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临行前我做过功课:环县踞陕、甘、宁三省(区)之交界,总面积9236平方公
      里,这是庆阳地区面积最大的一个县。
      
          我和高凯在环县午后的烈日下分手。他将我送到了站,只身前往目的地华池县。
      
          站在空旷的县委招待所大院里,明晃晃的烈日肆无忌惮地泼洒着它的热力。望
      着高凯乘车而去,我的心里不禁生起一些感慨。五天前出发时,我们一行有十余人,
      甘肃省的领导为我们举行了隆重的出发仪式,一路走来,我们充分感知了“双联行
      动”在甘肃大地上引发的剧变,为此,我们在七月的陇原大地上奔走。如今,我终
      于走进了“属于我的”环县。
      
          负责接待我的县农办杨主任和我同龄。当天是周六,我为自己在休息日还要劳
      烦他陪我一同工作而致歉。他说,这对他们扶贫干部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他早已
      经习惯了,尤其在开展“双联”以来,基层干部早已经没有了休息日的概念。
      
          在车上,杨主任简单介绍起环县的概况:环县是红色教育的传播地,这里比全
      中国都要解放得早-1936 年,环县就是解放了的革命老区。这里是原陕甘宁省委、
      省政府驻地,是陕甘宁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总后方。第
      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一战——山城堡战役,就发生在环县境内……这让我想起
      庆阳市农委高主任昨天告诉我的一个数据:仅解放战争时期,庆阳地区的妇女平均
      每人为解放军做六双鞋。
      
          我发现,在老区的干部们的交谈中,常常会强调当地曾经为革命做出的奉献,
      似乎以此更能反映出他们如今对于自己家乡面貌尚不能尽如人意的不甘。事实也的
      确如此,战争年代,环县的老百姓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计划经济时代,环
      县作为农业大县,曾将大批粮食调往省内外,有力地保障了城市粮食的供给,支援
      了国家的工业化发展。但是,进入市场经济后,这里却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
      发展相对缓慢,成了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县和干旱困难县。
      
          时代在这里留下了它巨大的遗憾乃至亏欠。如何弥补?这正是今天我需要考察
      的问题。
      
          走了大约8 公里,木钵镇高寨村的村部所在地就到了。起初我并不能将车外的
      景致和此行的目的地联系起来:数栋齐整的高层楼房并列在路边,其中几栋已经住
      进了人,余下的正在建设当中,一块宽阔的广场上竖立着旗杆,旗杆上的国旗正在
      微风中轻摆。这一切,都令我以为车子还行驶在县城的路面上。但是,写有“高寨
      村”三个大字的招牌却映入眼帘。
      
          村部的办公室也在一栋簇新的大楼里。这里就是一个竣工不久的工地,还有一
      些建筑灰尘洒落在四处。我们见到了高寨村的李支书。对于我们的到来,李支书的
      热情似乎并不是很高。我想,可能类似的参观采访他已经接待得多了。交谈中,他
      平静地告诉我:省委王书记来高寨村考察时,说这里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雏形。的确,眼前的一切,都与我预想中的贫困村迥异,我知道,现在我看到的,
      已经是一个脱贫了的村子。
      
          高寨村原本是环县典型的贫困村,过去将近一半的村民居住在条件艰苦的山区。
      在“双联”行动中,联系高寨村扶贫的,是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吴德刚。当说到
      吴部长时,李支书兴奋起来。“吴部长在开展‘双联’的第二天就住进了我家,大
      过年的,还带着老婆孩子去给联系户拜年。”李支书说。“双联”以来,吴部长几
      乎走遍了整个环县,他去了环县所有的乡镇和一半以上的自然村,针对高寨村的具
      体情况,他多次与村组干部群众座谈,提出了“先基础、后产业,先富脑袋、后富
      口袋,先培育典型、后全面推进”的帮扶思路。继而,“川区设施农业种瓜菜,塬
      区全膜双垄种玉米,山区退耕还草搞养殖”的发展规划也随之形成。高寨村的路修
      起来了,坝堤和护坡加固了,日光温室改造好了,村民也被派出去考察和实地培训
      了……
      
          兴奋起来的李支书招呼我们:别坐在办公室聊了,咱们出去边看边说。
      
          村部正对着修缮一新的文化广场。一路走来,我已经知道了这种广场是“双联”
      行动在每个贫困村的规定项目之一。这场行动,针对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贫困,政
      府已经着眼在了文化的脱贫上。广场四周散布着村卫生所、幼儿园、老人福利院、
      便民金融服务点、便民超市等服务设施,现代文明生活的居住环境已有了雏形。李
      支书介绍:全村易地扶贫搬迁的工程建设现在正筹备第三期,建成的楼房已经有两
      百多户村民入住,除去各种补贴,入住的村民们每户大约还需要贷款五六万元。通
      过集中搬迁,村民们从根本上改善了居住条件。
      
          “双联”帮联单位省委组织部立足高寨村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围绕产业向川
      区集中、农户向中心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三次产业深度融合的城乡一体化
      发展路子,高起点谋划,整合资源,高标准推动生产专业化、居住社区化、服务配
      套化、环境田园化、农民知识化的新村建设。脱贫是措施,致富才是目标。扶贫先
      扶智,作为帮联单位,省委组织部协调科研单位和高校,在高寨村实施智力帮扶工
      程,培训技术人员,组织村民到农业发达地区学习,并请来专家深入田间地头现场
      指导,解决了农民搞种植的技术短板。
      
          如今的高寨村,山塬的农民把土地流转给养殖合作社,种植玉米、苜蓿等饲料,
      自己又在村办工厂和合作社里当工人,三家村办企业,吸纳了本村不少劳动力,让
      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耕地有机械,增收有产业,回家住楼房,上班去工厂,出门坐轿车,拉货用
      卡车,过河走大桥,休闲有广场……”李支书的话朴素而又生动。在他的盛情邀请
      下,我们上车去参观村里如今最大的一家企业——甘牧源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其实离得不远。进场前,我们先被要求在紫外线杀菌的隔离室滞留了五
      分钟。牛场完全具有现代化企业的规模了,不但拥有一千多头奶牛,据说设备以及
      种牛也都是进口的。这家企业,从最初规划到帮助兴建,全部由高寨村的“双联”
      单位省委组织部来牵线搭桥。当全国范围内发生养牛企业“倒奶”的事件时,吴部
      长亲自进京帮助企业鉴定牛奶品质、联系销路,如今这家企业生产的牛奶不仅畅销,
      还被蒙牛集团评为了高品质奶源。
      
          告别高寨村的时候,日影已经西斜。兴致不减的李支书挽留我们就餐,看得出,
      带着我实地见识他们的成就,令他自豪不已。这位55岁的农村汉子有理由为自己的
      村子自豪,三年来,高寨村的村民人均收入翻了一番,正在筹建中的“农业国际园”
      已经有了眉目,上亿元的投资令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而这些
      正是“双联”行动带来的成果。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