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2004年,这一时机到来了,此时,与第一次探索冰穹A 道路的1996年,已相距
      8 年时光。
      
          坐落在英国西南部的布里斯托大学,春天尚未到来,从海上袭来的寒风拍打着
      还没有叶片的树木,欧洲传统的哥特式建筑遍布校园,尖顶、独特的窗口、建筑外
      表的装饰,以及沉重的石头底座和墙壁,见证着它的古老历史。它所在的城市,据
      说在1000多年前曾经是海盗的据点。这里好像会聚了英国最古老的建筑,各个历史
      时期都以建筑的方式展示出来,让人们领略西方文明的经典之作。建于12世纪的著
      名布里斯托大教堂,向人们投下宗教神圣的影子。象征着工业文明的有轨电车不断
      从市区穿越,发出车轮与轨道撞击的声响,其节奏明快、清越、自然。布里斯托大
      学在海滨城市的中心。散发着文化气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海洋学研究室主任、研
      究员孙波博士,正在这个古老学府的冰川研究中心和国际著名冰川学家马丁·斯格
      特教授一起,合作研究南极冰盖地球物理方面的课题。他的研究工作正在紧张的阶
      段,与斯格特教授的一系列探讨,使孙波在南极冰川学的研究上打开了另一个角度
      的思维窗户,许多前沿的学术问题令他长久地思索。
      
          2004年3 月的一天,他接到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海的电话。告诉他,
      现在正在组建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队,这一次南极考察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登顶
      冰穹A.为了更好地完成考察任务,已经集中了几个一线科学家。孙波听到终于要登
      上冰穹A ,内心涌出了激动之情,要知道,这是多少冰川学家的梦想!必须抓住这
      个机会——这个机会千载难逢。他立即表达了自己参加此次考察的愿望,希望领导
      能够批准。很快,他的要求获得了批准。孙波草草整理了一下行囊,依依不舍地告
      别了这个充满活力、既古老又现代的海滨城市,告别了港口山坡上幽雅的校园,匆
      匆踏上了归国2 ,N-. 孙波对南极并不陌生。他曾经在中国科学院旱寒研究所工作
      达8 年之久,于1996年调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从事冰川学研究。第二年,他就参加
      了中国第二次南极内陆冰盖考察。他基本上是带着山地冰川考察的概念前往南极,
      但是一到南极,就被南极广袤的冰盖震撼了——这才是真正的冰川学研究基地!那
      么纯净,那么壮美,那么宽广……没有定居者活动的痕迹,没有人类文明的影响,
      没有工业生产的污染,一切都是原样的,亘古以来,冰雪一层层堆积,覆盖了整个
      南极洲。一个冰川学家来到这里,意味着找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圣洁的天堂,在这
      里,仿佛是与上帝探讨关于大自然的问题、人类的问题,以及一切一切学术上和思
      想上的云雾般的谜团。
      
          他真想在这里自由地驰骋。可是,南极也有自己的性格:冷漠、狡黠、变化多
      端、让人捉摸不定。一次,他驾驶着雪地摩托车在冰盖上疾驶,看到前面的冰面上
      有一点消融的迹象,浅浅的,透出了亮光。按照常识来判断,这没有什么了不起,
      他想着冲过去。于是,加大油门,雪地摩托车调动起逾越一切的冲动和激情,向前
      方驶去。结果,南极的冰盖给了他一个教训,孙波掉入了二三米深的冰盖表面溶池,
      寒冷的冰水一下子浸入了毛孔……几个考察队员赶来,用绳子将他拉了上来。这说
      明,在南极的每一个判断都应该谨慎,你不能用傲慢的、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南极
      冰盖。还有一次,遇到暴风雪,前面什么都看不见,只好停下车来。他们下车,发
      现方向感失去了,自己脚下发软,风暴几乎能够将身体吹起来,让人站立不稳,整
      个世界都是白茫茫一片。事实上,我们所认识的暴风雪,和南极的暴风雪有很大的
      不同。没想到,雪地车停下来后,队员们看着外面的雪越来越大,风暴狂吹着大雪,
      很快在雪地车的履带周围隆起了雪坝,雪坝一直上升,过了一会儿就淹没了履带,
      几小时后,有的雪坝都上升到了风挡窗。如果继续停顿,整个车队就可能被雪掩埋。
      他们只好决定突围,经过几个小时之后,暴风雪才渐渐平息下来。
      
          2004年10月25日8 时30分,起航仪式在上海民生码头举行,领队张占海从国家
      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手中接过第21次科考队队旗,中国南极科考队整装待发。这是
      中国南极考察20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来自全国各地的27个部门的137 人组成了
      科考队,他们将开展27项科考任务,以及完成24项后勤保障工作。
      
          一声汽笛,满载着科考队员的“雪龙号”破冰船,驶离了港口。船上的科考队
      员们无比兴奋,内心充满了对南极工作的向往,更多的队员都是第一次前往南极,
      未知的世界使他们激动万分。此时,南极内陆科考队的13名成员,做好了充分的准
      备。他们知道,这次考察任务中最重要的,就是他们将完成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冰
      穹A 的使命,这是世界上被称为“不可接近的地方”,从来没有人类从地面上登临
      此地。
      
          “雪龙号”是我国第三代南极考察和运输两用船,该船具有先进的导航、定位
      和自动驾驶系统,拥有容纳两架大型直升机的平台、机库及配套系统。船上设有海
      洋物理、海洋化学、生物、气象的洁净实验室及数据处理中心。“雪龙号”具有强
      大的动力和稳定性,巨大的船体,就像一座高高耸立的海上大厦,明净的窗口,洁
      净的房间,现代化的设施,它代表了力量、勇气和智慧。
      
          就像历次南极科考一样,“雪龙号”按照预先的路线行进,一路向南。2008年
      10月29日10时,“雪龙号”抵达香港海运大厦码头,香港政府以及各界人士已经在
      此等候,市民们为祖国的日益强盛感到自豪,南极科考在某种意义上是综合国力的
      象征。停靠期间,差不多每天有6000名香港市民被允许上船参观,市民们除了在船
      上合影留念外,还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考察队员为纪念中国南极考察20年而办的,以
      “弘扬科学精神、增强爱国之心”为主题的“中国南极考察20年成果展”和南极考
      察邮品展。由于“雪龙号”的参观票数量有限,许多香港市民只能在紧邻海运码头
      的尖沙咀隔海观望、留影。
      
          离开香港,“雪龙号”驶向浩瀚的太平洋,然后越过印度洋,在澳大利亚弗里
      曼特尔港短暂休整和补充给养之后,11月15日21时半,起锚向位于东南极的中山站
      进发。他们很快就将进人风大浪急的魔鬼地带——西风带了。宽阔的南大洋没有陆
      地阻隔,洋面上形成气旋之后,不断得到能量补充,所有途经这里的轮船必须经过
      飓风和大海涌浪考验,许多船只的船长和船员对西风带谈虎色变、心存畏惧。当天
      夜间,考察船便遭遇到南半球西风带气旋。
      
          南半球西风带气旋,是威胁南极考察航行安全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巨大的海
      浪拍打着船舷,考察船在巨浪中起伏颠簸,在汪洋大海之中,3 万吨级的破冰船,
      差不多成为一叶扁舟,它几乎任凭巨浪的摇撼,发动机巨大的动力抗拒,船长不断
      地观察并发出指令,舵手不停地调整方向,“雪龙号”行驶在排山倒海的呼啸之间,
      一片不断变换的群山,向船体施展令人震撼的魔法,从各个不同的方向夹击。
      
          船上大部分队员出现了晕船和呕吐观象。临时党委组织慰问小组,带上晕船药
      品等看望船员和队员。就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大洋考察队仍然克服各种艰难,抓
      住有利时机,在南纬55度35分展开观测调查,创造了我国南极考察20年来首次在西
      风带停船考察的历史记录。“雪龙号”在西风带与狂风巨浪进行了顽强搏斗,整整
      八天八夜惊险,遭受到5 个气旋前后袭击,通过了风力11级以上、涌浪6 米左右的
      大风浪区,“雪龙号”的摇摆幅度达到30度以上。船长袁绍宏一直密切注视天气情
      况,寻找有利时机南下,几乎三天三夜没有合眼。11月21日,“雪龙号”抓住有利
      时机,果断南下。23日18时,“雪龙号”突出重围,越过西风带进入浮冰区。这里
      风平浪静。远处的一座座冰山,晶莹透亮,闪着蓝幽幽的光,仿佛一座座水晶岛屿,
      露出海面。这是一个童话世界,成群的南极鸟类,信天翁、海燕……在“雪龙号”
      的上空盘旋,打量着这些从没见到过的人们。它们从来都视为自己的领地,被一些
      陌生的人们闯入了。11月15日,“雪龙号”到达中山站海区外围,站在甲板上放眼
      瞭望,白茫茫的浮冰,笼罩了整个世界。几乎看不到海水,冰雪成为基调。密集的
      乱冰堆积区和隆起的冰坝,面对地平线上徘徊的太阳的反光,形成各种不同的图案,
      涌入了视野。
      
          这里最厚的海冰有3 米以上,“雪龙号”开始拼尽全力,吼叫着,一次次倒车、
      向前冲击,艰难地前行。连续48小时的破冰之旅,直至浮冰的厚度超过“雪龙号”
      的破冰极限。渐渐地,破冰停止了,“雪龙号”停在了距离中山站22,8 海里的冰
      区,此时,11月27日21时30分,已经离开祖国一个月零两天了。临时党委紧急研究
      冰上卸运物资方案。一片乱冰,雪地车无法实施运送,时间紧迫,否则可能错过考
      察队出发的最佳时机——南极夏季的最佳气候极其短暂,不能延误。考察队连夜派
      出队员,开始了曲折的海上探路行程。他们用镐头、斧头砍砸,检测浮冰的硬度。
      每一镐头、每一斧头下去,震得手臂发麻。他们不顾长途劳累和晕船呕吐带来的浑
      身难受,在极地明亮的夜幕辉映下,探险开路。差不多12个小时的连续探路作业,
      终于在乱冰区辟出长达18公里的道路,并在冰隙上搭建了临时浮桥。4 辆雪地车连
      成一路开始卸运物资,队员们紧张地劳作,在这里,没有科学家,没有领导,只有
      装卸工人,他们都是装卸工人,每一个人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冰区,大汗淋漓,嘴巴、
      鼻孔呼出的热气,很快凝结成霜,许多队员胡子、眉毛上挂满了冰霜,就像武侠小
      说里讲述的身怀绝技、眉须苍苍的年迈侠客。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