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1950年金秋10月1 日,五星红旗从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一年半以后,一个婴
      儿从台州湾呱呱坠地,取名吴友富。吴友富在温岭泽国镇小学读书毕业后,坐着木
      炭燃烧的破旧汽车到上海读中学。中学毕业以后,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
      的前身上海外国语学院。他虽然坐在上外教室里,但心里却叨念泽国小学。这是剪
      不断、理还乱的故乡情结,寻根情怀。每年春节,台州同乡欢聚时,他都感叹着
      “别离岁岁如流水,谁辨他乡与故乡”。有一句古诗“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他把“青山”换成“上海无限好,犹道不如归”,因为他的根在台州。虽然今日已
      是“琵琶起舞换新声”了,但昨日仍然“总是关心旧别悄”。
      
          在上海工作与来上海探亲的台州同乡时常相聚,畅谈如何报效故乡的养育之恩。
      有一次春节同乡聚会,王建华教授对大伙说:“我们是教书行伍,在办学方面能为
      台州的教育兴市出点儿力!”周星耀一听这话,忙接着说:“我们局长陈子敬虽然
      是老公安,可特关心教育事业。我们台州学校在数量上基本能满足需要,但名校不
      多。他曾嘱咐我们留意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我回去向他汇报一下!”吴友富把两人
      的话儿连接成一门“公关学”!谁也没有想到“寻根”、“情结”的潜意识与怀乡、
      建乡的一席谈,竟然“寻”出、“结”出一所“名校办民校”的台州市外国语学校
      的美梦来了。
      
          我打开计算机,寻到了www.sfls.cn 的网站,一位台州气质、上海风度兼而有
      之的中午学者的形象与我的眼球碰撞出喜悦的火花。这点滴火花幻化成为一行行汉
      字符号——
      
          吴友富,生于1951年4 月,浙江温岭人,教授、博导,中共党员,上海外国语
      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兼任上海外国语大学附中——上海外国语学校校长。
      
          1977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留校任教。1985年赴香港中文大学学习工商管
      理专业。 1989 年赴美国继续进修公共关系和现代管理专业,并在西雅图奥林匹克
      学院、海湾大学任教。回国后,仍在上海外大任教,历任英语系总支书记、校长助
      理、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兼上外校校长、书记等职。主要著作有《新编现代管理
      与公共关系》、《市场营销策略与技巧》等书,主要译作有《公共关系与实践》、
      《媒体公关12条原则》与《英语 368天》等书,主编《外语与文化研究》、《国俗
      语义研究》(合作)与《全国外国语学校系列英语教材》等书,发表主要论文有《
      目标管理在高校工作中的运用》、《论管理意识与管理创新》与《品牌立市刻、不
      容缓》等数十篇。
      
          我注视着屏幕上的介绍,鼠标不再移动了。眼球抛向上外新闻网,文化教育与
      外语电化教育等专栏,因为这里都有吴友富的短论、专题等篇什。我的思维在上外
      与台外之间快速跳跃,叩问电脑屏幕:外国语学校所使用的英语教材不就是吴友富
      主编的《系列英语》吗?我想可能是的吧!于是又向下移动鼠标,跳出了三行符号
      :吴友富任全国外国语学校工作研究会理事长、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上海
      国际战略研究会副会长。吴友富是中共上海市第七、八次代表大会代表,享受国务
      院特殊津贴。
      
          台州桑梓父老为新创办的台州市外国语学校有这样一位集行政管理型、学者治
      校型与教授博导型于一身的三型人才任台外董事长而自豪。吴友富呢,也为挑选了
      上外的高材生王建华博士、教授任台州市外国语学校校长而欣慰。
      
          我们的学子、家长难道不应该“大厦成而燕雀相贺”吗?!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