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是浮躁的极至
      
          一份调查显示,在自杀人群中,90%是由于一时想不开冲动地选择了自杀行
      为,这是由于浮躁在作怪。所以,我们要预防自杀,除了要心存希望外,最重要的
      是从心底里把“浮躁”这棵毒草拔出来。
      
          继张国荣跳楼自杀后,韩国现代的公子又跳楼自杀了。在抑郁、精神分裂、自
      杀三大精神疾病中,惟有自杀最神秘,也惟有自杀被人作为一种特异的社会文化现
      象来研究。
      
          2003年9月10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共同确定的第一个
      “世界预防自杀日”。而就在此前两天——2003年9月8日,复旦大学发生一
      起女研究生跳楼自杀事件。这起事件再度向我们敲响警钟: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
      当今社会,应该重视、关爱那些精神忧郁患者,防止他们做出过激行为。
      
          许多自杀者在自杀前多有自杀征兆,这种自杀征兆也常被患者家属或同事、同
      伴忽略,如一些暗语或行动不被进一步地理解等。
      
          自杀并非突发。一般而言,自杀者在自杀前处于想死的心态,同时又有渴望被
      人救助的矛盾心理,从其行为与态度变化中可以看出蛛丝马迹。大约2/ 3的人都
      有可观察到的征兆。通常一个人考虑要自杀时,我们可以从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
      来加以判断,是否这类的话语或事件可以造成自杀行为的产生。一般而言,在自杀
      行动执行之前,想要自杀的人不管是在语言或是在非语言的表达上也好,都会显露
      出极为明显的警讯。
      
          但是仍有一些危险的指标,我们必需加以注意:喜怒无常的情况增加;看似情
      绪低落或是哀伤;感到无价值或失望;从朋友、家人与日常活动中退缩下来;饮食、
      睡眠或性习惯的改变;特殊的自杀性威胁信件、诗词或短文论及预期性死亡的内容
      ;持续性的苦闷;课业或工作表现的低落;在年轻的朋友身上,可见暴力、敌意或
      反叛的行为,其中也包括经常性的不告而别,中断亲密的关系,增加药物及酒精的
      使用量,失败的爱情关系,不寻常的忽略个人的外表,快速的人格改变,生理症状
      的抱怨,如:头痛或倦怠感陈述,“这是没有用的”、“不再有任何牵挂”的字句,
      突然丢弃所拥有的物品;将原本杂乱无章的事情,整理得井然有序,等等。
      
          当发现所接触的人,有类似的情形时,你可以确定他是自杀的高危险群者。他
      急迫需要你的紧急送医协助,不管你是自行送医或是报警处理,你的立即性协助,
      将可挽救一条脆弱无助的生命。
      
          人类为什么会有自杀现象呢?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有一个经典的论述:“当一个
      人对生存的恐惧大于对死亡的恐惧时,他就会选择自杀。”什么是最大的生存恐惧
      呢?那就是绝望,就是一个人对现状或未来彻底绝望。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想防止
      自杀,首先要铲除产生绝望的土壤。
      
          有一些绝望基本与社会或他人无关,比如某人患了人类目前无能为力的疾病后
      对生活失去了勇气。这似乎是他一个人的事,但我们也不能让他们因此而自杀,因
      为他的一死了之,作为一种记忆的阴影,会把长久的遗憾和疼痛留给活着的人。我
      们应该帮助他战胜病魔,应该给他以关怀,应该尽力为他减轻痛苦,让他用自然的
      方法走完人生之路。
      
          有一些绝望既与个人有关,也与社会有关。比如:恋爱、婚姻失败,经营破产,
      上当受骗等等,少数人也往往会选择自杀。怎样减轻他们的绝望感呢?对绝望者,
      我们可开导他擦干眼泪向前看,而社会的责任是,要不断改善整体生存环境以改善
      个人的处境,如通过法律、道德等多种因素,让恋爱、婚姻、家庭更加理智和谐,
      让市场竞争更加公平,让社会保障机制更加完善,让奸诈者越来越少。
      
          一份调查显示,在自杀人群中,90%是由于一时想不开冲动地选择了自杀行
      为,这是由于浮躁在作怪。所以,除了要帮助想自杀者建立希望外,最重要的是要
      帮他从心底里把“浮躁”这棵毒草拔出来。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