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与“客观”的不一致(2)
      
          经济类指标包括职业、收入和财产等。布劳(Peter M Blau)和邓肯(Oliver 
      DDuncan )在《美国人的职业结构》(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 )
      中,首次提出了职业分层模型。职业可定义为社会角色,表示一个人为了谋生所从
      事的主要工作。在激烈的生活竞争中, 人们的生活机会关键取决于社会对某种类型
      的劳动力或生产资源的需求情况,其突出的标志就是社会对职业的“标价”。“对
      大多数人而言, 在现代社会中, 职业也许已经成为人们物质报酬水平、社会地位水
      平和生活机遇水平的一个最有力的指示器。因此, 在本世纪里, 把职业结构划分为
      与不同水平的社会和物质不平等相联系的,将职业结构普遍理解为社会阶级的聚合
      体, 已成为各类社会学研究者的常识。”David Rose: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Economic change 〔M 〕, Hutchinson, 1988, p 13. “在工业社会中, 职业是
      衡量人们所得到的报酬水平及其社会地位水平的最好指示器”Rosemary Crompton: 
      Class and stratifi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current debates〔M 〕, Polity 
      Press, 1996, p50. 。正因为如此, 当代社会学研究人们进入社会位置和社会阶
      层的主切入点是人们“进入不同的职业阶层”。Gerhard  E Lenski: Power and 
      Privileg  〔M 〕, McGRAW -Company, 1996, p195.收入是在一个特定时间内的
      货币收益,例如年薪。但要注意的是,收入和财产是有区别的。财产指各种资产,
      如储蓄存款、房地产、有价证券、小汽车等大件消费品、企业资产等;消费性的财
      产和投资性的财产,在社会分层方面往往具有不同的研究意义。它可以是个人、家
      庭收入的积累,也可以是通过继承等其他手段得到。  在社会地位方面,有个人声
      望、社会交往、品质素养等指标。个人声望表示社会对其社会价值认可、尊敬等情
      感,在社会分层研究中的影响是明显的。虽然这种指标比较抽象,但仍然可以观察
      被研究者下意识的态度,如对观念或生活方式的模仿。社会交往是重要的,因为它
      促进了某个社会阶层的成员在行为、观念和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相似性。地位结构中
      具有既定地位的人,容易与其地位相同或相似的他人建立更多的个人联系和交往。
      个人品质素养是在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养成的,受家庭、社区环境和个人经历
      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有学者根据统计筛选出父母对孩子最希望的一些品质素养特征,
      如恭顺、整齐清洁、体谅他人、好奇、自制、快乐、诚实等,发现不同的父母对这
      些品质的期望排列顺序是不同的,表现出了与父母阶层地位的相关性。Melvin L
       Kohn, and Carmi Schooler: Work and personality: An inquiry into the impact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Norwood, N J: Ablex Publishing, 1983. 
      
          政治方面有两个与社会分层有关的指标:权力,阶层意识。韦伯将权力定义为
      “个人或者群体即使有人反对也要实现其意志的潜力”。Max  Weber: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Edited by H 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New York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6.可以看出,这里的权力其实是一种影
      响力,而不仅仅是狭义的政治权力,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上级对下级的支配权力。
      首先提出阶级意识概念、集大成者是马克思,相关理论对后世形成了深远影响,并
      引起广泛争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意识是指由生产关系规定的对阶级成员资格认可
      的意识,对于这一共同身份产生共同利益和共同命运的感觉,以及为谋求阶级利益
      而采取集体行动的倾向。马克思认为只有一个群体的成员具有阶级意识时,才能被
      定义为一个阶级,即自为的阶级。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意识概念是阶级理论的一个不
      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阶级冲突意识层面上的必要条件。是否存在普遍的阶级意识,
      是个很有争议的问题。为了避免意识形态化,我们这里宁愿称之为一种“共同体意
      识”,是对自身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与众不同的某种自觉辨识意识。 
      
      
      
          在文化方面,有知识教育背景和生活方式指标。教育从来都是影响一个人的社
      会地位的重要因素,它的作用往往通过其他方面得到综合的表达,如声望、品质素
      养、职业获得、影响力、共同体意识、收入等。有学者认为,知识的力量在现代经
      济中的充分显性化, 取代了物质资本而占据社会的支配地位, 不仅从根本上改变着
      人类赖以生产与发展的经济形态, 还引起了社会阶层结构的嬗变。资本的占有者是
      社会的上层,而知识的占有者成为社会的中间阶层。参见张孝德:《知识经济社会
      与中产阶层》,载《甘肃理论学刊》1999年第5 期。中间阶层的生活方式是国内媒
      体很热衷讨论的话题,有媒体更将中间阶层生活方式渲染得无以复加,提出了中产
      阶级的十大标志:①年收入20万元以上。②持有已经上市的股票或者期权,至少有
      希望于近期内上市。③有度假小屋或别墅以及一辆看上去不错的车,跟人合买的也
      算。④有丰富的夜生活,不一定是去夜总会或者打麻将,通常是商务谈判或者听音
      乐会。⑤有外国身份或者至少在外国呆过三年以上。⑥对一些时髦的文化,如MP3 
      或者彩信均不感兴趣,但对于古老文化非常感兴趣,对各个国家的古文明有一定知
      识,特别是有古玩方面的知识。⑦知道各种礼仪,风格是美式的,但心里崇拜欧洲。
      ⑧知道最新上演的歌剧和芭蕾舞剧。⑨谈话中经常夹杂外语单词,听众不懂再用中
      文解释。⑩着装随便,但不是普通的随便,而是一种非常刻意的随便。分别转引自
      辛保平:《中国中产阶级真相》,载《投资科学》杂志,2003年总第617 期,第26、
      38页。国内学者从理论、实证和经验上分别探讨了中间阶层的界定标准,甚至一些
      官员和媒体也参与其中。这些界定标准借鉴了西方社会分层的研究成果,也具有自
      身的一些特点,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从整体上并没有超越上文所述的内容。其中,有
      的只是在经验或理论上进行了探讨,有的则进一步做了量化研究。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