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如今讲究高学历甚至洋学历,科研工作也从粗放走向精细。比如,你从一只标
      本上采下一个花蕊,坐在实验室里足不出户便可以完成一篇博士论文。
      
          张华海不是这类学者,他走的是一条栉风沐雨的道路。可以说他的“实验室”
      在山水之间,没有野外生活的张华海便失去了他的意义。
      
          张华海说:我们国家很多植物资源在我们没有搞清楚之前,它们就灭绝了。也
      就是说,在我们发现它们之前,它们就从地球上永远消失了。这是令人痛心的事情。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植物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不能在结识朋友之前,就让它
      们永远消失了。张华海要做的工作就是投身大自然,去发现去寻找那些我们本应当
      了解的植物一尽力抢在它们灭绝之前。
      
          有一种我们中国独有的珍稀树种叫“珙桐”,它的花犹如鸽子头,苞片宛若鸽
      翅,百花盛开很像鸽子展翅,因此俗称“鸽子树”。它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早在十九世纪,中国的珙桐由外国传教士采集树籽带到西方栽种。在我国反而
      难得一见。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在那里见过这种被人们称
      为“中国鸽子树”的珙桐。
      
          白色鸽子是和平鸽,它在毕加索的画笔下象征着和平友好的人类精神。张华海
      暗暗下定决心,一定更多地找到这种珍稀树种。他根据植物分布原理,大胆断定在
      四州峨眉山与贵州梵净山之间的大片山区,应当有珙桐的存在。
      
          这个念头在他心里酝酿着,终于迎来那次黔北地区的野外考察。
      
          张华海感冒了,打了两天点滴,他仍然坚持上山考察。一到野外张华海就成了
      风雨难侵的铁人。感冒未愈,2200米的海拔他竟然出现高山反应,可他继续坚持着。
      几经跋涉,他终于在大山深处发现一簇簇白色花朵一那正是中国独有的珍稀树种
      “鸽子树”。顽强的张华海终于印证了自己的学术判断。
      
          天道酬勤,发现鸽子树是大自然对这位科研工作者的慷慨馈赠。这种馈赠也给
      张华海带来了难以形容的喜悦。
      
          张华海熟悉贵州的山山水水,已经达到细致入微的程度。面对大自然,他的一
      双眼睛既是望远镜又是显微镜。
      
          有一次贵阳市领导们来到黔灵山森林公园视察,陪同人员怎么也找不到那几株
      珍稀树种“半枫荷”。此时,张华海远在哈尔滨出差。
      
          只得拨通他的手机。身在北国的张华海通过电话给他们指引方向,向前走,然
      后向左转,前面的三岔路……人们很快就找到了那几株“半枫荷”。
      
          多年以来的实地考察,贵州的珍稀树种深深镌刻在张华海心里。只要进入野外
      地带,无论多么遥远,张华海犹如卫星定位系统,一瞬间便找到它们的细枝末节。
      张华海似乎与贵州的植物们共同呼吸着。
      
          只要置身野外,张华海便有着超乎常人的判断力。他像感受自己脉搏一样感受
      到大自然的律动,几乎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贵州山区多有毒蛇,张华海隔着百米距离就能够嗅到五步蛇的气息,总是提前
      做出判断,从容镇定地指挥队员们躲避。
      
          张华海说,五步蛇通常埋伏于山岩或河滩的低海拔地带,人们以“五步”形容
      它足以致人死命的毒性。五步蛇惰性大,往往几个月不动弹。这种毒蛇行动迟缓,
      第一个人走过去它来不及攻击,往往伤害第二个人。蛇毒分为神经毒和血液毒两种,
      五步蛇为蝮蛇类属于后者。竹叶青蛇则属于混合型毒液。
      
          长期的野外考察,张华海从来没有受到毒蛇伤害,反而有几次成功捕获五步蛇
      的经历。有一年随同中科院考察队走进梵净山,张华海用拐杖捕到一条两公斤重的
      五步蛇。他风趣地告诉中科院的专家们,这条五步蛇可以卖到几百元钱,别人还是
      吓得退避三舍。
      
          有一次在息烽野外采集标本时突降大雨。张华海立即做出判断,率领队员们沿
      着大峡谷奔跑几公里攀上安全地带。呼啸的山洪随后而来。
      
          30岁生日那天,张华海在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考察。他带领的16人小
      组深入核心地区,因所带食物已吃完,只好一起踏上返程的山路,早晨每人只吃了
      一小坨米饭,饿着肚子走到天黑遇到一个小店,没有任何食物只好煮了一大锅辣椒
      水让大家喝了,晚间10点钟步行到达驻地。
      
          张华海不愧为大山之子。他多年的野外考察生涯不乏惊险经历,却屡屡逢凶化
      吉。他说野外考察行走山间,危机四伏,空气紧张,随时提防遭遇毒蛇袭击。山间
      寂静,人是不可以随便咳嗽的。一声咳嗽往往引起的应激反应,很可能造成混乱。
      每逢这种时候张华海就一再嘱咐队友,谨慎前行。
      
          倾听张华海讲述野外考察的经历,不亚于听一部章回体野外历险记。
      
          有一年,张华海随团出访日本。植物学家当然要参观日本植物园。张华海惊异
      地看到那里展出的各种植物其名称统统以日文书写,当即提出建议说,贵方介绍植
      物应当以拉丁文标注,因为拉丁文是植物学界的“世界语”,贵方只以日文标注这
      是不便于国际交流和沟通的。
      
          面对来自中国贵州的植物学家张华海的“国际化建议”,日本接待人员只得点
      头称是,写张华海,我要将他的学术成果和科研成就介绍给读者。然而,我还愿意
      以琐细的笔触写出张华海的点点滴滴。通过这点点滴滴看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面
      对这位大山之子,我感到文字的笨拙,若要真正能够展示张华海内心背景,必须置
      身大自然不可。只有在大自然之中,我的关于张华海的文字才会化作一群五彩缤纷
      的蝴蝶,漫天飞舞。
      
          张华海是教师是学者是专家,更是不知疲倦的实践者。他的生活属于树木花草
      属于标本属于三尺讲台属于野外自然,更属于他并不平凡的科研人生。
      
          采访结束之际,我询问张华海会不会续写多年与大自然结缘的事业。张华海告
      诉我,他即将调任贵州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担任副站长。我略有担心
      地问道,这样你就离开多年从事的野外考察工作啦?
      
          他坦然地告诉我,今后将站在更为广阔的平台上,以更为开阔的视野观照贵州
      全省的野生动物植物保护工作。
      
          青山依在。绿水长流。即将履新的张华海从此将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做出更
      多的事情。这正是大山之子的社会责任,这正是大山之子的历史担当。
      
          大山之子,踏遍青山。踏遍青山,苍山如海。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