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淡淡的云朵随着阳光落到山岈上,山体的皮肤裸露、皴裂着,泛起一道道苍凉
      的皱褶。这一带是典型的半山干旱地区,海拔在1200—2300米之间,年降水量只有
      550 毫米,山大沟深,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正因如此,这里的贫困是条件性
      贫困,条件性贫困才导致了经济贫困。而干旱是贫困的重要原因。当然,我是不怕
      干旱的。因为我不怕干旱,才这样高高地站在云端。尽管如此,我也要把自己扎进
      山坡的泥土,努力扎得深一些,再深一些。这是我的优势。我的根系是普通椒树的
      两倍,这就决定我比传统的品种更耐旱,也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关于这件事,我在后面还会讲到。
      
          在我脚下的山坡上、山坳里,是一望无际的万亩椒林。每到农历六月,山谷里
      就会飘起醉人的椒香。大山的皮肤不再泛黄,似乎被一团一团鲜艳的火烧云笼罩起
      来。六月结果的花椒是这里的特产,因为它红得让人心动,所以有一个很别致的名
      字——大红袍。
      
          是的,这里就是陇南的武都。
      
          武都种植花椒已有很悠久的历史。早在西汉年间的《范子计然》中就有记载:
      “蜀椒出武都……”《艺文类聚》也有载:“蜀椒久服之头不白……出武都,色赤
      者善。”明代的名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述:“署椒,生武都山谷……”
      古人所说的蜀椒和署椒,即是武都产的“大红袍”。据说花椒里含有60多种微量元
      素,其中的20多种,武都花椒要明显高于别的产地的花椒。而花椒中一种最重要的
      成分——一麻味素,更是具有麻醉、兴奋、抑菌以、及祛风除湿和杀虫镇痛的生理
      功效,武都花椒,麻味素的含量竟然高于其他产地60% 以上。可是,现在这里的花
      椒却不能再叫“大红袍”,因为这个品牌已被别人抢注了,尽管武都花椒依然红得
      耀眼,品牌却只能叫“武都花椒”。
      
          云朵在我的头顶舒卷着,幻化成各种柔软的形状。
      
          透过云的缝隙,可以看到旁边山顶上的村庄。这个村庄叫塘坪。此时村里寂静
      无声,街上看不到一个人。村人都到自家的椒林忙碌去了。现在正是采摘花椒的季
      节。每年椒树结果以后,最佳的采摘期只有15天,过了采摘期果实就会从树上掉落
      下来。所以,椒农每到这个季节也就会从早到晚紧张地抢收,离椒林远一些的,索
      性就搭起窝棚住在林子里。人们形象地把这个季节叫“虎口夺食”。此时花椒的晾
      晒也很有讲究。采摘回来的花椒必须要一天晒干,而且须是同一个太阳。也就是说,
      晾晒的过程要从早到晚一次完成,倘遇阴雨或其他原因,无法一次晒干则宁肯不晒。
      如此严苛的条件和精细的过程,才产出武都的五月梅花椒、六月大红袍、七月二红
      袍和八月羊椒。
      
          那个背着箩筐沿山路走来的中年男人叫李勤文。你看他在坡坝跳上跳下,步履
      轻快,浑身上下像有使不完的劲。可在几年前,他却不是这个样子。这个中年男人
      很不幸。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那时一家人虽清苦,日予过得却也安稳。后来
      大儿子考上了大学,这不仅在李家,就是在整个塘坪村也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李
      勤文高高兴兴地把儿子送去了兰州。可是,他的儿子刚读大学一年级就突然病倒了。
      医生的诊断如同晴空霹雳,这个还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竟然患了血癌。这对于一个
      家庭无疑是灭顶之灾。李勤文为了救儿子,倾尽家里的所有,又四处举债,但最终
      也没能挽留住这个刚刚开始人生、有着灿烂前程的大学生。儿子就这样走了。李勤
      文几乎垮了,李家的一家人几乎崩溃了。人没了,又留下二十几万的债务,这对李
      家来说意味着天文数字。今后的日子还怎么过?李勤文的小儿子不得不辍学,为了
      帮衬家里出外去打工。
      
          就在这时,省人大常委会的马青林副主任来了。塘坪村一直是一个经济比较落
      后的村庄,那时不仅是李勤文一家,村里的五百多户人家中,贫困户几乎就占了40%
      ,大约有两百多户。所以,在全省双联工作中,省人大信访室联系的村庄就是塘坪村,
      而省人大常委会的马青林副主任联系的农户正是李勤文。马主任的到来,对已经陷
      入绝境的李家来说真如同久旱逢甘霖。马主任详细了解了李勤文家的具体情况,先
      是经过多方协调,帮李家偿还了一部分债务,又让李勤文的小儿子从外面回来,根
      据他的自身条件,送他去学习驾驶挖掘机的技术。如此一来,这个原本就很勤快的
      年轻人有了一技之长,每月就有了5000多元的固定收入,李家的经济状况从此也就
      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李勤文终于缓过一口气来,家里的债务也一点一点还清了。这
      个中年汉子又有了生活的勇气,也有了脱贫的信心。其实,又何止是李勤文一家呢。
      整个塘坪村,自从省人大信访室工作人员和马主任的到来,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现在,村里的绝大部分贫困户都已经脱贫,孩子们在街上蹦蹦跳跳,身上穿的
      衣服跟城里的孩子已经没什么两样。村里的基础设施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
      修通了,电路接通了,自来水也通到了山上。住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顶村庄,竟
      然可以用上自来水,这在过去,是塘坪人做梦也不敢想的啊……
      
          在云朵的缝隙中,远远可以看到塘坪村里的那个文化广场。这文化广场也是省
      人大信访室工作人员到来之后建起的。过去,人们整天为生计发愁,村庄里从早到
      晚死气沉沉。现在不同了,人们的心气高了,兴致也有了,每到傍晚,大姑娘小媳
      妇们都到这里跳起时尚的广场舞,扭啊唱啊,把个山顶的村庄闹得红红火火……不
      过这几天,女人们都去椒林忙碌了,这个文化广场也成了一个巨大的晾晒场。一片
      一片火红的花椒在阳光下晾晒着,几乎将山顶也映红了。那个蹲在广场上翻弄花椒
      的老人是塘坪村的老支书。老支书去年刚办了“双联贷款”。双联贷款一般是3 —
      5 万元,无息,三年还清。办理这种贷款的条件和程序也很简单,一是有贷款需求,
      二是诚信农户,三是本人申请,四是由村委会初审,乡里复核,再报到银行就可以
      了。此时,老支书正蹲在广场上翻弄他的花椒。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日子是越过
      越有味道了。老支书去年办了三万元的双联贷款,家里买了五头猪,还用这笔贷款
      修了房子。今年,经过嫁接的椒林已经进入盛果期,花椒又是大丰收,少说可以卖
      几万元……那个朝老支书走过来,蹲下跟他说话的年轻人是汉林乡的王全奎书记。
      王全奎书记一定又在跟老支书说花椒树嫁接的事情。
      
          塘坪村属汉林乡。汉林乡一带的花椒品种主要是六月大红袍。但在过去也存在
      一些问题,一是椒树的寿命短,一般的平均树龄只有10年;二是病虫害严重,椒树
      自身的抵抗力不强;三是椒树死亡后,在原地补植不易成活:四是椒树的枝条多刺,
      不易采摘,如此一来摘果成本也就大大提高。由于这一带是著名的花椒产区,每到
      收获季节,就会有大批的椒客从文县那边过来采摘花椒。主家对椒客要管吃管住,
      一个熟练的椒客,每天可以采摘20斤左右的鲜椒,工钱是80到90元。这些椒客都很
      专业,做事也很实在,每棵树上的花椒都采摘得干干净净。所以,主家对椒客也是
      尽力款待,每隔几天要有肉吃,男人还要喝酒。但不管怎样说,椒客的采摘技术就
      是再熟练,如果椒树的枝条多刺,也会影响采摘进度。加之椒树的寿命短和病虫害
      严重等一些问题,也就大大增加了椒农的种植成本。花椒毕竟是这一带的支柱产业,
      每年在花椒方面的人均纯收入,几乎要占人均总纯收入的一半以上。所以,力抓花
      椒产业也就成为这一次双联工作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方面。汉林乡的王全
      奎书记,他本人就是学农林专业的,这次在“双联”单位省人大的帮扶下,结合
      “精准扶贫”工作,针对汉林乡花椒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花椒嫁接改良、提质
      增效系统工程这样一个大胆又切实可行的想法,同时也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
      法。具体说,就是研发花椒嫁接改良技术。经过实践证明,运用这项技术培育出的
      嫁接椒树具有两大特性:抗旱,耐涝。此外还有五个更具深远意义的鲜明优点,那
      就是寿命长、产量高、品质好、易采摘和抗病性强。
      
          我,就是这样一棵经过嫁接改良的花椒树。
      
          所以,我与传统的椒树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首先我的树龄大大延长了,可以
      达到25年,如果管护得当甚至可以达到30年,而传统椒树的寿命只有10年。我的寿
      命是它们的2.5 乃至3 倍。其次,我的产量也提高了。我进入盛果期,干椒产量可
      以达到3.2 斤,而传统的五月梅花椒和六月大红袍单株产量平均只有2.5 厅,是它
      们的1.3 倍。再次,我的适应性也更强。椒树的生长和品质,在根而不在杆。我经
      过嫁接改良,下半截树身是八月羊椒树。八月羊椒树的最大特点就是根系发达,几
      乎是传统大红袍的两倍,所以具有抗病性强以及抗旱耐涝的特点,在海拔1800米上
      下的干旱或阴湿地带都可以成活,而且还可以栽植在原有椒树死亡后的地点。而更
      重要的是,我的品质也大大提高。我经过嫁接以后,果实颗粒饱满,色泽光鲜,这
      样在市场上的价格也就有了很明显的竞争优势。当然,我还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
      就是经过嫁接,我的树身枝条几乎无刺,而且椒粒硕大集中,更便于采摘。
      
          有一项具体统计可以说明我的优势。先来看传统椒树,一般每亩栽植50株。每
      亩净收入也就由过去的3125元提高到5100元。此外,从长远角度看还有一个更大的
      效益。如果以每25年为一个周期计算,由于传统品种的树龄是10年,盛果期则只有
      5 年,那么20年内需要栽植两次椒树,两次栽植的盛果期加起来也总共只有10年。
      而经过嫁接改良的椒树寿命要在25年以上,25年只需栽植一次,但盛果期却在20年
      左右。所以,嫁接改良品种的长远经济效益也就更加明显。
      
          这样,贫困椒农就又向致富迈进了一大步……
      
          我的四周寂静无声。下面的山坡上有人在唱山歌,像是随口哼唱的,声音却很
      清脆。我看清了那是一个包着花头巾的女孩。她正在一棵椒树下采摘花椒,黄色的
      花头巾在红绿相间的椒树枝条间若隐若现,远远看去似乎盛开出一朵鲜艳的山菊花。
      这一带已属长江流域,距四川很近,所以文化相互浸濡影响,山歌也格外好听,好
      像有些川剧的味道。几年前,这个女孩是从不开口唱歌的,走在山上永远低着头,
      总像有满腹的心事。现在,她似乎是经过了雨水的滋润,在阳光下绽放了,歌声里
      也带了鲜活的水气……这时,王全奎书记已经出了塘坪村,沿着山路朝下走去。他
      显然是要回乡里,听到那个女孩的歌声,就朝她走过去。王书记在一棵椒树下蹲下
      来,一边看着一棵树苗,向那个女孩讲解着什么。经过嫁接的椒树苗套种在椒林里,
      这也是嫁接改良的一个新方法。嫁接椒树的原理,其实也是无性繁殖的一种,这种
      嫁接是利用植物受伤后具有愈合的机能来实施的。此时,王书记在为这个女孩讲解
      这些知识。
      
          已经将近中午了,山下椒林里的农人们还没有歇憩。
      
          是啊,闻着满山满谷的椒香,这个季节应该是椒农最幸福的时刻。我的身上也
      已经果实累累。我甚至可以听到,这些椒果在一点一点膨大、变红的声音。今年又
      是一个丰收年,预计总的产量比去年还要高。经过双联工作,把农业科技送到山里
      来,山上的农人都成了科技明白人,种植了两千年的椒林也焕发出了青春。在山的
      那一边,可以看到另一个云雾缭绕的村庄。那是梨坪。梨坪属马街镇,过去由于在
      高高的山顶,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是全镇最贫困的村庄。可是现在,这个村已经基
      本达到了小康水平。开展双联工作以后,武都区的区委办公室工作人员来到这个村
      庄。也就从这时开始,这个叫梨坪的山村发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远远看去,
      村庄房屋外面的墙壁都粉刷成了白色。粉刷成白色不仅是为了美观,如此一来,这
      些洁白的墙壁也就成了“文化墙”。村里请学校里一位擅长美术的老师在这些墙壁
      上画了各种图画。图画配了文字,都是讲解如何养生和保健方面的科普知识。如今
      山村里渐渐富裕起来的人们,也开始注重养生保健了。梨坪村的面貌确实变了,每
      个巷子里的道路都已经硬化。所谓硬化,也就是铺了水泥路面,那种晴天一堆土,
      雨天一摊泥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果说在前两年,唯一让人发愁的还真有
      一件事。花椒丰收了,可是如何销出去,真正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也是一个很实
      际的问题。面对着成百上千斤的花椒,要一秤一秤卖出去总不是办法。正如尹满富
      主任所说,椒农增产了,还要保证增收才行。现在好了,这个一直困扰着椒农的问
      题也已经解决了。在武都区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的帮扶下,村里为大家成立起花椒协
      会。有了这样的组织,椒农就不用再愁销路了。
      
          这就要说到一个年轻人了。
      
          这时,这个年轻人正骑着摩托车走在山间的公路上。他叫汪海红,是李台村人。
      有谁会想到,就在几年前,这个三十来岁的年轻人还在遥远的沿海城市宁波打工。
      那几年,山上的村庄空了。年轻人在山上看不到生活的希望,都纷纷跑出山外,去
      沿海的发达城市谋生了,村里只剩了老人和孩子。汪海红也是如此,中学一毕业就
      离开李台村,去了宁波的一家化工厂做工。但这几年,村里已经有了他可以施展才
      干的舞台。汪海红一直对电子商务很有兴趣,也就在这几年,政府扶贫工作的重点
      之一也恰恰是电子商务。于是汪海红决定回来。他一回来就感受到了政府扶贫政策
      的力度。他先是被送到陇南,接着又被送去兰州接受了两次专业的电子商务方面的
      培训。培训期间,吃住和学习的费用都由政府埋单。就这样,他在李台村搞起了电
      子商务服务中心。村民通过网络,在村里就可以享受到如同在都市逛商场一样的服
      务,接着,在双联单位的帮扶下,李台村又为椒农成立起福源花椒合作社。凡是入
      社的椒农,无论手里有多少花椒都可以经由合作社在网上销售。这种合作社的形式
      无论对椒农还是对客商,无疑都是受益的。椒农通过合作社销售自己的花椒,不仅
      不用再发愁销路,价格也有了保障,如果是贫困户,合作社在价格上还可以给予进
      一步优惠。而客商由于是在产地源头购买,同样也省去了中间环节,不仅价格更合
      适,质量上也得到合作社的保证。李台村的福源花椒合作社,业务方面也同样由汪
      海红负责。现在的汪海红可真成了一个大忙人,每天有大宗购买花椒的业务,要走
      物流,还要走家串户去登记椒农手中的花椒。看得出,他对现在的工作和生活都很
      满意。而在山里,在山上,像汪海红这样的年轻人今天已经很多。
      
          微风在山坡上掠过。我脚下的灰菜和苦苣在风中轻轻摇曳着。灰菜和苦苣,过
      去是山里人生活中救命的食物,每到青黄不接的季节,只能用这些野菜充饥。现在
      已经完全不同了,灰菜和苦苣成了时尚的绿色食品,人们再吃这些东西,是为了保
      健。山路上,有几个人朝这边走过来。走在前面的是陇南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的王
      文全副主任。这个王主任曾在汉林乡工作过,所以对农村里的事,尤其对这一带盛
      产的花椒、核桃、油橄榄以及各种中药材如数家珍,了如指掌。走在他旁边的是武
      都区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的尹满富主任。他们一边走,正在向一个留着长发,戴眼镜
      的中年男人说着什么,好像在介绍情况。这个戴眼镜的男人应该是专门来这里采访
      的作家,他一边听,不时在本子上记着什么。他们就这样一路朝我这边走来。王文
      全主任来到我的面前,指着我对作家说,这就是我们经过嫁接改良的椒树,是最正
      宗的六月大红袍!王主任说着,伸手在我的树身上用力拍了一下。我感觉到,他的
      手非常有力。王主任自豪地说,这棵椒树已经进入盛果期,现在正是结果最多的时
      候,而且品质很好!这时,一个椒农走过来,递过一只箩筐。这个戴眼镜的作家就
      试着开始在我的身上采摘花椒。他的动作有些笨拙,但看得出兴致很高。尹主任在
      一旁笑着说,你放心吧,经过嫁接改良的椒树已经没有刺,不会扎手的。这个作家
      很快掌握了采摘要领,时间不长,已在箩筐里摘了一团花椒…一王主任和尹主任与
      这个作家一起走到一个山崖边。王主任朝山下的万亩椒林看着,向作家介绍说,武
      都一共有36个乡镇,其中生产花椒的乡镇就有34个,61 5个村庄,现在生产花椒的
      保有面积是100 多万亩。万亩基地16个,千亩以上连成片的有34个。他这样说罢,
      回头笑着问作家,你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吗?作家摇摇头。王主任说,2014年,这里
      生产的花椒是3500万斤,产值是14个亿!而今年,也就是201 5 年,预计生产花椒
      要在4000万斤以上,产值肯定要突破16亿!尹主任在一旁点点头,感慨地说,这就
      是我们双联工作的成果啊!王主任又用力拍了一下作家的肩膀,笑着说,走!我们
      再到上面的姜家山去看一看!到了那个村,你肯定会更有收获呢!说着,他们就朝
      山上走去。
      
          这时,山坡下面的女孩又哼唱起山歌,她的歌声渐渐融进透明的云朵……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