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1984年新年伊始,张华海被任命为林业学校教学实验场副场长,之后担任场长。
      他在教学实验场工作,既育了树,也育了人。这期间,他常年穿着一双长筒胶靴四
      处奔走,身先士卒的作风,勤俭朴实的人品,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筒靴场长”。这
      个亲切的称呼,极其传神地概括了张华海的特征:参加野外考察,大自然是他的课
      堂。学校这座四季常绿的教学实验场,则是他教书育人的大好天地。
      
          采访张华海的时候,我发现这位走出早年家庭生活阴影的侗家男子,已经从当
      年一株小树成长为一株硕果累累的大树。从幼小的树苗儿成为颇具年轮的大树,这
      是张华海个人奋斗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与时代的赐予。谈到自己取得的科研成就,
      心怀感恩的张华海认为有三个方面不可忘记,一是林业学校的老师王育明、贵州大
      学蓝开敏以及贵州林学界的周政贤和李永康教授,他们既是自己的授业恩师又是自
      己的学术引路人。二是贵州省林业厅领导和学校领导的信任,给自己提供了展示才
      干的平台。三是夫人李典群的鼎力支持,多年做好后勤工作。
      
          以前辈恩师为榜样,即使成了大名鼎鼎的树木学专家,张华海在教书育人方面
      有着良好口碑。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张华海是这两方面的典范。
      
          这位“筒靴场长”在学校有限经费的支持下,将林业学校教学实验场搞得井井
      有条生机勃勃。他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大力培育树苗提供给社会,为学校创造
      了一定经济效益。
      
          林业学校的很多学生源自农村贫困家庭。同样出身农村的张华海没有忘本。教
      学实验场用工,他尽量选择那些家境贫困的学生。贫困学生获得勤工俭学的机会,
      一边在实验场打工一边读书,保证完成四年的学业。
      
          有一个来自西双版纳的贫困学生,带着一支牙刷一管牙膏就来报到了,有一个
      来自印江山区的学生,他四年期间没买过一件衣服……就是这样的学生来教学实验
      场做工。不但解决了学生自己的生活费,还能贴补家中父母。
      
          张华海认为,资助一个学生就可能改变他的一生。因此,他在家乡玉屏县资助
      几个学生读书,回报乡梓。
      
          一个学生去北京读北京林业大学,张华海拿出六千元助学。一个学生去南京林
      业大学读书,张华海出了两年学费。从1984年开始到2003年,贵州林业学校每年都
      有保送指标送学生们进大学深造,只要遇到贫困学生,张华海就解囊相助。
      
          张华海说,我资助这些贫困学生也是为了我们贵州林业学校的声誉,因为他们
      毕竟是我们学校培养的。学生成才,我身为老师感到很光荣很自豪。
      
          我暗暗断定,张华海是从这些贫困学子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他曾经对
      我说,“我不能做个好领导,只做个好人就是了。”采访时我被他的这句话感动了,
      因为我深知如今做一个好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还记住了张华海说过的一句话,“我出身农村很苦,但是我苦得出来。”是
      的,张华海通过个人奋斗苦尽甘来,然而苦尽甘来而忘本者,不乏其人。张华海的
      可贵之处在于他没有忘记自己的贫苦出身和成长经历。如今,他能够发光照耀别人
      了,便将一束束光亮投映到学生们身上。
      
          担任教学实验场场长期间,张华海不但育树,更育人,实践着“十年树木百年
      树人”的人生格言。他在教学实验场工作十年,施展了自己的才干。此间,他还增
      添了一个业余爱好,这就是养花养草。兰花,盆景……几乎都是他从山里采回来的。
      张华海把大自然搬到家里。于是他的家里就成丁一座“微缩大自然”。他一有闲暇
      便埋头伺弄花木,自得其乐。
      
          张华海的名言是:“我把专业当作爱好来做了。”一草一木见性情——他乐而
      忘返地进入大自然的境界。
      
          无论育树还是育人,张华海都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投入其中,表现出一个知识分
      子的令人敬重的品格。
      
          张华海为人良善。小时候继母对他不好,使他很早离开家庭外出谋生。后来继
      母老了,张华海不计前嫌,极尽孝心。每次回家探亲,乡亲们都赞扬说“开钱的回
      来了”。
      
          张华海不但孝敬继母,还帮助同父异母的弟弟。弟弟的两个孩子都在张华海执
      教的林业学校读书毕业,走人社会。他胸怀宽广,富有爱心。
      
          1996年10月,张华海被提拔为林业学校副校长。他执意不干,然而不干也得干。
      张华海表示,是你们强推我上来的,不是我非要干不可。
      
          面对领导的好心提拔,以育人育树为己任的张华海为什么推辞不就呢?我揣测,
      张华海的推辞是担心当官影响科研成果。我们的生活之中不乏其例,有的专业人员
      当了官,便荒疏了业务。
      
          张华海只得接受上级任命,当上了林业学校副校长。但是,“当了官便荒疏了
      业务”的悲剧并没有发生在他身上。他利用业余时间继续摘课题研究,没有年节假
      日,一如既往。
      
          张华海一次次圆满完成科研课题,还得益于全省各处都有他的学生,可谓桃李
      满天下。他的良好师德与友善待人的作风,已然形成口碑和人脉。无论走到哪里都
      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
      
          他曾经颇有感触地说,无论你是哪里来的科研人员,如果没有基层支持你就举
      目无亲,就连进森林公园也要买门票哩。他的这番话说出一个道理,无论多么高级
      的科研人员都不要脱离群众脱离基层。科研之花的盛开,永远寓不开基层土壤。
      
          树人同时树己。张华海仿佛一株牢牢扎根基层土壤的“植物”,它养分充足,
      枝繁叶茂,迎风怒放,显现出强健的生命力。
      
          于是,别人是找项目找不到,张华海是推不掉做不完。项目太多做不及,他就
      将公益性的项目留给自己做,将带资金的项目让给别人做。
      
          教学相长。张华海在育人育树的事业中,同时提升着自己的人生境界。在经济
      社会物质时代,他没有迷恋金钱也没有崇尚权贵,爱心依旧亲情依然,保持着那颗
      大自然给予他的纯净之心。
      
          33年过去了,张华海一路走来,留下一串扎扎实实的足迹。这足迹来自大山深
      处,来自他的心灵家园——大自然。正是贵州大自然的山山水水,给予他力量,给
      予他智慧,给予他一身正气,给予他抗拒各种污染的能力。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