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阿坞乡属于陇南市宕昌县,宕昌昔日为羌族古国,后来民族同化,不复存在。
      阿坞乡的村名,如麻界、各窀、叶扎、麻坞、哈达等等,都是羌语。阿坞也是羌语,
      它的意思是,风大的地方。这里不仅风大,而且高寒。七月流火,这里只有二十多
      度。我住在楼下检察室里,这是乡纪委副书记兼检察员康会治的办公室和卧室。离
      开之前,他给我插上了电褥子,我很不理解,让他拔掉了。但到了后半夜,我盖着
      厚棉被,还感到脚底下冒凉风,就把电褥子打开了。
      
          这就是高寒。我不仅理解了电褥子,还理解了铁炉子。大夏天的,每个屋里的
      显要位置都放着一个高大的铁炉子,烟囱和拐脖十分精致且明光锃亮,旁边一个小
      木箱,打开一看,全是弹药——亮晶晶的块煤。到房后再一看,每个窗口都伸出一
      挺“机枪”来——铁炉子的烟囱,随时准备向寒冷开战。停火时间只有五一到十一
      这么短。
      
          留给农作物的生长期太短了!所以过去温饱都成问题。而且还有雹灾,经常下
      拳头大的冰雹,庄稼一砸就没了收成。但草原和森林不怕,所以植被茂盛。宕昌县
      有小江南之称。确实是江南,就在阿坞乡与岷县交界处,立着两块石头,北边那块
      石头写着黄河流域,南边这块石头写着长江流域,中间是一个叫九盘山的分水岭。
      洮河的水,向北流入黄河;阿坞河的水,向南汇入长江。为什么下冰雹?是因为雨
      水多,太阳一照,大量水气上升,往西南一点儿便是青藏高原,水气遇上冷气,便
      形成冰雹。“反贫困”以来,这里就很少种粮食作物了,改种药材和马铃薯,它们
      不怕砸。
      
          现散落在阿坞河与212 国道两侧的阿坞乡的十二个行政村,不仅有乡干部关心
      着,还有省、市、县的上级单位关心着。省委办公厅包的是麻界村,省农办包的是
      叶扎村,省扶贫办包的西固村,另外还有县农办、县教育局以及陇南市的单位包其
      他的村。各个村都有几十名国家干部面对着他们的贫困,做他们的坚强靠山。
      
          一眼就能看到的改变是,危房改造,路面硬化,修筑河坝,架设桥梁,安路灯,
      装太阳能,建戏楼和文化广场,建图书室、卫生室和五保家园等设施建设。这一点
      儿麻界村做得最好。农民心里就有了一个标准,照着麻界村这个样板,打造自己的
      村。所以负责麻界村的办公厅副秘书长刘玉生和督查室主任潘胜强,就有了一番思
      考,那就是,得悠着点儿,我们的扶贫不是用钱堆起来的人造盆景,而应该是一道
      自然景观,可以学习、复制和模仿。他们就向着这个方向努力,成立互助资金会,
      发展产业,输出劳务,开展技能培训等等。
      
          第一天,几个来采风的作家开车从山上下来,白墙青瓦红房檐的麻界村,老远
      地展现出美丽乡村的姿容,迎接了我们。从建有篮球场和备有各种体育器械的文化
      广场,走进村民们正在阅读和借阅的图书室,我们还参观了五保家园整洁、温馨的
      宿舍,又走了几条街道,全部水泥路面,房屋崭新,我感到了双联扶贫实实在在的
      成果,就决定留下来写这里了。但我知道设施建设只是扶贫的一个方面,让每家每
      户都变富了,才是硬任务。
      
          第二天,我就请老高开车拉上我,到麻界村看看有什么致富产业,同时到各户
      走走。老高这人特别实在,说话不夸张,也不迎合你,有啥是啥,面对贫困来不得
      一点儿虚假。是啊,把扶贫也搞成虚假,那就完了。所以我不爱看那些厚厚的材料
      和报表,只对老高给我说的、领我看的事情感兴趣。老高四十多岁了,在新疆喀什
      当过兵,之后转业当了乡干部,一副憨厚朴实的样子。他边说边领我看一溜排开的
      八个第五代日光温室,有黑色的水幕墙,白天吸收阳光,晚上放出热量。冬天白天
      可达到二十度,而外面是零下二十度,夜里维持在十度左右,不再高寒,他们要栽
      植一种红提葡萄。办公厅机要交通处长缑进学到临夏、张掖考察,请甘肃农业大学
      教授常永义,人称“常葡萄”的做技术指导。但一眼没照到,农民整地撒羊粪时,
      不是颗粒状,而是块状,就能把葡萄苗烧死。潘胜强主任赶来一看,改变了计划,
      马上播种蔬菜,春节卖个好价钱,明年春天再栽葡萄。麻界村的群众绝不会想到这
      个,他们根本就不吃蔬菜,夏天喝浆水(用剩菜叶泡的酸水),冬天吃马铃薯,没
      有别的菜了。围着火盆喝罐罐茶,把房梁熏得很黑。而潘主任却领着他们种上各种
      蔬菜,油菜、蒜苗、茼蒿、小白菜,供应县城超市,赚了大钱。老乡也开了眼界,
      有这么多好蔬菜可吃啊!
      
          当我们进到温室时,今年春天栽的红提葡萄已经长到一米多高,但只看到一串
      葡萄,别的都剪掉了,只让长枝,不结果,到九月份,室外还要拉上遮阳帘,避光、
      保温、休眠,春节前上市。卖超市15元一斤,20年的生长期。一个温室才占九分地,
      可产四五千斤葡萄,算算是多少钱,六七万啊,共有八个温室。好产业!好家当!
      那一串没有被剪掉的葡萄,称为“宕昌第一枝”。
      
          我必须找阿坞乡书记蒲新强谈一谈了。这几天他总是到县里去,很忙。他是去
      年底才来这个乡的,农校毕业,80后,瘦削干练,不苟言笑,长于谋划。他手里拿
      着叶扎、麻界两个村的八个联系户的档案表。他说,人均收入2736元以下为贫困户,
      201 5 年提高到2800元了,有超过40% 的贫困户的村为贫困村,在阿坞乡只有西固
      村。必须每家每户,精准到人地去计算。分析贫困的原因,不外乎缺乏资金、土地、
      技术、劳力,或因病、因灾及头脑迟钝、观念落后等,然后具体帮扶。没有土地的,
      可以调整流转;缺资金的,可协调扶贫办、信用社,村里的互助资金,予以解决,
      使他们做些小生意,或发展养殖业;慢性病的,可给县上打报告,申请民政救济。
      
          蒲书记联系的这两个村,有麻界村有省委办公厅监管,又有领导干部坐镇,就
      不用多操心了。他主要是关注叶扎村。叶扎村山上山下一拉溜儿,有四五公里长,
      是个有名的乱村,而联系单位是省农办,没有什么实权,来村里当第一书记的是农
      办基层检查指导处调研员萧光畔,比他大不了几岁。所以在鼓励大家用科学方法栽
      种药材时,他就说,用地膜覆盖,好处不仅能增产,还能增收。如果用地膜盖住后
      就不用锄草,就少浇水了,一年下来,就能省七个工,这意味着什么?大工每个200
      元,小工每个100 元,这不就是增收吗?他这话,村民非常认可,他们会算这种账。
      萧处长也握住他的手说,蒲书记讲在点子上了!萧处长接着说,药材为什么行情不
      好?就是因为种得太多和太急。所谓太急,就是多施化肥农药,不用有机肥,造成
      药的品质下降,药性下降,按传统的方子剂量开药不行了,必须加大药量才管事。
      所以要科学种药,少用化肥农药,要创出“道地药材原产地”的牌子。当归、党参、
      黄芪、大黄,咱们阿坞乡是原产地,素有“名归之乡”之称。咱们把这个牌子打响,
      还愁卖不出药吗?还会在屋子里堆那么多药材吗?听他这么一说,蒲书记看出了萧
      处长的水平,“他比我更有长远谋略”,从此叶扎村交给萧处长他完全放心了,说
      着显出了执掌大局的领导气派。
      
          萧光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跟着包村的乡检察员康会治到叶扎村看了看,
      长条村子沿着阿坞河两岸新修的三千多米堤坝,架了四座桥梁。经过扶贫危房改造,
      一排排新房错落有致地伏在山坡上,家家房顶上都有一个太阳能热水器,是县能源
      办给无偿安装的。全村共有51盏路灯,路面硬化,沿河有若干小公园和文化广场。
      
          回到省城后,我给萧光畔打电话,他很痛快,说下午三点到,就三点到。握手,
      寒暄,有一见如故之感。对于扶贫,我也算略知一二了,听他一讲,他的长远谋划
      很不一般。他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2005年甘肃省委组织部到北大招人,
      想建功立业的北大学生来了五名,他是其中之一。他是湖南张家界人,爷爷是红军
      烈士,他是萧何第65代孙。个子不高、方脸、宽脑门,因为太忙,新留起了连鬓胡
      须。他说,这地方的人不种菜,也不吃菜,只吃主食,所以营养有问题,痴呆、腿
      脚不好的人特别多,光棍特别多,再加上不讲卫生,人畜混住,屎尿横流,得病的
      人也就特别多。所以我们才大搞设施建设,改变生活环境,同时让大家种菜吃菜,
      发展蔬菜种植和养殖业。干什么事都得找带头人,在这个地方叫“攒劲人”,也就
      是能人,智商高、观念新,能干成事。我找的这个人叫李龙过,是这个村的女婿,
      在外面上班,老婆在家养鸡,但规模太小,没有竞争力,正在谋求发展。萧光畔就
      让他到叶扎村来,这里有大片的山场可以发展林下养鸡。他就在叶扎村山场上建了
      养鸡场,吸收本村40户,成立了合作社,一下子就把养鸡业带动起来了。那天萧光
      畔跟康会治上山,就看到了这个鸡场。正在修建,出手不凡,孵化室、化验室、雏
      鸡场、成鸡场,都建在山坡上,山上的密林则是散养地。男人还照常上班,操办鸡
      扬的是他妻子包爱菊,黑红健壮,侃侃而谈。儿子儿媳都从外语学院毕业,却选择
      了上山养鸡。
      
          萧光畔还谈了劳务输出问题。他认为甘肃在全国属于弱势地区,再加上农民观
      念不解放,所以出外打工,只敢去新疆、内蒙古干农活,出苦力,不敢去南方好地
      方,不敢到长三角、珠三角去谋求发展。他就与同学联系,集体去了50人,在无锡
      海蓝集团打工。他还帮助两个“攒劲人”,申请了资质,成立了建筑施工队,吸收
      村民参加。村里还要修500 米堤坝,就让他们干了,并且联系到银川机场的基建项
      目,也让他们去干。
      
          为什么先后修建了两个文化广场和两小公园?萧光畔说是要让村民高兴起来。
      人的幸福指数,除了满足吃饱、看病、住房之外,还要有健康、快乐的生活。叶扎
      村有篮球队、歌咏队、广场舞队。人们安居乐业。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