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新的出发点
      
          一 日本的战败及战后改革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的同时遭到盟军占领。盟国为了防止日本再度发生
      给亚洲人民带来巨大伤害的侵略战争,将解除日本的军事力量(非军事化)和使民
      主主义扎根日本(民主化)作为战后改革的目的。在这种改革下,日本发生了什么
      样的变化?
      
          向民主国家的出发
      
          左下图中上面降落下来的不是炸弹,而是写着“民主主义革命”的降落伞。做
      这件事的是美国,而兴高彩烈准备接受的是日本的国民。实际上,占领日本的GHQ 
      (盟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 接二连三地发出了许多指令(见上表)。同时,改革
      也并非仅仅是由GHQ 自上而下压下来的。战后的改革有许多是民众的心愿,而且也
      有在战前就提出来的改革主张。所以改革才能够得以迅速地推进。
      
          制订日本宪法
      
          现行的日本国宪法正是在这样的气氛中被制订的。1946年11月,新宪法公布,
      翌年5 月施行。该宪法与战前的宪法不同,其最大特征是规定国民拥有主权,放弃
      战争,扩大基本人权的保障。下图是对写在宪法第9 条中的“放弃战争”原则加以
      说明的图画,特别强调了和平宪法的特征。可见在这部宪法中融入了怎样的美好愿
      望啊!
      
          战争的最高责任者昭和天皇怎样了呢?图3 是正在巡视地方受到人们热烈欢呼
      的天皇,然而这却不是战前的照片。昭和天皇非但没有受到战争责任的追究,反而
      根据日本国宪法成为日本国民的“象征”。读了有关东京审判的内容,再体会这一
      结果的意义吧。
      
          战后改革的背后
      
          日本的战后改革,确实是日本向着民主主义与和平主义方向转变的关键。然而
      改革也是有限的。
      
          比如,冲绳的情况与日本本土就完全不同。日本战败前冲绳已经被美军占领而
      实行了直接统治。直到1972年归还日本之前,冲绳都是在美国的控制下,将英语和
      日语作为公用语,使用美元。还在那里建立了许多美军基地。即使现在,美军基地
      还占冲绳县面积的1/10,是全日本美军基地的3/4 。因此,对冲绳而言,“战后”
      无论是离民主化还是非军事化都是极为遥远的。
      
          另外,战后的改革没有持续下去。由于美国与苏联的对立,中国的内战,朝鲜
      的南北分裂等原因,东西方冷战加剧了。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在1948年左右改变了
      占领方针,要把日本复兴起来变成“反共的堡垒”。以在“阪神教育斗争”中发出
      的非常事态宣言为转折点,战后改革失去了初期的积极势头,受冷战的影响越来越
      深刻。
      
          日本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进入战后的。对照韩国和中国的战后,日本战后改革
      的意义与问题就比较明显和突出了。
      
          二 朝鲜半岛的解放与分裂
      
          1945年8 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投降,朝鲜半岛终于从殖民地中解脱出来了。
      但是,三年后才在朝鲜的南边和北边各自建立了不同的政府。为什么迎来了解放却
      没有直接独立,最终还分裂了呢?
      
          为建国成立的自治组织迎来解放后,朝鲜人期望社会安定,重新建立国家。刚
      一解放,在汉城和全国各地就成立了名为“朝鲜建国准备委员会”的组织。参与这
      个组织的人们担负治安和行政等工作,目的是使社会安定。各地区的朝鲜建国准备
      委员会支部后来改名为“人民委员会”的自治组织。
      
          但是,占领朝鲜南部的美军不承认人民委员会*等朝鲜人自己成立的自治行政
      组织。相反,苏联认可人民委员会,同时支持成立共产党政权。
      
          持续的政治对立
      
          对于应该将新诞生的朝鲜建立成一个什么性质的国家,在朝鲜人当中出现了不
      一致的意见。有人主张应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有人则支持社会主义。有的政客主
      张在南朝鲜与美国的军政统治合作,有的政客表示坚决反对。虽然出现过将两种立
      场的人团结起来的努力,但最终没有获得成功。
      
          1945年12月在莫斯科召开了美国、英国和苏联三国外长会议,此后,朝鲜社会
      的矛盾变得更加深化。在这次会议上就在朝鲜成立临时政府达成一致。并且,确定
      在朝鲜具备独立能力以前,美、英、中、苏进行托管统治的最长期限为5 年。对此
      决定,一部分朝鲜人赞成,认为决定建立临时政府将给朝鲜带来独立;相反,有些
      人表示反对,反驳说托管统治是小视朝鲜人的统治能力。
      
          美国和苏联为将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达成一致的事项付诸实践,分别在1946年
      和1947年召开两次美苏共同委员会议*。但是,两国只是在反复重复自己的主张,
      会议没有取得任何成果而告终。
      
          南北各自建立政府
      
          美苏共同委员会以失败告终后,联合国决定按照人口比例进行总选举,在朝鲜
      半岛建立政府。但是,北朝鲜和苏联认为联合国的决定有利于人口多的南朝鲜,如
      果按照联合国的决定,政治的主导权将被南朝鲜和美国夺去。因此,北朝鲜和苏联
      拒绝了联合国的决定。遭到北朝鲜和苏联拒绝的联合国决定先在南朝鲜成立政府。
      如果这一计划付诸实践,分裂就将成为定局。为此,在平壤召开了由南北政党和社
      会团体参加的协商会议。这时,反对只在南朝鲜进行选举的武装起义在济州岛爆发。
      但是,这些都无法阻止单独政府的成立。在镇压济州岛起义的过程中,民众遭到军
      队、警察和右翼青年团体的大量屠杀。
      
      
      
          结果,在获得解放整三年后的1948年8 月15日,在南朝鲜成立了大韩民国,北
      朝鲜于9 月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半岛最终由于世界的冷战体制和
      国内的对立没能建立统一政府,形成了南北分裂的局面。南北朝鲜的对立和日益加
      深的冷战体制最终将朝鲜半岛推向战争。
      
          *人民委员会:日本投降以后,在朝鲜各地成立的民众自治组织。有的人民委
      员会是直接成立的,有的是由朝鲜建国准备委员会支部演变而来的。
      
          *美苏共同委员会:为将莫斯科三国外相会议的决定事项付诸实践,解决朝鲜
      问题而召开的美苏两国的代表会议。
      
          朝鲜半岛南北各自建立政府的过程
      
          ——南北协商(平壤, 1948 年4 月)
      
          ——“四三”事件(济州,1948年4月3日)
      
          ——大韩民国政府成立(汉城,1948年8 月15日)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平壤,1948年9 月9 日)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
      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新中国是怎样诞生的?它的出现对国际局势又产生了怎样的影
      响?
      
          新中国的建立
      
          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 特别是冷战局面的开始, 国共合作局
      面也结束了。掌握政权的国民党凭借美国的援助发动了与共产党的内战, 但是由于
      缺少民众尤其是农民的支持而遭到彻底失败。国民党领袖蒋介石率部退到了台湾岛,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
      
          1949年10月1 日,毛泽东在北京的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们
      为了表达对这个独立的新生国家的喜爱,称其为“新中国”。新中国的首都设在北
      京,国家主席为毛泽东,政务院总理是周恩来。中国的陆地面积为960 万平方公里,
      当时的人口为4.6 亿。
      
          新中国成立以后,加入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
      力量的对比,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给正在受到帝国主义压迫的第三
      世界的人民带来了希望。
      
          建设的展开
      
          新中国建立后,农民通过土地改革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工人也翻身成了工
      厂的主人,社会地位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劳动热情非常高涨。国家投资进行了大规
      模的基础建设,一大批工厂、矿山、电站兴建起来。身居海外的爱国知识分子,出
      于对新生国家的信任与支持,放弃优越的生活与工作条件,冲破重重阻力,从欧洲、
      美国、日本等地回到中国,从而形成了一股知识分子回国潮。钱学森、李四光、华
      罗庚等著名科学家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了“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
      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宪法特别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施民族区域自
      治政策。中国少数民族与汉族相比虽然在人口数量上差距很大,但是在物质生活条
      件和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等方面与汉民族有同等的地位,少数民族语言、风俗等文
      化还得到保护与发展。宪法明确保护妇女的参政权、受教育权和劳动就业权,使妇
      女能够充分享受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受教育机会和就业率也都有明显的提高。在
      中国流行着“妇女可顶半边天”的说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成立时,正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严重对立的冷战时期,西方
      大国对中国进行了孤立、封锁。中国政府积极与亚洲各国联络,参与国际事务。1954
      年,中国总理周恩来在日内瓦召开的解决朝鲜问题的会议休会之际访问印度,与尼
      赫鲁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提出了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的五项原则,即:互
      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一原则在1955
      年的万隆会议(也称为亚非会议)上通过的《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宣言》中加
      以确认,并逐渐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
      
          栏目1  两面的麦克阿瑟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1880 ~1964) 虽然是美国的军人,却是对东亚产生了重
      大影响的人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曾担任陆军五星上将,战后被任命为盟军
      最高司令官(GHQ) ,成了统治日本及朝鲜半岛南部的最高领导人。战后对麦克阿瑟
      的评价见仁见智,从中可以看出他完全不同的两个侧面。
      
          首先,麦克阿瑟怀着强烈的使日本非军事化的信念,进行了前面介绍的改革。
      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特别是在占领日本的初期,舆论称麦克阿瑟是“解放者”。
      每天,他都可以收到几百封来自日本国民的信,而其中多数是感谢信,称赞他是
      “活生生的救世主”、“世界上最伟大的首领”等等,甚至有人将麦克阿瑟的照片
      取代了天皇的照片而悬挂起来。
      
          然而,麦克阿瑟又有一副与上面完全不同的特别严厉的面孔,那就是有着非常
      强烈的反共思想,在强化冷战方面作为司令官的冷峻的面孔。根据他的命令,一万
      名以上的日共党员从政府机关及民间企业被开除。尤其是朝鲜战争一爆发,他立刻
      成了指挥作战的司令官,将美军从日本送上朝鲜半岛。为填补美军离开后造成的空
      白,他要求日本组织警察预备队。开始的时候,他踌躇满志地要将朝鲜民主主义人
      民共和国军队全部歼灭,而战争陷入泥潭时,他又主张使用原子弹并对中国本土进
      行攻击。因为屡次越权擅自做主,麦克阿瑟最终被美国的杜鲁门总统解除了司令官
      的职务。
      
          两种面孔固然是麦克阿瑟个人的性格体现,但是不是也可以认为是美国在东亚
      政策上的“两张面孔”呢?
      
          栏目2  遥远的故国
      
          日本在战争中曾经把约72万朝鲜人、4 万中国人强制送到日本服劳役。另外,
      还把朝鲜人掳到萨哈林和库页岛及中国的东北和南方。包括军人在内的约660 万日
      本人在战后滞留在国外。其中,约77万人在朝鲜,约155 万人在中国东北。战后,
      这些人大部分都回国了。但是不能回国的,及在回国途中死亡的人也不在少数。
      
          “满蒙开拓团”的悲剧
      
          战前根据日本的国策而被送到中国东北的日本农民(满蒙开拓团)和作为“满
      蒙开拓青少年义勇队”被送出去的少年们,在8月9日苏军参战后,成了掩护日本
      军队逃跑的“盾牌”。  在逃难途中不少人因饥寒交迫而丧失生命。其中也有的被
      迫与双亲分离而留在中国,成了被中国养父母养育的孩子。据说这些被中国养父母
      抚养的日本孤儿超过了3000人。
      
          “浮岛丸”事件
      
          日本宣布投降后第九天的8 月24日,驶入京都舞鹤港的船只“浮岛丸”突然发
      生爆炸沉没了。当时,船上有在战争中被征到日本的朝鲜劳动者及其家属约4000人。
      他们乘船从日本的青森出发,准备经过舞鹤到朝鲜的釜山。关于爆炸的原因,有的
      说是中了战争中美国军队投下的水雷,也有的说与日本军人有关。当时,政府只发
      表了死亡549 人的消息,其他的情况只字未提。
      
          萨哈林岛上的弃民
      
          直到日本战败时,在当时日本领有的萨哈林岛(库页岛)南部还有许多日本人,
      也有战争期间被征到那里的朝鲜劳工。战后,苏联占领那里的时候,有大约30万日
      本人和4.3 万朝鲜人。但后来日本人被遣送回国,而朝鲜人却仍被留在当地无法回
      国,被称为“弃民”。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