数十年经济社会发
      展的曲折实践,用很高昂的成本换来的,是关于发展观的一个历史性的重大突破。
      
          范认为,新的发展观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在这个基础上引申出
      “以人为本的改革观”,是很顺理成章的。逻辑上很简单:不树立以人为本的改革
      观,不按以人为本的要求推进改革,就不可能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论证“以人为本”改革观和发展观的关系,兼政府官员身份的范宣称,马克思
      主义经典作家,早就揭示过“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人”这一点。就是说,发展的目的
      是为了人,应该围绕人的需要、人的自由来推进发展,同时选择发展的内容和道路。
      从这个意义上看,以人为本的改革观可能比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更具基础性,也更有
      针对性。这就要求,  改革措施的制定与选择要立足于关怀人。换句话说,所提出
      的改革措施,要体现人性,要考虑人情,要尊重人权,不能超越人的发展阶段,不
      能忽视人的需要。 
      
          赵晓,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指称,“以人为本”
      的改革观当有一系列突破。出身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赵,其滔滔不绝中
      有四点,被我记取:在“以人为本”的改革观下,革命党要向执政党转变;从过去
      注重效率或者效率优先的改革,转向以公平为目标的改革;由过去只注重人的物质
      需求的改革转向满足人全面需求的改革;制度平台,从专制的权力架构转向公权与
      私权界定清晰的新的制度平台。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