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上海的深秋,2008年10月20日10时10分,最好的季节,最好的日子,气候宜人,
      空气中散发着海上飘来的轻微湿润,和绿树的芬芳混合起来的气息,令人头脑清醒、
      浑身爽快。天边只有几丝淡淡白云,仅仅为了点缀无边的湛蓝。此时,外高桥码头
      从沸腾变得渐渐沉静,“雪龙号”中国极地科考船在一声长长的、低沉雄浑的汽笛
      鸣响中,驶离了江岸,巨大的动力,冲开了寂静的江水,在它的后面合拢的水力掀
      起了波澜……岸上的人们,聚集在“雪龙号”甲板上的第25次南极科考队员们,不
      停地挥舞着手臂,彼此致意,依依陪别。
      
          自从1984年11月我国开始首次南极考察以来,每年的这个秋末的季节,都会有
      大批科考队员从这个码头起航,怀着科学理想、爱国热情和对极地科考事业的热爱,
      前往世界上最神秘、最遥远、最孤寂的最南端——南极洲。
      
          鲜花和掌声渐渐远去,赴南极工作队员们的亲属、朋友们在江岸上的身影渐渐
      变小,逐渐模糊了。“雪龙号”甲板上的队员们久久不愿散去,他们仍然挥舞着手
      臂,望着绿树成荫的外高桥码头融合在大上海宏伟的背影之中。此次赴南极科考的
      领队、临时党委书记兼首席科学家杨惠根,深感重任在肩,沉重的思绪盘桓于心头,
      “雪龙号”前方的开阔水面一片苍茫……
      
          杨惠根,1965年出生,现任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他长期从事极区
      高空大气物理学研究,曾任中国北极黄河站首任站长。
      
          他望着即将远离的祖国,祖国对此次科考和在南极最高点冰穹A 建立科考站的
      期望和重托沉重地压在心底。他是完成这次任务的南极前线最高决策者,很多难以
      预见的问题和可能遭遇的险情都必须现场作出决断。两个月前,国家海洋局副局长
      陈连增询问第25次南极科考队领队人选的问题时,杨惠根主动请缨,说:“可以担
      任此次领队的人选有几个人。我明确表个态,我想去,我有充分的信心和坚定的决
      心,除非天意不允,保证把站建成。具体派谁由您定,我都服从。”实际上,杨惠
      根已经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只等上级领导的最后裁定。他有着充足的理由前往南极,
      因为他是冰穹A 建站领导小组副组长,他所任职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是此次建站的
      责任单位,杨惠根又是这一项目的负责人。他还是这次南极科考任务中另一项任务
      ——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项目的负责人和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的首席科
      学家。他不仅参与了这些任务计划的一系列决策,还对准备工作的充分程度非常了
      解。更重要的是,他曾在赴南极第22次科考队担任过副领队和首席科学家,承担了
      冰穹A 建站的准备工作,对极地考察队比较熟悉,对完成任务充满信心。一切条件
      显示,杨惠根是此次赴南极科考队领队的最佳人选,当然,他认为自己前往南极完
      成一项里程碑式的任务,义不容辞。为了奔赴南极工作,杨惠根匆匆开始了准备工
      作,他在7 月底和8 月初,前往西藏拉萨和纳木错湖,以检验自己的身体状况,是
      否能够适应高原气候。
      
          南极冰穹A 位于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气候条件恶劣,海拔为4093米,也是
      南极海拔最高的区域,它的位置处于东南极高原一系列分冰岭中间,气候多变,降
      雪量稀少,是南极冰盖下降风的最重要发源地。这里的沉积直接来自地球平流层的
      大气,它的物质组成和变化反映了气候学意义上能够代表全球大气环境的物质组成
      与变化,它是地球气候环境动力系统的重要驱动源,也堪称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放
      大镜,是检测地球气候变化的理想区域,是环境动力学本底观测、地球物理观测、
      日地系统观测等重要科学的最佳观测点。而且,这里冰盖比较稳定,具有向四面缓
      慢流动的特点,冰层厚度可达3000米左右,如果在这里进行冰芯钻探,冰川学家有
      望取得地球几十万年甚至150 万年以上最完整的气候和环境变化记录。它的特殊性
      是地球任何其他地区和其他观测点所不具备的。大自然用一层层堆积起来的积雪编
      辑装订了长达几十万年的伟大日记,供我们阅读,并且破译其奥秘,以便认识自然
      的规律,同时检讨我们人类的活动和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
      
          冰穹A 还是南极最冷的区域之一,在这里有望测到南极的最低温度。它的巨大
      冰盖之下,覆盖着规模宏大的甘布尔采夫山脉,它宏伟的气势堪与欧洲的阿尔卑斯
      山脉媲美。地质学家惊讶于这一山脉的存在,希望通过钻探取得岩石样品,以便弄
      清楚这一山脉的形成过程和地质演化,进一步揭示整个南极大陆的地质构造过程。
      而且,它还是地球上最理想的天文观测点,这里风力很小,影像不会受到大气湍流
      的扰动,还由于南极独特的臭氧空洞,在此架设天文望远镜能够观测在其他地方会
      被臭氧层吸收的紫外线,具有很好的视宁度,其天文观测条件可与美国于1990年4
      月24日由“发现号”航天飞机放置在太空的哈勃望远镜相比。重要的是,在这里建
      立天文观测点,不仅节约成本,还能够搭载更多的天文设施和便于维修。
      
          在南极国际科考布局中,有四个重要的点引人注目:南极点、南磁极点、冰点
      和最高点。可以说,南极科学考察最重要也最有价值的几个点都已经由一些南极科
      考大国捷足先登,现在,地理位置和科学意义上具有突出优势的地点,仅剩下内陆
      冰盖的最高点了,这也是人类最难到达的地区之一,其地理位置离我们最为遥远,
      是人类地理意义上的未知点。冰穹A 汇集了多个科学前沿问题,是许多科学家梦寐
      以求的观测和实验场,人类的许多疑问可望在此找到圆满的答案。中国第21次科考
      队曾在2005年成功登顶冰穹A ,为中国的建站计划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从此全世界
      都在关注着中国在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 建站计划的实施。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