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选择(1)
      
          在上文中我们讨论了中间阶层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中间阶层的另
      一面:在现实面前,中间阶层趋向于选择个人利益,理性的力量常常将他们从社会
      责任感的一边拉过来。
      
          吴芳(30)虽然还没有毕业,但在学校参加过各种社团,对社会的接触和认识
      并不少。她认为这个社会不公平,但同时强调:我没有想过要改变这种情况。他们
      (社会强势者)有一种强大的网络,他们太强大了。如果宁愿放弃现在平静的生活,
      就会和他们斗到底(笑)。其实他们并没有触动我的利益。有这种想法只是出于一
      种良知。如果从新闻上看到那些恶性案件,就会觉着十分愤恨。但是在实际的生活
      里头,和这种人有实际的接触的话,就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那样,而且当这
      些人对你有所帮助的时候,你甚至会感激他。他所拥有的东西呢,也不那么反感了。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宽容(笑)。就是说,抽象上不喜欢这些人,但实际上要比想
      象的容忍度要大。所以,对于社会问题,她不属于那种特别关心的人,“不会专门
      像社会斗士那样踊跃关心社会问题,只是时不时地看看新闻”。对于社会的一些不
      公正现象,吴芳比较倾向于逐步变化的途径。她说:既然我要做到这件事情,我就
      要拥有相应的资源。我有多大的资源,我就会做多大的事情。如果我本来就无能为
      力,我为什么要做一些事情?没有什么用,还给我自己带来很多伤害。我插话说这
      是冷静,她自我解嘲地说:“你要说冷漠也行(笑)。”
      
          中间阶层的社会责任感在现实面前的理性退缩,除了和阅历有关,还和职业特
      征、激烈竞争环境等因素有关。曹飞(09)作为律师,时时刻刻表现出了他的谨慎
      与现实。我们谈到网上的“愤青”即“愤怒青年”,指那些在社会、政治与文化等
      问题上持偏激态度、愤世嫉俗、崇尚批判和变革的青年人。互联网越来越发达的技
      术条件,为他们提供了充分表达自己声音的空间,与持中庸、保守观点的人相对,
      被冠以“愤青”的名头。,他说他和同事无论在现实还是在网络中都持谨慎的态度,
      偏激不是律师的普遍性格,否则也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律师,甚至不能生存。他解
      释了在职业经历中所磨炼的这种性格特征:律师这个行业肯定要接触社会,和公检
      法打交道,和社会不公和社会纠纷打交道,看到的很多都是阴暗面,所以这个群体
      对社会现实比较了解,不会有那么多愤世嫉俗的人。如果你适应不了这个环境,就
      不能在这个环境里生存下去。适者生存,这个环境就要求你去适应这个社会。有些
      东西,不能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发表什么,愤世嫉俗,嚷嚷半天往往不会有什么结
      果。我觉得,律师是个比较现实的行业。对于网络中的“愤青”,曹飞(09)认为
      可能在高校学生中比较多见。
      
      
      
          严伟(16)曾经满怀激情地进入到新闻记者行业。几年下来,从北京南下到广
      州,又从广州北上回到北京,换了几家报社和杂志社。随着阅历的增长,即使激情
      仍然渗透在骨子里,但在行动中却越来越多地体现着理性和生存意识。谈到他们报
      道社会问题的界限,严伟(16)深有感触。有一家媒体因为报道“出格”被停刊了,
      他用了一个很简单但感情充沛的词:傻!我问为什么,他说:没有意义嘛。也不是
      完全没有意义,是没有必要牺牲。不值得去做。生存是最重要的。连生存都保证不
      了,就是傻。陈明(17)在大学时候就有很多理想,比如到边远的地区“支教”这
      是共青团中央举办的一个活动,发动大学生在毕业前休学一年或半年的时间志愿到
      边远、艰苦的地区支援教育,期间保留学籍,可以选择在完成“支教”活动之后被保
      荐继续攻读研究生。,比如开一家法律事务所为社会伸张正义。但在现实中的各种
      压力下,都没有实现。我问他现在是否还有这些想法,他肯定地说:在心里一直有,
      只不过平时不会说。有那种情节,实现不了总是个遗憾。但现实中总是有足够的理
      由去打消这种念头,推到最后,也许到退休的时候才能实现,也许永远也实现不了。
      如果我要实现那些想法的话,可能我的生存都是问题,别人对你的评判也是个问题。
      许刚(28)现在为自己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兢兢业业,对其他和生意无关的事情很少
      去想。但了解他过去的人知道他曾经是个热血青年。自从做了生意之后,性情有了
      很多转变。谈到河北某著名民营企业家因为得罪了地方上的政府部门而被逮捕的事
      情,他除了心有戚戚,还充满了惋惜:从我的角度看,可能他的素质还不够高,缺
      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有时候我也对一些政府部门的做法不满,比如工商税务,但
      我可以理解,这是现实。你尽量营造一个小的良好环境就好了嘛,别拧着干,何必
      呢?中国社会不成熟嘛,本来就不成熟,你非得希望像发达国家一样的成熟社会环
      境,可能吗?你尽量营造一个好的小环境不就完了嘛,比如到某某局(去拉关系)。
      你影响不了大局,也改变不了什么,你要对现状有清醒的认识。施全(29)的一位
      中学语文老师当时关心时政、言辞激烈,对他影响很大。前一段施全(29)回家乡,
      又遇到了当年的那位老师,发现他已经改行在市里的电视台工作了,并且做了副台
      长。施全(29)觉得这位老师和当年在中学时大不一样了:他现在好听一点是更成
      熟,尖刻一点的话就是比较世俗,聊一会儿天就听得出来。原来他在学校比较简单,
      现在到了社会上,又在电视台里面,是社会人了吧,要不这样也活不下去。我觉着
      这很正常。他现在快五十了,那个时候(做中学老师的时候)还是青年。大多数人
      在个人利益与公共责任的冲突中,更多地选择了前者,理性退缩了。但这并不表示
      中间阶层没有人宁愿放弃个人的得失,来维护公共的利益,追求某种理想。华林
      (37)所在的小区里的业主们和开发商产生了纠纷,他比较积极,头脑也冷静。所
      以业主们推选他作为代表,组织大家和开发商打起了官司。为这件事,华林(37)
      个人付出了很多,但他仍然义无反顾:我自己花一些时间、精力,觉着很值得。小
      的方面,为自己解决问题;大方面,为大家解决问题。我的几个朋友也说:你怎么
      老喜欢冲锋陷阵?我说,如果大家都这样想的话,就解决不了问题了。我就是这样
      想。有时候必须有人出来,需要我出来的时候我就出来。因此,理性可以解释许多
      现象,包括政治现象,但理性并不是左右人行为的惟一力量。社会责任和经济理性
      的冲突中,即使后者更容易占到上风,但总有一些“偏执者”选择不计回报、甚至
      代价巨大的社会责任。正如缪勒对纯理性的公共选择理论做出的评价:“在许多政
      治科学家看来,公共选择的这种模型不过是一幅天真的政治行为漫画罢了。”参见
      丹尼斯·缪勒:《理性选择》,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3年版,第5 页。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