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一大早从和林县赶到了清水河。这里山更多更高,雪也更白更厚,经过了内蒙
      古去年入冬至今最寒冷的一个夜晚后,清水河的雪更加坚硬地闪跃在高高低低的山
      坡上、深深浅浅的山谷里。
      
          清水河县东南以古长城为界,与山西朔州接壤,西与鄂尔多斯准格尔旗隔黄河
      相望。黄河流经全县4 个乡镇,每年从清水河县带走的泥沙表土为2000万吨,最干
      旱的年份高达5000万吨,水土流失面积是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6%。在这全国闻名的
      干旱贫困山区,年降水量不足400 厘米,年蒸发量2570厘米,几乎年年春旱,旱到
      树枯草亡石头冒烟。草本越是凋敝,旱情越是严重;旱情愈加严重,草木愈加凋敝。
      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清水河县曾经无所谓种不种也无所谓收不收。1978年,全县
      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为42元。
      
          清水河的环境演变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若干地区的环境恶化并非始于1949
      年,这一段历史要漫长得多,以清水河为例,建国初期山也罢丘陵也罢,可谓白茫
      茫一片真干净,全县只有残存的天然次生林5500亩,森林覆盖率为0.1 %。从上世
      纪50年代开始到1978年,治理清水河生态的努力虽有起伏却从未停止,全县有林地
      面积达到27万亩,森林覆盖率从0.1 %提高到6.3 %。但一方面是治理,一方面是
      大面积开荒种地,治理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清水河真正的转机是在1978
      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以水流域为单元至2000年植树造林144.9 万亩,实
      有林木保存面积110 万亩,森林覆盖率到了25.6%,境内的干旱沙化、水土流失有
      了不同程度的缓解、减轻。清水河县的林业生态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清水河的农
      民在治理环境中真正得到实惠,并激发了前所未有的建设热情的是2000年开始的天
      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到2004年年底,全县退耕还林80.068万亩,森
      林覆盖率达29.7%。在国家、自治区、市三级核查验收后证实,清水河造林成活率
      为95.8%,保存率为88.5%。清水河的生态环境已经摆脱了漫长的恶性循环,正向
      着根本性的改观过渡。
      
          清水河的变化离不开清水河农民的积极性,这积极性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按国
      家政策规定,农民每退一亩耕地,得国家补助粮食200 斤、现金60元,退耕地中林
      草收入仍为农民个人所有,仅补助一项,一亩地年收入折合人民币为160 元。而清
      水河县高高挂起的坡耕地在退耕还林前亩产不足百斤,年收入最多不过80元。这里
      的农民终于可以喘一口气了,可以不为口粮和油盐酱醋发愁了,直接受益的清水河
      农民有16850 户、68930 人。清水河的农民从此开始有了一点虽然微薄却难能可贵
      的自我积累,同时为一批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外出打工、就业的机会。
      
          我的脚下,我的身边,都是雪;抬头也是雪,俯望也是雪。这雪、这深厚而洁
      白的雪,总是在我们缓慢行驶的汽车两旁闪现,近了又远了,远了又近了。汽车拐
      进一处背阴的山间公路时,车速骤减,路上的积雪有一米之厚,远远望去就像是天
      上的白色云絮跌落山间,堆砌着,层垒叠加,迤逦而去。我打开车窗想细细地端详
      这清水河的雪时,凛冽的山风夹着雪花倾泻而至,满车的人不约而同地惊呼时,带
      路的吉普车已经陷在雪地里,进不得退不得,不能自拔。我们只能下车去推车,踩
      着洁白到深处的雪,不忍踩又不得不踩,从雪上踩出一条小道路,鞋肚里裤脚管里
      装满了雪,能感觉到那雪正在极为柔软地融化,然后成冰,咬脚指头……爬上一个
      高高的却又简陋得在九级大风中摇摇晃晃的瞭望塔,南山和北山尽收眼底。清水河
      的南北两山绿化,可以说是费尽心思。首先是选树种,最后选定以“三松”混交,
      即樟子松、油松、落叶松混交林。然后是“挖大坑、栽壮苗、夏浇水、秋覆土、勤
      补植、严管护”的18字方针。“挖大坑”是生态建设的关键,也是工程量最难最大
      的,尤其在这南山北山上。不是挖一个,而是挖千百万个,不是马马虎虎掏个洞,
      而是统一标准深浅不差分毫,不是你说挖好就挖好了,要经过层层验收,才能种树。
      每个“鱼鳞坑”需挖0.48立方米土石,每个“水平沟”的土方量为2.4 立方米,山
      顶上是“鱼鳞坑”,依次而下是“水平沟”,连成排接成行绕着山头转。“夏浇水”
      对清水河来说也是太难了,林业局的马局长说,再苦再累我们也得扛住,清水河县
      就是太旱、缺水。为了解决水的紧缺,马局长少见地用了一个形容词:绞尽脑汁。
      清水河县在旱情最甚的南山北山修旱井、水窑3000多眼,把一滴滴雨水尽可能地储
      存、集中,用抗旱枪把水直接注入一株株幼苗的根部,再以松土将树坑表面掩盖,
      阻隔阳光减少蒸发。“秋覆土”也是生态工程中一个美好的细节,但这个细节的实
      施却是纷繁浩大、细致入微。待到深秋以后,清水河的农民以及义务劳动的干部、
      学生纷纷走上山头,把当年新栽的小树苗一株一株地、一个坑一个坑地,全部用土
      掩埋,既为预防冬季里野兔和老鼠的危害,也防止冬春时节苗木的生理干旱。当黄
      河解冻春雷响起,再把覆土扒开时,对一株株树苗来说严冬已经过去了,幼小的绿
      色在经过第一年天寒地冻之后,将会变得茁壮一些,然后是每年三五厘米的生长,
      从“鱼鳞坑”、“水平沟”里脱颖而出。“你夏天来就好了,这南山北山都是绿的!”
      当地的农民对我说。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