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改:中国的第二次转型(3)
      
          GDP 指向标的改变我以为,GDP 指向标的改变,最是生动地体现了“中国的第
      二次转型”。
      
          2003年8 月,一份关于怒江中下游的水电规划报告就摆到了决策者案头。此前
      一个月,包括怒在内的" 三江并流" 刚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报告的起
      草者宣称,怒江全部梯级电站建成后,每年地方财政收入将增加27亿元。
      
          " 给子孙留一条原生态河流" ,还是" 给怒江人民一条出路" ?决策者在这样
      的困境中,用堪以描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GDP ,抛弃了这份追求GDP 增长而不
      惜牺牲生态环境,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而最终忘记了增长目的的报告。
      
          SARS危机爆发后,社会各个阶层的公众,都陷入GDP 的反思中。
      
          2003年春天,新华社主办的《了望》周刊载文称,GDP并不是一个衡量经济
      福利状况的完美指标,对美好生活作出贡献的某些东西,并没有包括在GDP之中。
      
          2003年仲秋,《南风窗》总编辑秦朔在复旦大学演讲,启迪大学生们打破GDP 
      神话。嗣后,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曹志洪,接受我的专访,呼吁在GDP
      中沉醉的长三角的有司们,苏南和长江三角洲的稻田不能再减少了。
      
          当时间从秋天转到冬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奠定了“经济增长与协调发展并重”
      的基调。
      
          供奉神坛多年的GDP 风向标,在胡温体制下,就这样发生了改变。沉没在地底
      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公共卫生问题,悉数浮出水面。清算医疗、社会保障等方
      面的历史欠帐的呼声,标志着SARS危机提出的严肃课题,已摆放到公共舆论集体讨
      论的平台上。  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从过去的理论认识阶段,发展到
      在具体的实践中给予足够重视的新阶段。 
      
          就这样,社会各阶层人士集体发出的呼声,箭头似地指示出第二次转型的方向
      :由经济建设为中心,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迈进。
      
          实际上,推动这一转变的原始力量,并非上述社会各阶层的代表人物,而是情
      绪被激化的小人物。安徽拆迁户在天安门前的自焚,江苏拆迁户抱着公务人员一起
      死,不仅激起了社会公众的负面情绪,也让当政者吃惊。弱势群体的抗议,不是政
      治行动,也不是邪教的无知和盲动,他们的举措只是纯粹的为了生存权利的极端抗
      议。当政者不得不直面社会层面的各种悖论,为什么国家经济增长迅速,却有那么
      多的人越发地贫困不堪?
      
          2004年初,对GDP 的新的共识业已基本达成:GDP代表经济增长,但不是全
      面发展,它反映不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是否协调、城市与农村是否协调,反映不
      出一个经济体内的贫富差距,反映不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也反映不出
      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研究经济行为的人们发现,一度被媒体炒作的浙江部分地市以GDP 考核干部的
      “新标准”,早已被打破GDP 神话的舆论氛围所淹没,再也没有哪个不知趣的官员
      高调谈论先前的那个GDP 了。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