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不仅仅是萧规曹随(1)
      
          三中全会,在中共党史上的地位重要而特殊。几乎每一代领导人的政治抱负,
      都要在三中全会的舞台上不疾不徐地展现。或源于此,十六届三中全会鸣锣前夕,
      观察家们透露在外电中的频频解读,无不集中于政改的突破。希望赋予十六届三中
      全会分水岭意义的人们最后大都落空,一如含蓄地断言萧规曹随的国内分析人士。
      
          当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被鲜明提出,恍然大悟的人们猛然明白宪政体制上的任
      何创新,均是从经济开始的。事后诸葛亮们在谜底揭开后大声宣称,三中全会在政
      经大方向上的萧规曹随,只是一个方面而已。新的发展观预示着,一场调整正在到
      来。
      
          仔细思量,亦无须大惊小乍,十六届三中全会把侧重点放到经济问题上,非但
      是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瓶颈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传承。
      
          2004年2 月下旬,总部设在海南的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在两会代表和委员们
      行将进京的前些日子,大张旗鼓地搞了个研讨会,中心议题是:以人为本的改革观。
      由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等大佬级人物的出场,是次会议尤为引人
      注目。
      
          彼时,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谢幕已逾四个月。期间,无论官方,抑或民间,对
      三中全会的解读,始终没有停止过。
      
          事实上,对恐怕还有更多政经问题需要揣摩和体会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人
      们猜谜般的解读,在会议大幕开启半年前,就纷纭四起了。
      
          完全不同的改革局面
      
          2003年11月前夕,随着媒体间歇性点拨的不断升级,日益迫近的中共十六届三
      中全会,已成北京最为流行的谈资之一。
      
          8 月,即有媒体用“里程碑”来喻示即将到来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可能具有的历
      史意义。中共党史专家认为,这样的比喻并非刻意夸大其辞,因为三中全会在中共
      党史上地位甚为特殊。溯往可知,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将中国经济推
      入“改革开放”时代;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江泽民领导的中共中央确立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据新华社报道,此次三中全会,中共中央提出
      研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和修改宪法部分内容,意义之大自然是不言而
      喻。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卓元接受经济日报社《经济》月刊访问时
      指出,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题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好与十年前的十
      四届三中全会遥相呼应,其历史意义将与后者相当。年届古稀的张卓元,是此次十
      六届三中全会报告草案的起草专家之一,也是一位于政策面及社会均具有影响力的
      学者。其“历史意义说”,颇具公信力和传播力。
      
          综观媒体的报道可知,坊间对十六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深信不疑。9 月12日,中
      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就证券问题的一席平常讲话,也被海通证券研究所有关人士理
      解为“政策信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理由是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
      的背景下,管理层发表如此明确的观点不会是一种偶然,其意义也不同于日常工作
      中的想法或者仅仅是针对当前市场行情作出的短期反应,而更可能具有战略性的意
      义。
      
          观察人士称,十六届三中全会之所以具有意义,不仅仅因为它是一次“三中全
      会”,而是因为它将就一个全新的改革局面,作出一些新的指导未来十年走向的方
      案。
      
          改革局面的变迁,从表达方式的差异上可见一斑。十年前那次三中全会,对于
      市场经济,中共赋予了一个动词:建立,十年后,这个动词,改成了“完善”。内
      中深意,不言自喻。
      
          根据中国改革本身的内在逻辑,渐进式改革十年来已经进入了任务艰巨的“攻
      坚”阶段,香港《大公报》援引北京观察人士的话称,改革之初普遍受益的局面将
      转变为部分受益、部分受损的复杂局面,一部分改革主体将变成改革对象。
      
          一个完全不同的改革局面,还凸显在失衡的经济社会格局。十年改革不仅带来
      了巨大的正面的乘数效应,也招致负面效应的纷至沓来。东西部发展失衡,贫富比
      例的失衡,失业和就业的失衡,都预示着城乡协调、经济社会协调的迫不及待。此
      外,后WTO 时代对遵守共同的国际规则的要求,都呈现出一个迥异于往昔的改革局
      面。  基于此,部分官方和民间智囊机构的学者们开始呼吁中共领导人回应新局面,
      以“实现这种发展战略的转变”的“胆量”,决意“攻坚”。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