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朱伟林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河北省涿县石油部地球物理勘探局海洋油气资源评价
      所工作。所长龚再升是个老石油,深知石油行业是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他立刻安
      排这批新来的大学生到华北油田地质大队实习。冬天的华北大地异常寒冷,卷毛风
      刮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朱伟林住在车厢式的帆布帐篷里,狂风把帐篷吹得摇摇欲
      坠。无孔不入的风沙把帐篷里床铺上弄得尘土飞扬,吃饭时汤里全是沙子。朱伟林
      是南方人,从小吃米饭长大,到了北方,最不习惯的是每月百分之六十的粗粮。到
      了井队可以暂时不吃粗粮,可细粮是那种又黑又硬的馒头,他咬着牙往下咽。只有
      到了星期天井队才做一锅米饭,他才能舒舒服服地吃顿饱饭。尽管条件艰苦,可他
      却非常乐观。
      
          地质大队位于河北省河间县。俗话说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河间县的驴肉
      闻名遐迩,可朱伟林却没有心思去品尝驴肉,他一门心思扑在打井上。那一年他跟
      着井队打了四口井,打井时钻头磨地层,并往下走,泥浆带着砂子往外走。打井的
      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寒风呼号的夜晚,朱伟林身穿大棉袄与井队技术人员一
      道去捞砂,捞出砂子后还要烤干挑样,然后根据不同层位砂子的变化来判断下面是
      什么地层,记录井下岩性的变化。童年乡村的生活和下乡劳动锻炼了朱伟林,他不
      惧怕艰苦的体力活。他是个捞砂能手,活儿干得特别漂亮。干完后就把捞砂的过程
      认真地记了一笔账。除了捞砂,他对泥浆活儿也心里门儿清,用什么密度能捞出砂
      样,他了如指掌。他翻遍了岩芯库里的岩芯,看了六七十口井的岩芯资料,记了好
      几本笔记,详细地描述岩芯和地层情况,解释地震资料,熟悉了这个地区沉积相的
      变化。钻井、录井、测井……他终于从外行变成了内行。
      
          从华北油田回到评价所后,朱伟林心里有了底。他所在的沉积室是研究沉积物
      的环境变化,从地震剖面上来作解释。地震船产生地震波,穿透海水到不同岩性地
      层界面会反射信号,检波器将反射波接收下来,经过计算机处理就是地震剖面图。
      桌子上十几米长的地震剖面图,他觉得越来越亲切。地震剖面图给他提供了大量的
      信息,激发了他的灵感,每一条剖面,每一组反射层的变化都让他引发出种种地质
      联想。
      
          朱伟林参加了东海盆地早期油气资源评价项目的研究,这是他毕业以来参与的
      第一个国家级科研项目。他看了大量的东海盆地的地震剖面图,对此一一做出科学
      的解释。地震剖面图是一部地质演化史书,从东海盆地到渤海湾盆地、辽东湾盆地,
      从珠江口盆地到中国全海域……剖面图给了他很多信息,联想起来很有意思。哪里
      有异常,哪里有一个什么现象,哪里是砂泥岩,哪里有火山岩,他都统统记录下来,
      他整整看了几十万公里的地震剖面图,像熟悉自己手心手背那样熟悉了这些地层的
      特征。接着,他又参加了珠江口盆地地层划分项目的研究,他虚心向前辈和同行请
      教,熟悉了中国各海域和大陆架的石油天然气基本地质条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勘
      探和研究经验,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朱伟林在这批大学生中年龄偏大,显得老练懂事。慧眼识珠的龚再升深知海洋
      石油事业要与国际接轨,英语不行是无法沟通的。大学生们从油田实习归来,他又
      送朱伟林去学英语。朱伟林没有辜负所长的期望,扎扎实实地打下了英语的基础。
      中国的海洋石油事业要起步,必须学习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一九八六年,朱伟林
      进入挪威工学院石油勘探专业深造。挪威毗邻北海,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相当先
      进。朱伟林一方面认真学习挪威石油勘探开发的先进技术,把挪威在北海石油勘探
      的地震资料在机器上做解释;一方面了解挪威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从世界石油发
      展史,特别是世界几大石油公司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经验教训中开阔了视野,增长
      了才干。他把自己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与世界各地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融合、比较,
      对中国海洋石油勘探有了全新的认识。
      
          后来,海洋油气资源评价所从河北涿县搬迁到河北高碑店。高碑店花园式基地
      的环境虽然很美,但周围的学校毕竟是农村学校,教学质量较差。一个班七八十个
      学生,孩子上学要自己带凳子到学校,教室里没有电灯,孩子早晨要拿着蜡烛进教
      室,在如豆般的烛光下念书。冬天天冷,教室里的炉子没有烟囱,生煤炉子,把孩
      子们的鼻子下面熏得黑糊糊的。从高碑店到北京办事特别不方便,有一次朱伟林从
      丰台火车站上了火车,车厢里人满为患,不但没有座位,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他
      只好一只脚站在地上,另一只脚悬在半空中,整整站了一个多钟头,车上的汗味儿
      烟味儿熏得他头昏脑涨,他就那样金鸡独立地坚持着。直到到了涿县,才有了双脚
      站立的机会。高碑店和大都市城乡差距太大了,很多人考虑到孩子的前程,无奈地
      与高碑店告别了。同期分来的大学生出国的出国。调离的调离,只剩下了朱伟林一
      个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谁不向往大都市呢?朱伟林来自于上海,同济大
      学母校要他回去当老师,中海油上海分公司也想调他,他还曾打算考母校的研究生,
      可当龚再升表示不希望他走时,他突然想起了母亲的话:“伟林,你要记住:一辈
      子都不要做对不起人家的事。”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国家培养个大学生不容易,龚所长对自己够意思了,又是
      送井队锻炼,又是送出国深造。如今自己翅膀硬了,怎么能拍拍屁股一走了之呢?
      想到这里,他便顾全大局,义无反顾地在高碑店这个偏僻贫穷的县城扎了下来,在
      基层一干就是十六年。
      
          十六年,人生能有几个十六年?一生中最美好的十六年扎根基层,这其中需要
      怎样的坚守啊!这是意志的较量,这是信念的抗争。朱伟林在基层的十六年,不是
      默默无闻的十六年,碌碌无为的十六年,而是脚踏实地的十六年,大展宏图的十六
      年。
      
          在这十六年问,他担任了勘探研究部副经理,先后承担了珠江口盆地中新世碳
      酸岩盐生物礁相研究、辽东湾地区区域沉积体系研究、东海盆地沉积坳陷比较性评
      价及勘探方向、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勘探目标选择和评价、中国南海南沙海域油气
      资源评价等近二十个研究项目。他走遍了中国的近海,从北中国海的渤海、黄海到
      东海,从东海到南中国海的珠江口盆地、南海西部海域,到处都留下了他艰辛的足
      迹。他不仅学习了大量国内外勘探开发理论知识和成功的案例,而且在长期的海洋
      石油勘探开发中对如何解决中国海域的勘探难题形成了独到的见解。他带领科研人
      员潜心开展科技攻关硕果累累,其中“东海盆地早期油气资源评价”项目,获得国
      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珠江口盆地地层划分”项目,获得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科技
      进步三等奖;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东海盆地沉积坳陷比较性评价及勘
      探方向”,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优秀奖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他的
      学术成就在海洋石油领域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美国石油地质家学会每年都组织各国地质家开会,宣读有水平的论文。朱伟林
      是美国地质家学会会员,他觉得中国人应该去世界上展示自己。只有看到世界先进
      水平才能站得高看得远,他经常阅读美国石油地质家学会的学术刊物,上网浏览国
      际最新海洋地质研究成果,充实自己的知识面。早在一九九。年,朱伟林就在美国
      斯坦福大学作过关于东海问题的学术报告,在场的中国留学生反映说这是我们听到
      的最好的一份报告。
      
          朱伟林应邀到休斯敦参观美国的石油公司,一个朋友劝他:“朱伟林,你这么
      好的学问在高碑店多埋没人才,你的好多同学都到了美国,你就不想动一动吗?”
      
          他诚恳地说:“美国的条件虽然好,可我不想在国外当二等公民。美国的石油
      公司里华人上不去,有本事发挥不了,而在中国我是主人。自己可以干事。高碑店
      所有中国海洋的地质资料全都有,我可以天天看地震剖面图,我们可以把世界著名
      的石油地质学家请到高碑店讲学,那里是个做研究的好地方。在祖国我可以在整个
      中国海巡回讲学。”
      
          朋友不死心,一个劲儿地好心相劝:“朱伟林啊,别死心眼儿,你别走了,你
      只要在机场的最后一分钟改变主意,给我打个电话我马上去机场接你!”
      
          休斯敦的夜晚喧嚣而热闹,摩天大楼鳞次栉比,霓虹灯光五颜六色,爵士乐冲
      撞着人的耳膜。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现代化的都市风光令人眼花缭乱。这里有着优
      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这里的烤牛排比比皆是,这里喝牛奶像喝水一样便宜,
      这里的学校比高碑店的农村学校不知要强多少倍,这里湛蓝色的天空比高碑店乌蒙
      蒙的天空不知要蓝多少倍,这里怡人的气候比高碑店寒冷的卷毛风不知要温暖多少
      倍。美丽的得克萨斯州伸出双臂热情地挽留这位东方学子,谁不想在富庶的地方生
      活呢?就算不为自己考虑,为了心爱的女儿的教育,也该挪个窝了。可此时此刻,
      母亲的话又在他的耳畔回响:“伟林,你要记住一辈子都不能做对不起人家的事!”
      
          对不起人家的事不能做,对不起祖国的事就更不能做了!面对朋友的好意,他
      微笑着谢绝了。他忘不了自己的祖国,那里是养育他的摇篮,有他的父老乡亲,那
      里是他生命的根啊!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