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佛主义”的民主需求(1)
      
          中间阶层的民主需求冷淡一定程度上在于“拜佛主义”倾向。
      
          中国人传统上喜欢烧香拜佛。即使现在,我们在旅游景点的大小庙宇中仍然能
      看到各色人等很虔诚地拜伏在神像佛龛之下,其中不乏“有头有脸”的人物,说明
      这种现象和社会层次关系不大。但我们却不能就此说中国的佛教徒人数众多。因为
      中国人拜佛大多比较功利,平时并不会有意识地、虔诚如一地吃斋念佛、积德行善,
      只是到了有求于神佛的时候才想起要拜一下,并不惜重金许愿。春风得意的人是很
      少想起要拜佛的。而真正意义上的佛教徒所信奉的是一种信念,与功利无关,不会
      因有求于神佛才敬佛,也不会因无求于神佛而不敬佛。另外,拜佛在普通人的现实
      生活中并不是解决问题的首要选择,而是其他选择难以如愿的最后一条心理防线。
      
          这种倾向反映在政治领域,就是中国城市中间阶层对于民主理念的功利性和短
      视性,可以称之为民主理念和需求上的“拜佛主义”。
      
          毫不夸张地说,民主理念相当程度上成为了一种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可以与
      宗教崇拜相提并论。社会之所以需要民主,可以有两个理论出发点。一个是功利主
      义的,认为民主是可以促进公共利益、避免公共权力失控的制度安排;一种是价值
      性的,认为民主本身就是不言自明的价值诉求。西方学术界有人把它们概括为“保
      护型民主”(如三权分立)和“发展型民主”(如人民主权理念)两种模式,参见
      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第一部分,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达尔则概
      括为麦迪逊式民主和平民主义民主。参见罗伯特·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三
      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无论这两种民主模式存在怎样的理论分歧,
      经过思想启蒙运动和若干世纪的文化传承、制度建设,民主理念本身作为文化价值
      已经深深地烙在了西方民众的意识之中。
      
          与西方不同,民主之于东方,更多地出于功利的目的,也就是“拜佛主义”倾
      向,期望民主这尊“佛”能够直接解决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基本权利保障等诸多
      现实内容。而且,对民主所能带来的现实期望是短视的,并不会“未雨绸缪”,先
      推动民主建设而后期望民主成果。相反,只有在已经产生了诸多现实需求,而现有
      的社会资源取得方式不能满足这些需求的时候,才会想到要“拜”民主这尊佛。而
      且还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在亲身体验了民主所具有的优势和所能带来的利益之后,
      才会产生民主建设的诉求;否则,宁愿寻求其他途径来实现利益诉求。这样,即使
      建立了民主制度也并不稳定,一旦利益诉求不能凭借民主制度得以实现,会轻易地
      推翻它。
      
          可以看出,对于中国城市中间阶层来说,产生民主需求需要双重条件,一个是
      民主启蒙,另一个是利益动机。而且,这两个条件并不是平行的,相对于利益动机,
      民主启蒙是首要的。因为,在缺乏民主启蒙的条件下,中间阶层为实现其利益动机,
      宁愿选择其他对于他们来说更熟悉的诉求方式,如权威主义,而不是非本土传统价
      值的民主理念。也就是说,如果经过了民主启蒙,即使利益动机不强烈,也会产生
      民主理念和一定程度的民主诉求;如果没有经过民主启蒙,即使利益动机很强烈,
      也不会将利益动机引向民主理念的建立和对民主的需求。这种民主需求的双重条件
      和优先顺序要求,使得在接受民主理念上显得比较困难,容易导致民主冷淡现象。
      
          说到底,“拜佛主义”反映的是东西方在接受民主观念上的文化差异。民主理
      念是一种纯粹西方的价值传统,这种政治文明成果在当前的世界中是否具有普适性,
      是个充满争议的课题。但本土文化对民主实践所产生的影响,却是任何学者都不能
      否认的。他们的争议在于,民主的普适性能否克服这种本土文化的差异,超越传统
      价值观念,成为新的主流价值观。
      
          中间阶层是社会骨干阶层,作为社会转型中所分化出的新生力量,拥有较高的
      教育背景,接受了许多新事物和观念,其中许多来自于西方。但民主启蒙并不是一
      蹴而就的过程,对于其他阶层如此,对于中间阶层也是如此。正如朱海(05)所说
      :“我们这个民族还是一个习惯被统治的民族,严厉的制度约束还是适合中国的,
      至少比较稳定。”只不过,中间阶层对新价值观念的接受速度较其他阶层要相对快
      一些,在接受程度上要相对高一些。
      
          对于当前的中国城市中间阶层来说,社会现实为民主需求所提供的条件恰恰还
      不充分,从而导致了他们的民主冷淡:缺乏民主理念启蒙,缺少利益动机,利益动
      机的实现有其他替代性的诉求方式。这些社会现实条件的约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①舆论长期引导所产生的效果,直接延缓了民主启蒙的进程。这种舆论引导的
      效果,对于整个社会民主理念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深远的。甚至,这种引导经过长
      期沉淀,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意识形态式的影响。这种意识形态影响与其他类型的
      意识形态影响具有共同的特点,比如程式化、不加分析、无可置疑等。即使对于那
      些具有较高文化层次和分辨能力的中间阶层来说,这种影响也已经潜移默化在价值
      观念中。
      
          比如民主建设与民主素质问题。本研究中的很多被访者以国民素质不高作为否
      认民主建设可行性的首要理由。然而,当前国内的民主实践恰恰是从“素质最差”
      的农村村民开始的;相反,素质高得多的城市居民并没有实践更多的民主内容。已
      经有研究数据表明,在对农民选举意识和选举的调查和分析中,各种类型的选民意
      识和选举行为积极性的调查数字都反复显示,农民表现的选举积极性明显高于城市
      居民。在对不同职业的选举者的态度调查中,农民的选举积极性排列相当靠前,高
      于其他许多职业身份的人,包括大学生和知识分子。中国农民的素质对他们的选举
      积极性并没有形成障碍。然而,认为农民素质低却成为一种习惯的看法。在调查中,
      有一个让选民评价谁参选积极性高的问题是“您认为哪些人会积极参加选举投票?”,
      共列举了以下六种人:第一,党、团员、干部;第二,知识分子;第三,学政治、
      法律的人;第四,农民;第五,普通市民;第六,私营业主、个体户。经统计排序
      的结果,农民被排在最后一位。参见蔡定剑:《公民素质与选举改革调查》,载《
      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2 期。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