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改:中国的第二次转型(2)
      
          社会主义新潮“改革已经到了值得转轨的时候,转轨的核心是用新的制度去替
      代它。”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胡鞍钢教授说,中国面临着第二次转型。这位资深
      国情问题专家认为,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到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中国的第一次转型,当
      下从经济建设为主转为制度建设这样一个方向,就是中国的第二次转型。
      
          我没有看到胡对“制度建设”的详细论述。事实上,我们很难有一个明确的概
      念,来框定胡温体制形成后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转型。凭借直觉,观察家们断言中
      国正在开始第二次转型。他们的直觉来自新最高决策层一系列的个人行为。处于
      “法治国家”前夜的中国,领袖人物的个人行为,具有比一般国家更为强大的政治
      影响力。他们一年间的身体力行,已鲜明地指出中国社会发展的大方向。
      
          政论家郑永年在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署名文章,称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
      的重新建构,胡温新政凸显的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新潮。它不同于毛泽东时代与民族
      主义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不是旧式社会主义的回归,而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郑指出,社会公正、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等等旧式社会主义的合理理念,得到了继
      承,但实现这些理念的方法,则完全不同于往昔。
      
          如果我们真的理解中共理论家们在2003年前后就党建理论发表的新见解,就知
      道郑的这些观点,骨子里并不比他们更新潮。“新三民主义”一经提出,理论家们
      就注意到新领导层在政策层面追求社会公平的新动向。
      
          “国家尊重并保障人权”在修改后的宪法中得到确认,“以人为本”从新领导
      人口吐出,都显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未来基调。如郑永年所说,作为欧洲社会主义
      思想运动内核的“人本思想”,曾是上世纪80年代着力批判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的一个方面。我以为,执政党当下高调提出“以人为本”,表明新领导层正在重新
      认定占社会大多数的工农阶层的利益,未来的制度建设,将以社会体制改革作为重
      心内容。譬如,不再片面强调GDP 指标。
      
          第二次转型,看上去,是暴露社会严重失衡的SARS偶然引发的。事实上,它是
      社会稳定隐患集中爆发后的必然选择。胡温新政后,走在平衡木上的中国,面临着
      严重失衡的社会如何保持稳定,如何实现全面转型的挑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
      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不良社会风气继续蔓延;一
      些人对防治消极腐败现象信心不足;就业与再就业形势的严峻。凡此,均让部分民
      众对未来生活感到忧虑。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称,中国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更为深刻更
      为复杂的新阶段。与要求构建现代产权关系的经济转型相呼应,形成新的社会利益
      整合机制的社会转型也迫在眉睫。
      
          回首新政12个月,新一届政府正在弱化经济建设型政府的特征。即便是先前与
      政改牵涉较多的政府改革,也显露出社会改革的一面,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
      务型政府转变。观察家认为,一个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相适应的,以人为本的现
      代政府模式,已端倪初现。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