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阶层分析的多重层面(1)
      
          前文中提出了中间阶层兴起中的政治命题,讨论了其政治内涵,并进一步界定
      了中间阶层的范围。接下来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什么样的层面上建立中间阶层与
      政治秩序间的联系,从而展开对中间阶层的描述和解释,为最终的中间阶层政治命
      题提供分析基础。实际上,社会阶层或阶级是一个表述社会成员划分情况的概念,
      我们可以将其社会生活划分为三个领域或三个层次。相关论述参考了《布莱克威尔
      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6~127 页。
      
          第一个是结构层面。这个层面的内容是指独立于个人意志之外的各种客观社会
      关系。其中,经济关系是基础性的,包括商品和劳务领域中的生产和交换领域中的
      各类关系,特别是职业,财产等内容。另外,其他社会关系也非常重要,如声望、
      话语权力、谈判能力等。表现在政治上,即受公共权力体制约束的社会资源分配机
      制。
      
          第二个是意识层面。这个层面是指社会主体之间的文化与心理层面,即在生存
      体验中建立起来的“抽象世界”,包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理解自
      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对社会结构的主观态度和取向等。表现在政治上,即政治文
      化。
      
          第三个是行动层面。这个层面是指社会生活的各种不同领域中个人或集体所做
      出的行为、采取的行动,包括他们作为私人、消费者、劳动者和公民的行为,他们
      的生活方式和选举行为,以及他们在产业和政治上的组织方式等等。表现在政治上,
      即政治参与。
      
          毫无疑问,如果某个社会群体在三个层面上都达到了相当程度的一致性,即在
      结构层面上具有相同的地位,在意识层面上有共同体的认同,在行动层面上能够为
      共同的利益而进退,那么,这个社会群体就形成了一个阶层。但实际上,完全一致
      的理想阶层并不存在,至少三个层面上的一致性程度并不平衡。迄今为止的人类文
      明社会,都存在一定的社会结构,每个人群都在这个社会结构中可以找到自己的社
      会归属位置。就是说,无论持有何种价值观,无论是否接受阶层的划分,阶层的社
      会结构仍然是可以辨识的。但对于阶层的第二个层面与第三个层面,也就是说现实
      社会中是否存在阶层意识和阶层共同行动,充满了争论。另外一个让人感兴趣的问
      题是,三个层面之间是否存在某种逻辑关系,如社会结构是否必然产生相应的阶级
      意识,阶层意识是否必然引发一致的阶级行动。
      
          马克思和韦伯都承认阶层结构、阶层意识与阶层行动三个层面的客观存在,并
      且认为它们相互之间存在某种关联。就是说,当经济和政治地位同等的人们彼此在
      生活经验、意识上发生重要的联系时,而且两者对人们作为消费者、劳动者或公民
      的行为——包括怎样生活、加入什么组织、支持何种政治党派等具体行动——有重
      要影响时,社会中就存在或形成了阶层。
      
          但马克思的阶层理论和韦伯的阶层理论在三个层面之间相互联系的向度和紧密
      程度上有很大的分歧。
      
          马克思所描绘的各个层面之间的联系非常严密,而且是单向度的,因果关系从
      经济与政治结构起始,到阶层意识,最后达至阶层行动。在生产关系中直接对抗的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将其他阶层纳入自己的队伍中,分别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断巩
      固壮大,并逐渐形成阶级意识、产业组织和政治组织。这两个阶级之间终将爆发革
      命性的冲突,只有当资本主义制度灭亡时这场冲突才会宣告结束。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韦伯的阶层理论宽泛,阶层的各个层面之间的联系比较松
      散,在因果联系上可以有不同的方向。比如,层面间的联系不仅能从经济地位到意
      识、从意识到行动,而且也能够从意识领域到政治、经济地位基础。因此,不存在
      一种必然的顺序,即从阶级结构到阶级意识、到阶级行动的完整的发展过程。也没
      有任何可以解释这种发展过程的基于“阶级利益”的宏观理论,因为历史的可能性
      是多样和不确定的。各个层面的中心问题的范围也要宽泛得多:在经济结构层面上,
      中心问题不仅包括生产关系,而且包括“流通”领域和“市场”地位(尽管韦伯和
      马克思一样,认为拥有财产与否是阶级状况的基础);在意识形态和行动层面,中
      心问题也包罗万象,意识层面包括伦理、宗教和社会地位等等,行动层面则既包括
      劳动领域和政治领域,也包括消费领域和分配领域。
      
          可以设想一条连线,其两极分别为马克思和韦伯的经典理论所占据。对这两种
      观点的认同程度,取决于人们心目中衡量理论优劣的标准。更严密、更条理化的理
      论体系出现差错的风险较大,但如果正确无误的话,则具有相当强的阐释力和预测
      力。按照这种标准衡量,马克思的理论无疑可以占上风。另一种分析当代社会的理
      论架构因保留了更多的联系和发展的可能性,降低了理论的清晰性和说服力,同时
      也大大减少了失误的风险。按照这种标准来衡量,韦伯的理论就会因阐释充分而认
      同度较高。当代的各种阶级理论仍然离不开这两个极点,要么被引向其中一极,要
      么承担起调和这两极的任务。
      
          作者认为,阶层分析中的各个层次应该如韦伯所分析的那样,是一种比较宽泛
      的联系,而且在“结构——意识——行动”的逻辑上是双向度的。甚至,三个层面
      间的联系并不仅仅是线性的,而是环形的,即结构和行动之间有直接的联系,意识
      并不是结构与行动之间的必然桥梁。
      
      
      
          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研究中间阶层,目的和落脚点是要揭示中间阶层在政治稳定
      与政治发展中可能扮演的政治角色,以及在政治背景中的自身发展趋势。而要回答
      这个问题,必须要从各个层面上考察中间阶层的政治与结构特征,中间阶层的政治
      文化与意识取向特征,中间阶层的社会与政治参与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之间的相互
      联系。在本书对中间阶层的描述和解释部分(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就采用这
      种三层面的框架,后面的理论总结和分析部分建立在此框架的基础上,有以下要点
      :
      
          ①围绕三个层面展开对中间阶层的描述: 社会结构、社会意识和社会行动。即
      对中间阶层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的客观描述,中间阶层的阶层意识和社会体验,
      以及中间阶层在具体社会环境中所采取的行动和效果。
      
          ②中间阶层在三个层面上是相互联系的,同时这种联系是宽泛的,而不是决定
      论的。
      
          ③三个层面间的联系是双向度的。社会结构对社会意识具有影响,社会意识影
      响社会行动;同样,社会行动的经验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
      会结构形成冲击。并且,社会结构与社会行动之间还存在直接的影响与反影响的联
      系,政治意识并不是社会结构与行动中间的必然过程。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