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杨惠根对在冰穹A 建站的难度有着充分的估计,许多危险难以预料。再加之队
      员来自60多个不同单位,队伍年轻,既充满活力也缺乏经验积累,支持建站的技术
      系统复杂,所需时间较长,问题随时随地都会产生。对于一个领队来说,这次任务
      是一个全新的、巨大的挑战。但是,他相信,如果能够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并调动
      每一个考察队员的积极性,完全能够确保完成建站工作。临近人海口的时候,风渐
      渐大了起来,云彩也密集起来,前面的道路,既无限开阔又波涛汹涌。
      
          “雪龙号”在视线中渐渐变小了,它披荆斩棘的从容步伐,它强大的动力以及
      它即将驶向的目标,都因为它有着一个民族的灵魂注入其中。岸上,欢送的人群并
      没有马上离开,他们的心情仍然在激动,他们知道,这些队员们要远渡重洋,经历
      难以预见的各种艰险,并要在冰雪茫茫、气候条件极为恶劣的南极大陆生活和工作
      很长时间,差不多半年之后才能回来。国家海洋局陈连增副局长望着“雪龙号”的
      远去,看到队员们挥手告别的姿势,显得心事重重。他深知这次远赴南极的任务非
      常重要,尤其是在冰穹A 建立中国昆仑站的任务,十分艰巨。作为冰穹A 建站的主
      要决策者,他深知此行的重大意义。中国几代极地科学家的梦想,会聚于此。记得
      有一次,大约是不久前的一次学术会议上,陈连增作了题为《中国极地考察回顾与
      展望》的报告,到了专家自由提问时间,一个与会专家发问:陈局长,你们在南极
      建站是不是出于政治考虑?这句话的弦外之音,人们都听出来了,就是南极建立科
      考站从科学上缺乏意义和价值。陈连增回答:它不仅是政治需要,更重要的,它是
      中国科学家多年的愿望!他的回答,赢得了一片掌声。
      
          2007年3 月1 日,50年一次的2007-2008国际极地年(IPY )在巴黎举行全球
      启动仪式,同一时间,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曾培炎代表中国政府在北京宣布,
      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PANDA )计划正式启动,标志着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进
      入实施阶段。
      
          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是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十
      一五”极地考察承担的一项国家重大科学考察计划。第25次南极考察将执行中国行
      动(PANDA )计划的现场考察工作,包括在南极普里兹湾和埃默里冰架外缘开展大
      洋调查、海冰观测、海洋化学和生物性调查,在南极中山站及周边地区开展大气探
      空气球施放、大气化学采样、空间物理学观测以及达尔克冰川调查,在中山站冰穹
      A (Dome-A )断面开展冰川学、地球物理学调查和观测设备布放,以及在冰穹A
      地区开展雪冰、天文学、测绘学和大气物理观测。但是,其中在南极冰穹A 建立考
      察站,是此次任务的重中之重。它的建成,将会极大地展示中国的综合实力,使中
      国在国际南极事务中享有更重要的发言权,对维护中国在南极的国家权益,提高中
      国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
      
          陈连增副局长对南极科考的整个进程了如指掌,对此次考察和南极建立第三个
      科考站胸有成竹。南极已经告别了探险时代,代之以科考时代。因而,在南极科考
      必须建立在科学原则上,它必须远离冒险主义。中国在南极的科考事业正是这样一
      步步向前推进的。中国最先在西南极建立了长城站,然后在相对应的东南极建立了
      中山站,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现在,以中山站为大本营,终于可以问鼎冰穹A 了。
      在此之前,他以谨慎的科学态度,设计了试探性前进的策略一即每一次都向前推进
      一步,逐步向南极内陆纵深挺进,直到最终登顶冰穹A.这种试探性前进的策略不断
      取得新进展,它使我们不断了解南极内陆的地表状况并积累经验和丰富的气象资料,
      奠定了最终登顶并建站的坚实基础。
      
          从第13次科考队开始,1997年1 月18日,由8 名队员组成南极内陆冰盖野外考
      察队,驾驶三辆雪地车拖载雪橇,从中山站出发。用18天时间沿国际横穿南极科学
      考察计划中国断面线路,向南极大陆内陆腹地的冰穹A 进发,挺进300 公里之后折
      返;1998年,第14次由8 名队员组成的内陆队历时17天,向冰穹A 方向推进到464
      公里处。考察期间的最低气温曾达零下44.5摄氏度,所有队员的脸部都出现不同程
      度冻伤;1999年,第15次南极科考队的10名队员将里程推进到1100公里,到达了南
      纬79度16分,进入冰穹A 地区。此次考察历时50天。这次考察的一个重要成果,是
      在世纪之交起草了第一份内陆站建站建议。2005年,第21次南极科考队的13名考察
      队员昼夜兼程、历尽艰险,终于突破南纬80度线,行程1250公里,抵达冰穹A.这是
      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内陆队经过几年的不懈奋斗,终于将五星红旗插在了南极
      冰盖之巅。这一次取得的成就,为中国在冰穹A 建立科考站创造了充分条件,从中
      国南极中山站到冰穹A 的地面通道打通了。
      
          冰穹A ,英语为Dome Argus,其中,Dome为冰穹之意,Argus 则取自古希腊《
      金羊毛》神话故事中的一个船匠。20世纪70年代,英国、美国、丹麦等国在南极进
      行航空物理调查,其中有一条飞行航线穿越了冰穹A 地区,将之命名为Dome Argus,
      这一命名也许意味深长。古希腊神话中的伊阿宋为了找到金羊毛,雇用阿耳戈斯即
      Argus 为他建造了一艘能够承载50人的大船,这艘船以造船师的名字命名,称为ARGO
      号。勇士们乘着这艘大船,所向披靡,无往不胜,历尽艰辛,终于完成了史诗般的
      海上航行,获得了金羊毛。这一命名似乎暗示,南极冰盖的最高点,可以称得上一
      个伟大的造船师,它将缔造真正的南极精神,并让人们从这里出发,找到“金羊毛”,
      获得不朽的成就。中国所进行的南极科考工作,就是要获得和平利用南极的“金羊
      毛”。“金羊毛”的故事具有强烈的隐喻意义,好像暗示了中国南极科考队员们将
      以自己的意志、勇气和智慧战胜一切艰难,完成一次史诗般的航行,翻开南极科考
      史上辉煌的一页。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