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1983年,在岷山山系的唐家河自然保护区,55岁的胡先生和夏勒一起,建立了
      第二个大熊猫野外观察站。他们发现,这里的熊猫和卧龙熊猫竟有不同的生活习性。
      卧龙的熊猫只有一个家园,唐家河的熊猫却有冬宫和夏宫。秋末到初春,它们有半
      年的时间,都待在温暖的河谷,取食青川箭竹、糙花箭竹和巴山木竹。夏季来临之
      前,它们又会来到海拔2400米以上的山脊,正赶上缺苞箭竹的竹笋出土,它们可以
      一边避暑一边大饱口福,美美地待上半年。
      
          新的发现给了胡锦矗新的惊喜,也给了他新的目标和追求。当夏勒博士离开中
      国之后,他就带着他的研究生,开始了踏遍青山人未老的征程。
      
          在南充市西华师范大学棕榈摇曳的院子里,胡先生对我说:“我为什么要到各
      个山系去找去比较啊,就是因为在搞了卧龙和唐家河的考察以后,我就发觉,这两
      个山系的熊猫,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性,原来熊猫也是因地制宜的。所以,一定要各
      个山系都去了解,去比较,才会真正地认识熊猫。”
      
          1991年,62岁的胡锦矗和助手魏辅文一起,来到凉山山脉的马边大风顶自然保
      护区,建立了第三个观察站——大风顶观察站。
      
          大风顶的观察,印证了胡锦矗的推断,凉山的熊猫既不像邛莱山的熊猫那样故
      土难离,也不像岷山的熊猫那样两点一线。这里的雨水格外充沛,竹子特别丰富。
      从山脚到山顶,至少有六种竹子供它们选择。四月它们从低山一路吃着春笋往上走。
      八月,它们来到中山,中山的方竹正好是秋天发笋。九月,它们又从中山一路吃着
      秋笋往下走。十一月,它们来到河谷避寒时,那里又准备了又绿又大营养丰富的筇
      竹叶,供它们过冬。
      
          只是凉山的山特别陡,它们的跋涉十分艰苦。可是只要丰衣足食,艰苦怕什么?
      还锻炼身体呢!所以,凉山的熊猫尽管生活在南方,却比北方的熊猫个头要大四分
      之一。它们的生活也比其他地方的熊猫幸福快乐!
      
          1994年,65岁的胡锦矗又和助手魏辅文一起,来到熊猫分布最稀少的相岭。在
      冶勒自然保护区,建立了第四个观察站。这里的观察又一次给胡锦矗带来了收获,
      可也给他带来了深深的忧虑。
      
          保护区位于冕宁彝族自治县冶勒乡。这里聚集了1000多个彝胞,耕作区一直升
      到海拔2800米的山地。所以,这里的熊猫终年生活在海拔3100米以上的山地,可供
      选食的也只有峨热竹一种。冬季来临,它们不像其他地方的熊猫,可以走到低山河
      谷避寒取食。它们只能坚守在高高的山岭上,食用竹茎以及那些没有冻枯的竹叶。
      
          此外,保护区内还有很多争食竹子的动物,黑熊和马熊吃笋,晚上睡觉还要用
      竹叶铺床。野猪成群结队,横冲直撞,对秋冬季的竹子破坏很大。竹鼠既吃竹子又
      吃竹鞭,造成竹子成片死亡。不过,影响最大的还是人。冶勒乡的经济收入主要靠
      放牧和挖中草药。牛、马、羊、猪7000多头。猪是放牧的,要吃竹笋。其他牲畜也
      要吃竹叶。到了冬季,彝胞还要为牲畜砍回许多竹子,连吃带铺。
      
          艰难困苦的生境,使这里的熊猫家族成为熊猫世界的高山族和少数民族。整个
      保护区,仅有八只熊猫。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八只熊猫又被公路和高山隔离,和其
      他家族老死不相往来。长此以往,近亲繁殖将会使它们走向灭绝。
      
          “不过目前,我们已启动了一个研究项目,研究小相岭上,被分割开的四个家
      族。它们距离有多远?如何才能恢复这一带的森林?如何增加四个家族的杂合率和
      遗传多样性,使小相岭的熊猫振兴起来。”说到这里,70高龄的老教授又充满了信
      心。
      
          在胡先生的讲述中,我忽然注意到,不仅在四大山系熊猫生活习性各有不同,
      人类在四个地方建立观察站的方式也不同。
      
          邛崃山的五一棚,是国际合作项目,兴师动众,修建帐篷,如入无人之境。
      
          岷山的白熊坪,是借用伐木场的一间弃屋,没有搭建新的建筑物,也就少了许
      多动静。
      
          凉山的大风顶,则是用粗铁丝、牛毛毡和绿色的竹竿,构建成的卡通小屋,融
      在林海之中,和大自然浑然天成。
      
          相岭的观察站,干脆就设在了海拔3100米的森林里。这里是熊猫活动的下限,
      要见到熊猫的痕迹,研究者要走很远的路程。但是,他们对熊猫的影响也降低到了
      最小的程度。
      
          一步步地收敛自己的活动,一步步地退出熊猫的核域,一步步地减少干扰,一
      步步地融入自然。这也是科学家们一步步从茫然走向自觉的过程。
      
          孔子说过: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
      所欲不逾矩。
      
          44岁,胡先生已经成为鸟类学和鱼类学的专家,却为了大熊猫的研究改了行。
      
          55岁,胡先生发明了“胡氏方法”,成为大熊猫研究的权威专家,却百尺竿头,
      还要把各个山系的大熊猫进行比较研究,一直就到了65岁。
      
          如今,老先生已经70高龄,是不是已经“随心所欲不逾矩”了呢?在西华师范
      大学胡锦矗的办公室里,在一群年轻的研究生的簇拥之中,我对老先生提出了最后
      两个问题:
      
          1.您这一生最遗憾的是什么?
      
          2.您现在最想做的是什么?
      
          没想到,老先生却长长地叹了口气说:“我最遗憾的是我培养的接班人都走了,
      我这个博士点没有了接班人。我应该60岁退休,已经延长了十几年。我今年带了十
      三个研究生,我的任务太重了。招研究生要有课题,有经费,我挣不来那么多钱啊!”
      
          谈到一生的艰难和坎坷,老先生总是笑声朗朗,现在,却皱起了眉头。是啊,
      且不说本科生,胡先生教过的有学位的研究生就有50多个,还有80多个动物研究生
      班的学员。但是,他们要么就回到保护区,要么就去了北京、南京等大城市的高校
      或中央机关,只剩下70高龄的老先生苦苦地支撑着这一块领地。
      
          “至于我最想做的,是脑子里的矿藏没有时间整理出来。现在有好多人跟我约
      稿,我没有时间写。”
      
          胡先生的脑子里还有什么矿藏呢?是对30年来研究成果的总结?是对不同专家
      不同研究方法的比较判别?是对人工繁育、野外放归、人工克隆的建议和担忧?还
      是对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的思考和感悟?
      
          在暮色笼罩的街道上,在五光十色的霓虹灯下,我和胡先生告别。望着他渐去
      渐远的背影,沉稳迟缓的脚步,我忽然觉得,他就是熊猫家族的成员。
      
          他是邛崃山的熊猫。一辈子守着四川,故土难离。有人说凭胡先生在大熊猫研
      究方面的成果、贡献和地位,要是在北京,一定成为院士。但是,如果在北京,他
      会这样方便地走遍四川的四大山系?他会以本乡本土的感情去获得本乡本土的灵气?
      
          他是岷山的熊猫。享受着冬宫和夏宫两个家的乐趣。在野外的家他跋山涉水,
      从熊猫的世界获得无穷无尽的知识和惊喜。在学校的家,他又潜心教学,传授知识,
      把芬芳的桃李送往全国各地。
      
          他是凉山的熊猫。一辈子都在陡峭的科学山峰上下求索,又一辈子收获着劳动
      的幸福和快乐。
      
          他还是相岭的熊猫。他苦心创立的博士点,面临后继无人的濒危,他期盼着,
      也等待着,一位有抱负有能力的接班人,毕竟他已有70岁的高龄。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