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在甘肃省我看到大片没有绿色的光秃秃的山,但阿坞乡却在绿色环抱之中。那
      山绝不像河北的太行山那样铜墙铁壁般立着,舒缓而柔和,翠绿的曲线优美地一环
      一环地套上去,和平宁静,毫不张扬。开车蛇行而上,已经达到了海拔2700米。站
      在山顶,透过西斜的阳光,看到阿坞河从北向南流去,山洼里阿坞乡的1 2 个行政
      村尽收眼底。环绕着它们的是山上郁郁葱葱的柏树林和山坡上的草原以及镶嵌其上
      闪烁着地膜白光的中药材种植地。
      
          有这么好的自然条件,过去怎么会那么穷?60% 的人到比较干旱的河西走廊的
      张掖、武威一带去讨饭,而且毫不掩饰地说:“我们是阿坞乡的。”人们知道凡讨
      饭者十有八九都是阿坞乡的,好像成了一个品牌,就毫不犹豫地给馍。
      
          也许她没讨过馍,也许讨过,我不好意思问。因为她太阳光了,34岁,红扑扑
      的圆脸,热情地笑,像一朵花,杨巧花。还有一朵老花,她的母亲,张尕花,笑得
      比女儿更灿烂。炕上坐着偏瘫的父亲,四个字的名,杨六月生,也咧着嘴笑,吐字
      不清地说,我是六月生的,像个孩子一样。这里还有贫困,还有不满意的事吗?没
      有了。倒插门女婿,房子是新盖的,二层小楼,临街的一面开着小卖部。母亲一直
      在说一个叫欧阳坚的人,从2012年“联村联户的双联扶贫”开始,他来过多少次,
      年月日,准确无误。好像只有把这些日子记准说清,才是对那个人的报答。六岁的
      女儿杨萱也挤过来,仰脸看着她妈。杨巧花就赶紧替她说,欧阳爷爷抱过她,还给
      她买了小自行车。偏瘫的父亲也看着女儿,杨巧花也赶紧替他说,欧阳伯伯请来专
      家给他会诊,说不能做手术恢复7 ,就给买了电磁灯治疗。我看到那灯就立在炕边
      的地上。
      
          忽然我发现了一种现象,全家人嘴上说着欧阳,眼睛却不时瞥着另一个人。原
      来他是阿坞乡负责双联工作的人大主席高正中。杨巧花一家人心里明镜儿一般,在
      麻界村的扶贫中,唱主角的虽然是省委办公厅和欧阳坚,但唱配角的乡干部也不能
      少。没有高主席上下协调,具体落实,好事岂能成真?新房怎么能盖起来,妇女创
      业小额贷款怎么能拿到手,巧花丈夫怎么能从给别人当司机,到如今自己开车卖菜?
      这都得靠双联干部和老高帮助解决。没有老高反映杨巧花家因病和缺资金陷入贫困
      的事实,怎么会把杨巧花家确定为省委副书记的联系户呢?欧阳坚是中共甘肃省委
      副书记。
      
          乡镇干部是双联工作的纽带,有了这个纽带,才能把上级扶贫单位和干部与村、
      户真正地“双联”起来,拧成一股绳。双联干部不是每天都在村里,他们还有本职
      工作,扶贫事项大多要乡干部去细化和落实。
      
          吃晚饭的时候,我问副乡长戴丽娟,晚上没事了,可以回家了吧?她一笑说,
      回家?对,回联系户的家!她忽然被自己这句话感动了,她也感染了我,我说我也
      跟你回家!她看我年纪大了,就说你跟得上吗?我们一个人要走七八户呢!白天老
      乡都下地干活去了,只有晚上才能找到。
      
          不一会儿村干部把贫困户的档案拿来了,戴丽娟和同去的五个90后联户干部一
      分配,便抱着档案袋分头去入户。我跟着戴副乡长到了西固村的东半村。走进小巷,
      有污水在脚下流,需要靠着墙根走。高正中解释说,主街道已经硬化了,还剩下小
      巷子没有硬化,但下个月就要开始硬化了。
      
          戴丽娟忽然加快脚步,甩下我们,好像被磁石吸了一下似的,吸到了一个破烂
      泥墙没有门的院子里。院子坑坑洼洼,与院子相呼应,房檐也呈波浪形,要倾倒的
      样子。看到我吃惊的目光,郭尚生抱歉地说,老人有病,孩子小,我……他在检讨
      自己,最后把目光落在戴副乡长身上。戴丽娟满怀信心地对我说,困难是有,但省
      扶贫办联系这个村,力度很大,量体裁衣,每户都有具体的脱贫措施。说着便把档
      案递给我看。我看到表里填着:规范种植项下,大黄一亩,收入1000元;基础设施
      项下,修大门一座,补贴资金5000元;培训计划项下,建筑工程一人;社会事业项
      下,医疗救助一人,低保供养两人。1123元。同样的内容还记在一个绿色的扶贫本
      上,那本子非常正规和庄重,封面上印着“扶贫手册,中国扶贫”,中间一个红五
      星,下面写着国务院扶贫办监制,宕昌县扶贫办制发,像一个军令状。这使我感到,
      政府确实把老百姓的事当成事来办了。这户虽然艰难,但郭尚义很有信心,他对戴
      乡长说,经过技术培训,我能把墙砌直了,就是转角处还差点儿,再练习练习,出
      去当大工没问题!这可是个飞跃,小工一天挣100 元,大工200 元。戴丽娟由衷地
      为他高兴,出来后又回头看了一下他的房,对我说,这算不上危房,但也要翻修。
      我有点儿担忧,她莞尔一笑,不是还有扶贫单位嘛!
      
          西固村是阿坞乡最穷的村,省扶贫办包了这个村,力度很大。戴丽娟的信心来
      源于双联单位和双联干部这强大的后盾。她的任务就是把贫困户的情况摸清,把问
      题找准,同上级联村单位、联户干部一起,一点儿一点儿把问题给解决了。我又跟
      她走了三户。有儿子儿媳都出外打工,连孙子也被带走上学的赵黑女;有儿子是哑
      巴,12岁的外孙女给烧火做饭的庞吉青老两口;还有瘫痪坐在炕上,拖累得两个儿
      子都没娶上媳妇的老妈妈郑才生。他们的日子是不好过,但戴丽娟跟他们探讨得非
      常深入,拿出国务院监制的绿色的扶贫本子,一项一项地落实措施。嘴里说着的是
      贫困,脸上展现出的是笑容,好像她是他们的主心骨,是回家给他们拿主意的女儿。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